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目骋怀于非常之道

江南侯爵

<p class="ql-block">1.行必有方</p><p class="ql-block"> 我搁下手头笺析的《诗经》,揉揉酸痛的双目,把翻烂的《周易》轻轻地合上,拿了本《道德经》,直奔苦县,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干脆不犹豫。</p><p class="ql-block"> “说走就走”其实也不尽然,事前还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的。挨过了南方漫漫燠热的夏日,终于在天凉好个秋时节出发,迈向千里外的中原大地。没有直达的飞机,也没有高铁可乘,那就自驾吧。</p><p class="ql-block"> 不远三千里,所为何来?只缘解一个谜:何谓“道”。</p><p class="ql-block"> 《道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也罢,那就在出发之前先道道老子吧。</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老子的三个可能的身份。第一个是李耳:“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第二个是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第三个是周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可见,早在汉朝司马迁的时代,老子的神秘身份已经显得扑朔迷离了。</p><p class="ql-block"> 更甚于此的是孔子所描述的老子,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史记》中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p><p class="ql-block">勉强可以推算的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老子样貌:据太平广记所记载: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  </p><p class="ql-block"> 且其籍贯也多有争议,河南鹿邑、安徽涡阳、湖北随县都有相应的考证。</p><p class="ql-block"> 至于传说,更是绮丽无比。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时,函谷关的关守尹喜发现有紫气从东而来,知有圣人出现,见老子后,于是拜请老子著书,就是后来的《道德经》。《史记》中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非常具有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2.道阻且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乐清出发,应该不经过温州市区的,但高速路阻,只好绕道市区南站傻等了大半天时光。国家为了刺激假日经济,拉动旅游消费,特地让利于民,实行法定节假日小汽车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已有多年,但几乎年年次次都是车满为患、车祸频发。可见国民对政府的拥护程度,也反映出些小民众可怜的贪利心理及行为。相关人士对此褒贬不一。有关部门也曾征求过意见。要是让我说,真心希望我国的所有高速公路平时一律免费通行,节假日才实行收费,既真正让利于民,又能有效缓解这节假日出行难的状况。自古以来,收买路钱的就是强盗行为。只是这筑路养路的钱怎么办,国家能担负得起吗?也许这只是个遥远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陆地道路不通,幻想着若有飞行器就好啦。驾驶私人飞机不就可以越过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路阻车队,越过高空飞向远方。但假如人人皆拥有飞机的话,又会不会“空阻”呢?</p><p class="ql-block"> 思路受阻时,我会习惯性地想起老子。此刻,望着南站巨大钢架玻璃窗外的浩渺青天,又开始想到《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p><p class="ql-block"> 但这样就能说清“道”是什么了吗?又想起《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以”,《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历代圣贤在经典著作之中几乎都提到了“道”,古代对于师的定义也是传道的老师,如韩愈在《师说》中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对“道”的各种注解可能有十种以上。在《道德经》中,对道有这样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中描述了“道”的特征,道是一直存在的、无始终、永恒、至大、至广、至远、循环往复且有自己独立的运行机制。道有N个特征,但每个特征都不能代表道,人可以认识道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人之于道,犹如盲人于象,道就在那里,当人的智慧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犹如低维度想认知高维度,对道的认知不能达到完满完整的程度。这可能也是道的魅力所在吧。</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描述了如此深邃、玄妙和广博的大道,而我却阻于出发之道上。</p> <p class="ql-block">3.夜读杭州</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天空下起了淋漓的雨,总算到达了杭州,孩子带伞来接,倍加温馨。用餐洗漱之后,沿潮王路向东,记忆中体量巨大的和平会展中心已荡然无存,连同周边的老厂房地块,杭州市政府将在此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音乐场馆。蝶变的是城市一路的风景线,高架桥路边的月季盛开着鲜艳,彩色变幻的灯光秀展现着现代的繁华。透过眼前的流光溢彩,我想起了太多的沧海桑田和人事代谢。虽然自古钱塘繁华,但少小时只记得一个西湖,夏天有时还会发臭。只有老城区的小小的杭州城,也不过是大上海的一处后花园而已。上海佬叫杭州人为“乡下恁”。身为省会城市的经济活力一度不如开放口岸的宁波和温州。但是,人杰地灵的杭州,近几十年来凭借互联网信息科技勇立潮头,迅速崛起,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并通过撤县并区,版图成倍扩大,经济一再翻番。接办世界性会议和国际交流活动,影响力骤然全面提升。悄然跻身为一线城市。当然,房价也开始居高不下。至于高消费高物价高压力之下的民众幸福感呢?