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昵称:元梦之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58087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书·吕刑》是西周时期周穆王晚年采纳吕侯(甫侯)建议制定的刑法文献,旨在以“明德慎罚”原则整治乱世。全文分三部分: </p><p class="ql-block">1.刑法的历史渊源:追溯蚩尤作乱导致苗民滥用劓、刵、、黥等五虐之刑的教训,强调酷刑失民心,需以史为鉴。 </p><p class="ql-block">2.刑法体系与执行标准:规定三千条刑律,提出五刑(肉刑)、五罚(赎刑)、五过(过失)的等级化量刑原则,要求法官避免贪腐、 徇私等弊端。 </p><p class="ql-block">3.立法意义:主张“中刑”治国,通过赎刑制度缓和矛盾,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性刑法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p><p class="ql-block">该篇反映了西周“德刑并用"的治理思想,兼具历史警示与实操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吕命:吕侯被任命为司寇。 享国:指在位。百年:穆王五十岁即位,在位五十多年,故称百年。 耄(mao):九十岁称。 荒:大。度:裁酌。 诘:治理。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吕侯被任命为大司寇,穆王享有国运已达百年,穆王老了,根据宽大的原则来制定刑律,并责成四方官吏遵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蚩尤:传说东方九黎族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 寇:侵犯。贼:残害。 鸱:一种凶狠的乌。奸究:内外作乱。 攘:窃取。矫虔:诈骗抢劫。 劓:割鼻。刵:断耳。椓(zhu6):割去生殖器。黥:即墨刑。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说:“古代本来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后来蚩尤作乱,他的劣行影响了平民百姓,人们无不为贼为寇,开始胡作妄为,到处捣乱,强取豪夺。苗民们不行善道,便用刑罚加以制止,于是制定了五种酷刑。后来逐渐滥用酷刑,甚至无罪的人也遭到杀戮,并开始过分地使用割鼻、割耳,宫刑、墨黥等刑罚。牵连入此刑者,尽行杀戮,从来不听取受刑人的申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民:指苗民。渐:渐染。 泯泯棼棼:混乱的样子。泯泯,昏。棼棼,乱。 虐威:受虐刑的人。庶戮:众多被侮辱者。 报:审判。 无世在下:没有后代的下国,指王国。世,嗣,后代。 重、黎:顓顼时,重主管天神,黎主管地神。 绝地天通:断绝地民和天神的感通,即禁止巫术。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民众互相欺诈,大家都不遵守信用,社会秩序十分混乱,纷纷扰扰。以致反复背叛在神前的誓约。受虐刑和被惩罚的民众,结合在一起向上天报告自己无罪。上天看到臣民的实情,看到蚩尤毫无德政,看到他们滥用刑罚的残酷情景。上天十分怜悯那些被无辜杀害的民众,就用严酷的手段来惩罚蚩尤的残暴,把那些为非作歹的苗民斩尽杀绝,使他们没有后代留在世上。同时命令重氏和黎氏, 禁绝苗民天人不分的习俗,天神就不再降下能够沟通天人意见的通人。众诸侯对待在下的百姓,勤勉地辅佐他们,以常道保护他们, 甚至那些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也不再受到伤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皇帝清问下民,鰥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家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皇帝:指虞舜。清问:虚心下问。辞:指怨言。 德威:君主之言。 三后:指伯夷、禹、稷。 恤功:忧民之功。恤,忧虑。 伯夷:相传,是舜帝时的大臣。 折民:治理百姓。 稷:后稷,尧舜时教民耕种的农官。 殷:富庶。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天子虚心询问下民的疾苦,鳏寡孤独的人都诉说苗人的罪恶。于是,天子再一次惩罚苗人。以德政服人者人们就敬畏德行, 以德教化人者人们就以德为明。于是命令三位大臣为臣民建立功业:伯夷制定法典,按照刑律审理案情;大禹负责治理水土,为山川命名划界;后稷颁布播种之法,教民播种。三位大臣的功业获得成功,使百姓得以富庶。士师用公正的刑罚来约束百姓,教导臣民敬重德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义于民棐彝。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穆穆:恭敬肃穆的样子。 