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意识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无论是父亲或母亲单独、还是父母一起走进咨询室时,为了确定其是不是“求助者”,我一般都会用比较轻松地口气问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非要追究责任的话,你(们)觉得,会是谁的责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小瞧了这个问题的临床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我编造的这个问题与诸如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投射测验有着相同的功效。遗憾的是,有的学员在提问时却把“会是谁的责任”换成了“谁的责任更大一些”!这样,便使得这个问题的模糊性大打折扣,临床价值也基本上失去了。这当然得怪我当时没讲明白:作为投射测验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模糊的,问题本身没有具体意义,对受测者的反应也没有明确规定,正因如此,受测者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验通过回答投射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过之后,我会分析回答的过程,也会分析回答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答的过程就是看“如何回答”,回答的结果就是看“回答了什么”,所谓分析就是思考“为什么这样回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过程而言,有人回答得非常干脆,有人则吞吞吐吐;有人在给出答案之后坚定不移,而有人则会边思考边改口;……还有人对这样的提问非常警觉,顾左右而言他,拒绝做出正面回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结果而言,答案一般有六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认为责任在自己的:比如,有父亲说“孩子没有教育好完全是我的责任,孩子小的时候,我整日在外边忙,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认为责任在配偶的:“这事情都怪孩子的妈妈,从小替代太多,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以至于孩子现在连个面条都不会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认为责任在孩子自身的:“这个孩子生下来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白天整天睡个不醒,夜间却总是哭个不止,稍微大一点,每次都是费个九牛二虎之力才送到幼儿园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不认为责任在父母的:比如,“都是孩子奶奶给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认为责任是多方面的:“责任一定是多方面的,责任不能具体到某一个人的身上,这样不公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认为责任在夫妻双方的:“我认为,这是我们夫妻俩共同的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析,得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但分析结果,要更直接一些。比如,第1种很容易成为求助者,把第2、3、4种转变成求助者就有些难度,最难的是第5种和第6种,尤其是第6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第2、3、4种是不负责任,第5种是推卸责任,而第6种则是以负责任的方式推卸责任,这种推卸是一种防御,是无意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