我虽户口在杭,但算不得一个真正的杭州人,不可妄议。还是赶紧回房读几页《老子》,安排一下明天的出行。</p><p class="ql-block"> 《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所著之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三十七章在前,第三十八章之后为《德经》,并为八十一章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还有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本《道德经》,分甲乙丙三本。现代通行本,基本是王弼所注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p><p class="ql-block"> ……终不敌倦意,朦胧睡去。</p> <p class="ql-block">4.太湖眺望</p><p class="ql-block"> 翌日天气晴好,驱车往北。途径苏浙交接的太湖,驻足小憩。</p><p class="ql-block">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位居第三。其北临江苏无锡,南濒浙江湖州,由江苏省对太湖全境进行行政管辖。虽不归浙江管理,但湖州本真因之命名。这自然又叫人想起《老子》(《道德经》)的“名可名,非常名。”类似的例子,我们在西部内陆时常常碰到人们常说的“海子”,大都不是海,而是大大小小的湖泊,比较而言,百倍于他们的太湖才是真正像大海的海子。更何况太湖原本就是海湾淤积而成的呢。</p><p class="ql-block"> 一面对广阔浩渺的湖水,不禁令人脱口而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而杜甫形容洞庭湖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完全可改为:吴越东南坼,乾坤日夜浮。</p><p class="ql-block"> 没走几步,正巧碰上老家的几位校长在此游玩,问我面对此景有无诗兴大发?我笑道:“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在思考老子的哲学观点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於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於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这与眼前的太湖的从无到有的起始、发生、淤积、演变、发展、壮大与减缩、淡化、污染与治理……天衣无缝地契合,我无法想象千万年后太湖消亡的末日样子,但此刻面对秋水长天的湖面涌来不绝的风,忽然能切身感觉到天道巨变的移山倒海的洪荒之力之不可抗,奥秘不可言说。</p><p class="ql-block"> 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宇宙观比起上帝创造万物,或女娲造人的有神论,是完全不同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那“德”又是什么呢?我问长空万里,白云悠悠;我叩水浪滔滔,风声呜呜。家人唤我上车,只得作罢。</p> <p class="ql-block">5.金陵一叹</p><p class="ql-block"> 时近中午,本不经过南京,但一时兴起,绕道南京市江宁区吃一网红名小吃,故停车于东南大学,就近用餐。</p><p class="ql-block"> 南京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城市。六朝古都,其实不止六朝在此建都,严格而言还得算上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的定都。其繁华兴盛和深厚文化积淀的背后,有阮籍嵇康名仕潇洒的魏晋风度,也有污秽不堪的宫廷争权夺利;有虎踞龙盘的壮丽河山城池,也有金陵王气黯然收之际;有桨声灯影里迷醉众生的秦淮河,也有惨绝人寰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击楫中流的豪迈,也有折戟沉沙的哀叹。墙头变换大王旗之际,往往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敬的中山陵,可笑的紫金山项链林,以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江南织造局和总统府。所有这些,都比不上长安城里钟鼓楼,晨昏之际能带给我的一记钟鼓和一声佛号来得安坦。</p><p class="ql-block"> 东南大学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985和211大学。校训“止于至善”。学校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发展时期。作为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名列世界前十。后被拆分、重建……抚今追昔感慨之余,环顾四周,正放假的校园里空无一人,只有我这个外人在“自将磨洗认前朝”,思考着《德经》之“德”。</p><p class="ql-block">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p><p class="ql-block"> 具体而言,首先是守柔。“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居后不争。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 最后是寡欲。“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置身金陵读老子言德,使我想起千古以来战场上掠阵夺城、诛君杀臣者说的最多、喊的最响的一句话:“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p><p class="ql-block"> 饭后沿宁洛高速过安徽滁州、蚌埠、宿州、亳州,一路平安抵达河南周口市。在途径周口太康时,想起前不久被抓的斯地斯人许家印,偌大的恒大集团不能永恒强大,许家印几十年人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深思之,许家印做不到守柔、居后不争和寡欲,不正是个典型的反面例证?而放眼当今倒下的一批批贪官们,又有哪一个不是“德”不配位呢?</p> <p class="ql-block">6.凡圣老子</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属于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总感觉苦县之“苦”字符合人生修行的要义,也能印证道家简朴归真苦衷之意,反观鹿邑之名,虽不失古意,却文艺味太浓了点,再说也不见有鹿。在苦县,我们主要拜逰了太清宫、明道宫等处。