明明:明察的样子。 灼:著。 棐彝:非法,不法的。棐,辅助。彝,常性。 讫:终结。 富:有财货的。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在上的天子恭敬肅穆,在下的大臣明察秋毫,政治清明,光辉照于四方,百姓没有不勤勉地根据德教办事,因此用刑能公正合理,完全合乎法律,臣民乐于服从法律。掌刑的官员审理案件, 不在于使老百姓畏惧威势,而在于用德教解决问题,使民风淳厚。 敬畏自己的职守而不放纵,才不会祸从口出。只有遵守公德,自已掌握生死大命,才能求得长寿,享受上天所赐予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今尔何监? 非时伯夷播刑之迪?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 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司政典狱:诸侯中掌管刑狱的。牧:指管理人民的官职。 监:道。 丽:依附。 蠲:免除,指赦免罪行。 无辞于罚:毫无辩解罪责的理由。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说:“唉!四方的诸侯国君响,你们不是代理上天管理百姓吗?今天你们以什么作为借鉴呢?难道不是伯夷所制定的法律制度吗?现在你们以什么为惩戒呢?难道不是苗民不察刑狱而陷人民于水火之中吗?不选择有道德的人,考察五刑是否得当,只是任用权贵与民争利,利用五刑使无辜的臣民遭受祸殃。上天不能赦免他们,降灾祸于苗民。苗民没有理由解除惩罚,因而他们的后代没有一个能留在世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日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念:常常思考,考虑。 齐:整齐。 俾:使,这里是任用。 逆:迎合。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说:“唉!你们要时刻记住这些教训啊!伯父、伯兄、仲叔, 季弟以及年幼的子孙们,你们都要听从我的话,我有重要的话要告诉你们。你们必须没有一日不勤于政务而感到安心的,你们或许因有不勤于政务而感到内疚的。现在你们无不自我安慰说:‘我们已经十分勤劳了。’你们没有一个能够以不勤劳作为警诚。上天治理臣民,使我们掌握权柄,我们不能滥用职权。判断犯人是偶然犯罪还是连贯犯罪,要在认真考察他的行为后,再决定给什么处分。你们应当敬顺天命,敬奉我一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休:愉悦。 三德:指正直刚柔三项品德。 庆:喜庆。 兆:多。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在断狱的时候,应当处罚的不要因为畏惧我的意见而不处罚,应当宽容的不要因为畏惧我的意见而不宽容。只有严格地遵守法律,才能成就三德。天子一人办了好事,亿万臣民便会得到幸福,我们的国家就会永远安宁和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背景与文本定位</p><p class="ql-block"> 《吕刑》是《尚书》中记载西周穆王时期司法改革的重要文献,核心内容围绕刑罚制度的起源、滥用教训及司法公正原则展开。此篇通过追溯上古蚩尤作乱、苗民滥刑的历史,强调“德威并重”的治理理念,体现了周代“明德慎罚”思想的深化 。文中“五虐之刑”“绝地天通”等典故,既是对前代暴政的批判,也为西周礼法体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核心思想与政治意蕴</p><p class="ql-block"> ·刑罚起源与天命伦理</p><p class="ql-block">文本以蚩尤作乱为引,揭示刑罚诞生的历史背景:蚩尤暴政导致“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效仿而创“劓刵椓黥”等五虐之刑,最终因“杀戮无辜”遭天帝惩罚 。这一叙事将刑罚合法性锚定于天命伦理,强调司法必须符合“德威惟畏,德明惟明”的平衡法则 。</p><p class="ql-block"> ·德刑关系与圣人治国</p><p class="ql-block">周王提出“三后”(伯夷、禹、稷)的典范:伯夷制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稷教农耕,三者以德政辅以刑罚,使“三后成功,惟殷于民”。这与《康诰》中“明德慎罚”一脉相承,主张刑罚需以教化为基础,反对滥刑 。如周公对康叔所言:“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司法需兼顾人情与法理 。</p><p class="ql-block"> ·司法公正与天命敬畏</p><p class="ql-block">周王告诫司法官“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要求审判须公正(“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避免苗民“庶威夺货,断制五刑”的覆辙。