(母亲)难报三春晖

东篱采菊

<p class="ql-block">昵称:东篱采菊</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3695244</p><p class="ql-block">文字及图片:东篱采菊</p><p class="ql-block">歌曲:《妈妈的生命最美丽》</p><p class="ql-block">演唱:芳草青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诗宋词千万首,我最喜欢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我体会最深最能引起心中共鸣的千古绝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只要这些诗句映入眼帘,一个最高大的形象就耸立面前,一股最温馨的暖流便奔涌不息。慈母离去整整9年了,那温暖如春柔情似水温婉如玉的往事仍常常令我泪眼婆娑。母亲节临近,更是思亲心切,仅以此文寄托我深深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3年前后,妈妈随爸爸调到厚山乡中联所(位于唐家村)工作。1964年10月,双胞胎弟弟大明、细明在唐家出生,大明在南家排村奶妈家生活直到8岁才接回来读书。记得大明奶爸要过30岁了,按照当地风俗要去贺喜,得准备礼物,有些还必须双份,奶爸奶妈各一份。那时家中娃多,爸妈工资微薄,不可能买买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勤劳聪慧的妈妈早起晚睡,又做起了布鞋,我们兄弟姐妹穿的基本是妈妈做的。做布鞋先得做鞋底,把一些破布条用面粉加水搅拌成的浓稠面糊粘合在一起,然后按鞋样裁剪好,再用麻线将剪好的堆叠几层纳在一起。我见过妈妈做鞋全过程,那纳鞋底的场景现在也很清晰。在昏黄的油灯下,她一手执锥子,一手拿鞋底,针衔在嘴上,先用锥子扎一个眼,再将针穿过,每一针过后,须将麻线在锥把上绕几圈用力勒紧,正像歌中唱的“纳的是千层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连续几天的辛劳,两双漂亮的布鞋成品下线,妈妈又将积攒多时的鸡蛋(养的鸡下的蛋)等好几样礼物放在两只竹篮里,每一样礼物放上一张小小的红纸,带着暑假来家的我轮流挑着,沿着弯弯山路和田塍路,去南家排村贺寿。足足走了一上午,到了奶妈家已是日挂中天。奶妈一家很热情,进门就给我们每人端上一碗四个白糖煮蛋。见到长得壮实的大明,妈妈很是高兴,可大明却像看见陌生人,紧紧拉住奶妈的衣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秋季节,穿棉袄热,穿单衣凉,别人家孩子有的穿毛线衣,有的穿绒衣,我家没有钱买毛线买绒衣,(毛线有钱也难买到)妈妈就托熟人买来白色纱手套,然后起早贪黑,将它一双双拆了染成桔红色,一针又一针织成纱衣,给我和二弟穿上,我记得那件纱衣穿了好多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航校毕业分去鄂西工作,听说那地方在长江北面,妈妈就用全家的棉花票布票购置了一床12斤重的新棉被让我带去,同行的同学都说我妈妈真伟大。探亲归来,一连几个晚上妈妈都会坐在我身边问长问短,问寒问暖。要走了,妈妈又会为我忙这忙那,又见她飞针走线,缝上衣服掉落的纽扣,纳几双合脚的鞋垫。线儿长,针儿密,一针针一线线,缝的是母亲对儿行千里的担忧,纳的是母亲对孩儿的万般情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次次端祥着妈妈慈爱的面容而感激而骄傲,心潮一次次随着妈妈手中针线的来回而汹涌而澎湃,双眼一次次为面前丹青点绘亦难为的画卷而湿润而模糊。 返回湖北了,如果没按时收到我的来信(那时打电话很不方便),妈妈会整日的心神不宁,嘴里念念叨叨。直到绿衣天使出现在妈妈面前,她才会笑逐颜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倏忽,我又想起了一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多想再坐在昏黄的油灯下,看妈妈纳鞋底,她的银针依然在闪烁,线儿依然在起起落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