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帧美院教授们的旧照片</p><p class="ql-block">文/金也</p><p class="ql-block"> 永宁馆又多了一帧珍贵的老照片,老照片近日由中国美院博导韩天雍教授的“朋友圈”友情提供。</p><p class="ql-block"> 这幅摄于1994年的老照片,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记忆。画面定格了中国美术学院周沧米、张岳健、朱颖人三位教授和《美术报》主编朱国才等前辈艺术家与国美青年才俊韩天雍教授组成的考察团,赴大庆油田采风的珍贵时刻。大庆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接待这批书画名家,展现着上世纪90年代工业重镇对艺术创作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不是照片中的亲历者,但我与照片中人皆颇有渊源:三鱼堂珍藏周沧米先生墨宝,周教授的书法、牧牛、雁荡山水笔墨浑厚华滋;张岳健教授的雄鸡觅菊图册页,仍能触摸到传统文人画的笔意风骨;朱颖人先生赠予的书法横幅线条凝炼文雅可人,至今悬于三鱼堂书房,朝夕相对。岁月如梭,三位大画家现都已归道山,但笔墨寄情,册页本中留下了老先生们的精神财富和淡淡古墨馨香。</p><p class="ql-block"> 韩天雍教授1997年亲赴黄岩,参与九峰艺苑主办的基层书画拍卖会,印证着美院教授们扶持地方文化建设的担当。朱国才主编多次寄赠墨宝,支持永宁书画博物馆举办的书画展。</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背后蕴含着双重价值:既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深入工业前沿的实践见证,也是艺术与劳动结合的时代缩影。当年大庆油田不仅是石油会战的主战场,更是工人美术创作的沃土——钻塔与画笔在此共鸣,油污与墨香意外交融,谱写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有的文艺篇章。</p><p class="ql-block"> 讲文化常常就是讲故事,这张泛黄照片让我回想起,昔日三位老先生们的音容笑貌。每当凝视影像中意气风发的面容,耳畔仿佛回响起画案前他们对我讲述艺术思想的谆谆话语,那些跨越三十载的翰墨情缘,在记忆深处愈发清晰明亮。</p><p class="ql-block">2025五一劳动节,金也记于三鱼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左(1)朱国才主编,左(2)韩天雍教授,右(1)张岳健教授,右(2)朱颖人教授,中间:周沧米教授讲话</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