此与《康诰》中“慎罚”思想呼应,强调司法者应如护理赤子般谨慎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文学与哲学特色</p><p class="ql-block"> ·神话叙事与历史批判</p><p class="ql-block">通过“绝地天通”神话(重黎隔绝人神沟通)象征礼法秩序的重建,暗喻西周对殷商神权司法的革新 。苗民因滥刑“无世在下”的结局,则是对暴政的警示性寓言。</p><p class="ql-block"> ·对偶与排比的修辞运用</p><p class="ql-block">如“德威惟畏,德明惟明”“穆穆在上,明明在下”,以对仗句式强化德法并重的理念;“伯父、伯兄……童孙”的排比,凸显司法责任需由贵族共担的宗法伦理 。</p><p class="ql-block"> ·礼法合一的政治哲学</p><p class="ql-block">提出“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将刑罚纳入“敬天”“保民”的礼制框架。此与《顾命》中“应门”“圭币”等礼器象征的秩序观相通,体现西周“礼刑一体”的治理逻辑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历史影响与后世启示</p><p class="ql-block"> ·儒家德治思想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吕刑》的“德主刑辅”理念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成为儒家治国纲领。其反对“虐威庶戮”的思想,亦与《康诰》“不敢侮鳏寡”的人本精神契合 。</p><p class="ql-block"> ·中华法系的奠基文献</p><p class="ql-block">文中“刑罚世轻世重”“哀矜折狱”等原则,影响了后世《唐律疏议》“一准乎礼”的立法精神。明代王圻在《三才图会》中赞其“政治智慧与法律哲学具有恒久意义” 。</p><p class="ql-block"> ·当代司法伦理的镜鉴</p><p class="ql-block">周王强调“罔差有辞”(审慎取证)、“无择言在身”(司法者自律),与现代“程序正义”“法官中立”理念遥相呼应,凸显中华传统法治文化的现代价值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吁:叹词,相当“唉”。 有邦有土:有邦国,有土地。 祥刑:善用刑法。祥,善。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说:“唉!都过来吧,诸侯国君和诸位官员,让我告诉你们什么叫善刑。现在你们安定百姓,要去选择谁呢,难道不是善于理刑的人吗?谨慎地对待什么呢,难道不是用刑之事吗?要审议什么呢,难道不是案件所涉及的人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 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两造:指诉讼双方,即原告和被告。 师:指法官。五辞:指原告、被告五种述词。也指依据言辞、面、气息、听觉和眼神作为评判的参考。 简:核实。孚:诚信,信任。 五刑:墨、期、剩、宫、大辟五种刑罚。 五过:五种弊病。 内:谄媚内亲。来:指求情。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诉讼的双方都到齐了,司法官便根据五辞来审断案情。五辞所言都得到证实,就根据五刑来议罪。如果五刑之罪与五辞不能得到核实,那就根据五罚来处罚,如果五罚不能使罪犯心服口服, 那就根据五种过失进行赦免。五种过错的弊病是:审理案情的人, 或仗着自己威势随意处理,或乘机报复,或者害怕高位的人而不敢依法处理,或乘机勒索财物,或贪赃枉法,这样处理的案情,必定会发生偏差和错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其罪惟均:与犯人受同样的处罚。 克:同“治”。 简孚有众:向广大的民众核实。 无简:没有经过核实。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如果典狱官犯了这些错误,那就应当和犯人一样受到惩罚。 你们要根据事实进行审判啊! “按照五刑议罪而有疑的,可以赦免从宽;按照五罚议罪而有疑问的,可以赦免从宽,但一定要认真地考查核实。 “可以跟广大的民众核对,即使是细小的情节也要谨慎地核对,没有事实依据的,便不要论罪,但处理时也不能一味从轻,要能够保持上天的威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罪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墨:墨刑,在脸上刺字。 鍰(huan):古代重量单位,六两为一锾。古时以金赎罪。 阅:视,看。 倍:百的一倍,即二百锾。剕(fei):挖去膝盖骨的刑罚。 倍差:一倍半,也就是五百缓。 宫:宫刑。 大辟:死刑。</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对处以墨刑感到有疑问的,可以从轻处理,罚金一百鍰,要核实罪行。处以割鼻之刑而感到有疑问的,罚金二百鍰,要核实罪行。处以断足之刑而感到有疑问的,罚金五百鍰,要核实罪行。 处以宫刑而感到有疑问的,罚金六百锾,要核实罪行。处以死刑而感到有疑问的,罚金一千鍰,要核实罪行。墨刑的处罚条目有一千,割鼻之刑的处罚条目一千,断足之刑的处罚条目有五百, 宫刑的处罚条目有三百条,死刑的处罚条目有二百条。