</p><p class="ql-block">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是祭祀老子的祠庙,也是老子的诞生地。据清代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立。《水经注》: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悺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从吉善行之言,祖老子,特起宫阙如帝者居。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易紫极为太清。”据唐书本纪,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尊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前宫一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隔一河,河名金水河,河上有桥,桥名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若有事相商,则以云牌传示,道规颇严。因唐王室奉太清宫为家庙,故其建筑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宏伟壮观,精致华丽,金碧辉煌。唐末黄巢起义,火烧唐王家祠,太清宫毁于兵火。宋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是道君皇帝,亲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有加,并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 册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气立”,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北宋末“靖康之乱”,金人南寇,天下纷乱,太清宫又历兵燹,毁于土寇。“残墙断垣,狐兔潜踪 ”。从金大定年间始,太清宫修缮工程前后历六十余年方才告竣。元代一统后,由于道教北七祖之一的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对元朝的贡献,道教很受礼遇,元朝中央颁有保护太清宫的令旨、太清宫执照碑、太清宫圣旨碑等,碑刻今存。元末韩林起义,占据亳州,又拆太清宫,取其材料运往亳州,以建其宫室。太清宫又一次遭到破坏。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善土周道圣等人见太清宫日趋颓废,不忍坐视,又聚众集资重修。历时七年,至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竣工。其间殿堂亭阁,众神金身,无不绘塑一新。然其规模终不能复初,与唐宋盛时相较,“仅存什一于千百也”。今前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铁柱、古柏三株,望月井;后宫有三圣母殿、娃娃殿。前后宫共存唐至清碑刻十余通。</p><p class="ql-block"> 太清宫以太极殿为中轴线。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700米,作为道教之祖籍地,李姓之根源地。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与平常人一样的凡人老子,有出生、研习、教徒等正常的凡人活动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人生经历,在史书上记载得很少。老子曾从师于商容。后来商容推荐他到周朝都城拜见博士,进入太学深造。他天文、地理、人文无所不学。三年之后学问大有长进,被博士推荐为周朝守藏室史,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遍览周朝收藏的著名典籍,后来以学问渊博名扬天下。不少人慕名而来拜老子为师。他有名的弟子有阳子居、南荣、庚桑楚等等,孔子也曾多次向老子问道。公元前535年。老子遭权贵排挤,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职。老子出游于鲁国,在巷党主持友人葬礼时,遇到了17岁的孔子。孔子第一次向老子问礼。公元前530年,老子被周王室召回仍任守藏室史。公元前526年,26岁的孔子来到周朝首都,向老子问道。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之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而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回到自己的故乡居住。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来到老子故里,向老子问道。后来老子看到周朝日益衰败,就离开故里西出函谷关,到秦国讲学。函谷关守将尹喜素闻老子大名,希望老子著书,把学问留给世人。老子便留住了几天,写下了5000余言的《道德经》一书。</p> <p class="ql-block">7.神仙老子</p><p class="ql-block"> 明道宫以老君台为中轴线,在南北长780米,东西宽130米范围内进行拆建,恢复唐宋时期的建设范围,对出土的文物、建筑构件,依原貌放原地展现。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因而得名。因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 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从此可知,该台始建于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遂成为一处庞大的古建筑群。映山门而南,近千米的中轴线上,南与陈希夷先生的白云庵遥相呼应。老君台古来即为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与苏东坡、欧阳修等文化名人都曾来此拜庙烧香。</p><p class="ql-block"> 该台位于鹿邑县城内东北隅,台为圆柱形且有棱角,高八米,台底面积七百零六平方米。周围系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发墙,类似古城墙。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斗拱。内部梁柱为彻上明造。殿前壁嵌“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古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高二米余,古色黝然,铸工精当,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立于地上,传为老君“赶山鞭”。一说为周王朝所赐柱下史之柱。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房内有八卦炼丹炉。