五刑的条目,加在一起,共计三千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 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上下:轻重。 僭乱:错乱。僭:差错。 不行:已经废除的法律。 下服:减一等处罚。 刑罚世轻世重:刑罚的轻重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定。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罪重者处以重刑,罪轻者处以轻刑。对于犯人的供词和决狱之词,都要力求与事实相符,不要发生差错。不要采用大赦的办法,一定要核实其罪情,并要根据法律办事,你们一定要根据事实进行审判啊!罪在上刑情节轻者,服下刑。罪在下刑情节重者, 服上刑。刑罚是轻是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以使惩罚达到完全适宜的程度。刑罚的轻重还应根据社会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总之,刑罚的轻重既要根据犯人的具体情况,也要根据社会的具体情况决定,当然也要依据法律的条款和纲要来处理,不能随意决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罚惩非死,人极于病。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察辞于差,非从惟从。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病:害。 佞:佞人,花言巧语而不忠城的人。 差:不同,这里指供词相互矛盾。 【译文】 </p><p class="ql-block">“对罪人处以罚金,虽然没把犯人置于死地,但受刑的人已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不要用巧言善辩的人审理案情,用善良的人审理狱案,务必使案情的判断轻重得宜。要审查罪犯供词的差异, 犯人虽然口头上不承认,但从其供词来看,其罪情还是属实的,那也就算是承认了。应该怀着悲哀之心,判断审理案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 其审克之!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敬:作“矜”,怜悯、同情。 胥:互相。占:断案。 庶:接近。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应当打开刑书,根据法律规定,仔细掂量,使案件得以公正裁决。或按五刑处理,或按五罚处理,都要弄清事实进行审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狱成而孚,输而孚。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 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输:反而。孚:信服。 备:慎重。 有并两刑:犯两种罪过的,只要责罚一种就可以了。 单辞:单方面的言辞。 乱:治理。 中听:公平的审理。两辞:原告、被告双方的诉辞。 【译文】 </p><p class="ql-block">“狱案判定后令人信服,向上报告也可以获得信服。如果是一人犯两种罪的,只按一种罪来惩罚。” 王说:“唉!要谨慎地对待狱事啊!同姓异姓的诸侯官长们!我的话有很多可畏惧之辞,因为我对待刑罚很是谨慎,同时明白施以德政必须借助于刑罚。现在上天扶助民众,在下面的各级官员也要与上天相配合。 “因此对待案情处理必须谨慎小心,对于没有佐证的一面之词,更需要明察秋毫。民众能得到治理,无不是因为典狱官能以中正之心听取双方的供词,不可因听信一方之辞而有所偏袒,更不可贪图贿赂而有所偏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永畏惟罚,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狱贷:罚金。 府:招致。辜:罪。3报:回报。尤:怨言。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刑狱的罚金是为了表示惩罚,不可把它占为己有。如果这样占为己有,一定会招致臣民的怨恨,而国家对这样的官吏也一定会严加惩处,以满足臣民的要求,消除他们的怨恨情绪。要以敬畏的心情对待刑罚。并不是上天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苛求,而是那些人自招绝命的缘故。假如上天不把严厉的惩罚加到他们的身上,那么天下万民就不能享有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文】</p><p class="ql-block">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 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嗣孙:后世子孙。 哲:智慧,明智。 无疆:无穷无尽。辞:讼辞。 五极:即五刑。极:诛。 中:公正。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说:“唉!后世子孙们,今后你们以什么作为鉴诫呢?难道不是德政吗?公正裁决臣民的案件,一定要明察啊!对于较长的供词,一定要反复考查,处理合于五刑的规定。处理得当,臣民就会得到幸福。为天子管理臣民的人,管理他们一定要用我上面所说的祥刑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尚书·吕刑》是西周穆王时期颁布的刑法文献,由吕侯(甫侯)主持修订,旨在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其核心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 ·刑罚体系:确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共三千条,按罪行轻重分类,并首创赎刑制度,允许以罚金替代肉刑或死刑 。</p><p class="ql-block"> ·司法原则:</p><p class="ql-block"> 疑罪从轻:对证据不足的疑案,以罚金替代刑罚,如墨刑疑罪罚百锾(六两铜),死刑疑罪罚千锾 。</p><p class="ql-block"> 公正审慎:要求司法官“惟良折狱”,避免“五过之疵”(畏权势、报恩怨、徇私情、受贿赂、听请托) 。</p><p class="ql-block"> 灵活量刑:主张“刑罚世轻世重”,根据社会形势调整刑罚轻重 。</p><p class="ql-block"> ·德刑关系:强调“明德慎罚”,刑罚需以教化为基础,反对滥刑,提出“德威惟畏,德明惟明”的平衡理念 。</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作为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奠定了“礼刑一体”的治理模式,是研究西周法律思想的重要文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思想内涵与政治哲学</p><p class="ql-block"> 德刑结合:文本以“祥刑”(善刑)为核心,主张刑罚须以德政为前提,通过“伯夷降典,禹平水土,稷教农耕”三圣典范,强调德教与刑罚相辅相成 。</p><p class="ql-block"> 天命伦理:借“皇天改大邦殷之命”的神权叙事,赋予周代刑罚合法性,同时批判苗民“五虐之刑”的暴政,警示统治者需以“敬天保民”为准则 。</p><p class="ql-block"> 赎刑制度:赎金替代肉刑的设定,既缓解财政压力,又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如“墨辟疑赦,其罚百锾”,但需“阅实其罪”确保公正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司法程序与伦理要求</p><p class="ql-block"> 审慎断案:规定“两造具备,师听五辞”(原被告到场,听取五方证词),并要求“察辞于差”以辨别供词矛盾,避免冤案 。</p><p class="ql-block"> 司法廉洁:强调“狱货非宝”,禁止司法官贪赃枉法,否则“报以庶尤”(招致天谴),体现对司法腐败的严厉警告 。</p><p class="ql-block"> 中正原则:提出“咸庶中正”,要求判决须符合天理人情,既反对严苛滥刑,也反对纵容犯罪,如“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文学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典诰文体:以四言句式为主,语言庄重简练,如“惟良折狱”“哀敬折狱”,通过排比强化司法伦理的权威性 。</p><p class="ql-block"> 历史隐喻:借“绝地天通”神话(隔绝人神沟通),象征西周对殷商神权司法的革新,重构以礼法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p><p class="ql-block"> 后世影响:其“德主刑辅”“疑罪从轻”等理念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源头,并影响《唐律疏议》“一准乎礼”的立法精神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局限与争议</p><p class="ql-block"> 阶级性:赎刑制度虽缓和矛盾,但高额罚金(如千锾)实为贵族特权,平民仍难逃肉刑 。</p><p class="ql-block"> 法典性质:学界对《吕刑》是否为成文法典存疑,部分观点认为其仅为法律改革的历史记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吕刑》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集大成者,通过赎刑创新与司法伦理的规范,展现了早期中华法系的智慧。其“德刑并重”“灵活量刑”等原则,至今对现代法治建设仍有启示意义,如程序正义、司法廉洁等理念的传承 。然而,其阶级局限性与历史语境也需辩证看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