台上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以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p><p class="ql-block"> 台前明道宫,为老子讲授道学之所;迎禧殿,曾是宋真宗朝拜老子驻跸之处;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过仙桥、万教之祖牌坊等主体建筑,高古素雅,气势伟岸。神道两旁,楼台亭榭,曲径回廊,蔚然大观。台上翠柏葱郁,紫气氤氲。台下湖水萦绕,芦花飘香。</p><p class="ql-block"> 原老君台道院西偏门旁有幅对联:“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对景抒情,当是名人手笔。院内碑碣石刻,林立有次。红梅与绿竹争胜,奇花与异草斗艳。葛藤攀老树,暮鸦呜晚钟。曲径通幽,从来即墨客骚人诗酒盘桓的妙处;殿阁嵯峨,自古为信土朝圣拜祖之佳境。偶有童子嬉戏于荷花丛内,时来老翁垂钓于绿柳荫中。加之晨钟暮鼓,袅袅香烟,宛然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可惜,这一风景秀丽的古建筑群,多毁于历代的兵火战乱之中,至今大殿东山墙上弹痕依然,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虽屡修不废,却远不及往昔之规模,环境风貌也受到严重破坏。十年浩劫,大部分文物又遭到一次较大的破坏,连老子紫铜坐像也未能幸免于难。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沧桑之感。</p><p class="ql-block"> 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1938年6月1日上午,日军藤田所部的日军第4骑兵旅团,从安徽亳州一路打到了河南的鹿邑县,遂对县城展开进攻。老君台的地势较高,被日军认为是一处军事据点。日军用迫击炮对准老君台,一连发射了13炮,但是却没听到炮弹的爆炸声。即使是臭弹,也不至于13发都是吧?日军带着迷惑,于是又换了个方向,向县城其他地方开始炮击,结果炮炮皆响,全部都爆炸了。这证明迫击炮和炮弹都没有问题。这下日军怕了,不敢再对老君台再进行炮击。当日军进入县城来到老君台时,他们才发现炮轰的目标原来是道教鼻祖老子的升仙台,认为这肯定是“太上老君显灵了!”据说当时日军都跪地磕头,向老君谢罪了。 1983年,当年炮击老君台的炮手梅川太郎再次来到鹿邑来忏悔,还在老君台立下了一块“谢罪碑”。如今墙上的颗颗弹痕依然清晰可见,树上的炮弹还在,成了见证历史之谜。 </p><p class="ql-block"> 不经战争的残酷,不知和平的珍贵。不经疾病的苦痛,不觉健康的幸福。人们往往忽视空气,不知空气对于生命之不可或缺。道家学问不是轻而易举就可掌握的,绝非字面所能浅层理解,值得不遗余力地终生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不同的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处于不同的阶段。而老子处于对人生和社会规律理解的最高阶段,他的理解深刻而且彻底。所以,很多处于初级或中级阶段的人,对老子的哲理难以理解。这如同凡人修仙,“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p> <p class="ql-block">8.雅俗之间</p><p class="ql-block"> 在豫期间,我们绕着紫气园、问礼广场等走马观花了一番,体会到当地以老子祭祀为主线,以李母祭祀及李姓寻根问源为补充,以宗教文化、祭祀活动等为形式,充分体现了老子作为“俗”人文化层面的真实存在,突出“俗”的特色;另一方面,这里又是老子传道授学之所,和老子得道飞升之处,凸现老子圣人、神仙风范,老子是道教始祖、道德天尊,为道教最高的“三法尊神”之一,彰显“雅”的特色。我们拜遊期间,身临其境,历史神圣之迹措手可及;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和蔼可亲又令人肃然起敬。细品道家文化,畅快身心;研读道德真经,妙悟人生。</p><p class="ql-block"> 返程前日,忽觉身心疲惫,上火牙痛,莫非水土不服,或要我多留一二日么?赶紧一边到张仲景大药房去买点药吃,一边抽空翻一下《道德经》中有关修身、养生方面的篇章。不为治病,只为预防,呵呵。</p><p class="ql-block"> 老子《道德经》讲:“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很注重身心的清静。他还讲过,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内外两除”。外面要除去对名利的追求,内心除去对知识的追求。做到毫无追求,身心像婴儿那样的纯净,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同时,《道德经》认为,养生最好的方法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就是说,过着朴素的生活,很少追求名利,是最好的养生方法。</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低层次的养生观念认为,人吃的营养越多越好,运动越多越好。结果反而损害了健康。追求大名利目标的人,会有这种观念。中等层次的养生观念认为。应该适当吃营养食品,适当地运动。追求中等名利目标的人会有这种观念。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过着朴素的生活,不追求名利的不争之人,能把养生做得最好。这是对养生最高层次的认识,也是最彻底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正如用兵,老子《道德经》讲: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是谓不争之德”。意思是说,最善于作战的将军,并不以武力威胁别人;最善于作战的战士,从来不发怒;最善于取胜的人,从来不与别人交手。别人看到他,就已经知道不是对手。上述这些人都是以不争之德取胜别人。也就是说,不与别人争夺名利地位的人,是最善于作战的,是最善于领兵打仗的,是最善于取胜的。</p><p class="ql-block"> 治国亦然。老子《道德经》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如果君主能像“道”那样毫不显露自己的作为(也就是“无为”),国家将会无所不治。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质。它飘飘缈缈,是不可见的,是它演化出了宇宙万物。由于“道”毫不彰显自己,所以虽然它养育出宇宙万物,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老子把像“道”这样毫不显露自己作为的做法,称为“无为”。“道”毫不显露自己的作为,却演化出了宇宙万物。由此可以看出,不显露自己的作为,是最大的作为,可以无所不为。这就是老子《道德经》讲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之所以不显露自己,是因为它不贪图名声和地位。如果君主能像“道”那样不贪图名利地位,国家将会非常兴盛,无所不治。这就是《道德经》说的君主“为无为则无不治”。</p><p class="ql-block"> 我想“道”原本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存在于人心之内,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p><p class="ql-block"> 呵呵,归去来兮。</p> <p class="ql-block">9.灵魂拷问</p><p class="ql-block"> 回程路上,我一直在想,现代人如何真正理解道家文化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周口地区虽不是那个发现类人猿头盖骨的北京周口店,却拥有名扬世界的老子,一睡八百年的陈抟老祖,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等为代表的“三皇文化”“农耕文化”“老子文化”外,还拥有“陈楚文化”“姓氏文化”“漕运文化”“红色文化”等,文物资源十分丰厚,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核心传承区之一,也是黄河文化发源地之一,中国发展的每个阶段在周口文物上都有诠释。当地的教育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小小的一所郸城一中,居然每年高考都有四、五十人考上清华和北大,这在全国县级高中里算是遥遥领先,名列前茅啊。然而,反观当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却不尽人意。鹿邑在周口排不上号,周口在河南排不上号,河南在中国也排不上号。社会道德层面,河南的口碑也不甚好,甚至于出现一些不良的地域歧视。坑蒙拐骗哄抢偷事件屡犯不止。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之大令人不解。是文明的衰败还是逆反?是必需仓廪实然后知礼节吗?</p><p class="ql-block"> 想起多年前的《河殇》,崇拜蓝色文明贬低黄色文明的批判河洛文明的历史虚无主义遭到了批判。但其所举的从古埃及、古印度和巴比伦三大文明的消亡例子,还是事实。文明古国的消亡,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只是不能怪罪于文明本身,恰恰相反,没有真正的传承,反而背叛、乱用,那结果就只能是消亡。</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传承需要尊重本源,实事求是不歪曲,并弘扬成为国民文化的血脉。譬如,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从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执政者。对于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不少于十种。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在说治理大国像烹煮小鱼虾一样很容易;但有人觉得不对,治大国哪会这么简单?认为其义正好相反,这句话在讲: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油、盐、酱、醋等调料放得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很难。这样两种的“难易”理解,以及派生出的各种争论,先不说对不对,有何意义呢?其实,早在《诗经·桧·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再结合《道德经》完整的上下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烹煮小鱼虾不能翻来覆去地炒个不停,否则容易炒碎了就没了;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地闹,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p><p class="ql-block"> 再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争论再多的其“无为”观,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干,相当于现代人所谓的“躺平”,这显然是过于浅薄了。(否则,真“躺平”的话,老子本人也不会出仕去当周朝守藏室史了)。因此,很多学者把“无为”解释为“无违”。认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不违反、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其实,这样理解也不完全准确。结合《道德经》朴素的辩证观,无为是老子相对于有为而言的,在太多有为了之后才能讲无为,否则,没有“有为”就连谈“无为”的资格都没有!我们人类就是因为太多的有为了,才出现了不能再继续“有为”的情况,才要求必须“无为”。大到现代的核弹等终极武器的研发和使用,人类繁殖基因的克隆与改造,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小到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道德相背、权贵手段与职业操守和私德的冲突等。莫不如此。告诫人们不能一味地走极端,过犹不及(相当于现代哲学之真理向前一步即谬误),要把握“度”,要适可而止,要辩证对待。《道德经》更是通过自身的种种深度悖论,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的存在之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深刻张力,对于今天探讨和解决现代人类的发展问题,仍然具有十分深邃的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 尚需说明的是,《道德经》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可以说,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这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道可道,是可知论;到不可道,不是不可知论,那是螺旋上升至更高的无限真理的认知论。</p><p class="ql-block"> 我这样想着想着,忽而疑窦丛生,如回归的我,又迷失在“道可道,非常道”出发时的那一股烟尘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谢谢《箫台》刊登!🙏</p> <p class="ql-block">如此长文,读之不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