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繁花似锦,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时节,让我们一同踏入文物的奇妙世界。</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时光的馈赠。有东汉弋射收获图画像砖,以生动线条勾勒古人渔猎农耕图景,带我们领略千年前的烟火日常;也有开光錾花银熏炉,精巧的工艺、独特的造型,散发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光芒。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或承载着劳动的印记,或凝聚着艺术的匠心。</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5月,让我们放慢脚步,于文物的纹理间探寻岁月的故事,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东汉弋射收获图画像砖》</b>,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它记录了古人劳作场景,被称为东汉“劳动工作照” 。画像砖上部分描绘了弯弓射猎的画面,下部分呈现了手提食盒、肩挑稻子以及收割谷穗等农耕场景 。其线条质朴、构图完整、细致生动,展现了成都平原的渔猎农耕文化,为研究汉代农业生产与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开光錾花银熏炉》</b>,现藏于宁波博物院 。熏炉是古代用来熏香、取暖等的器物。此银熏炉由盖、炉身、炉座组成:盖:顶部有装饰性部件,整体造型可起到封闭熏炉、散发香气的作用 。 炉身:用于盛放香料,香料燃烧产生的香气可通过炉身散发。炉座:起到支撑炉身的作用,同时其镂空等工艺设计,既美观又有助于空气流通,辅助香料燃烧 。它体现了古代金属工艺的精湛技艺,錾花工艺即在金属表面錾出花纹,展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水准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b>,体现 “宋式” 多层穿搭风格 ,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宋代服饰受程朱理学影响,追求质朴、典雅之美。罗是宋代常见丝织物,轻薄透气 。此衣采用印金、彩绘工艺,展现当时高超纺织印染技艺,印金花纹精致,彩绘增添艺术感,反映宋代服饰在工艺和审美上的高水准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火烧沟人形彩陶罐》</b> ,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出在玉门市博物馆。它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 ,以人形为造型,在罐体上塑造出类似人的五官、躯体、四肢等形态,表面带有彩陶工艺特有的色彩与纹理。火烧沟文化是河西走廊地区重要的史前文化类型,这类人形彩陶罐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造型艺术水平、审美观念,以及可能存在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文化内涵 ,是研究史前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清代·掐丝珐琅云龙透雕宝相花兽耳方冰箱》</b>,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采用掐丝珐琅工艺,即在铜胎上用铜丝掐出图案轮廓,填以各色珐琅釉料,经烧制、磨光等多道工序制成。主体材质为铜,兼具金属的坚固和珐琅的绚丽色彩。盖面及箱体有云龙纹,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皇权和吉祥的象征 ;宝相花是佛教艺术中理想化的花形,寓意圣洁、美好;兽耳增添古朴威严之感。作为古代“冰箱”,其原理是在箱内放置冰块,通过冰块融化吸热降低箱内温度,用于冰镇食物、保存药品等,是古人应对夏日高温的智慧结晶。</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菱花形打马球纹铜镜》</b>,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马球在唐代极为盛行,是一项贵族和军人喜爱的运动 。此铜镜呈菱花形,镜面上生动地刻画了打马球的场景,人物骑在马上,手持球杖,展现出唐代马球运动的激烈与活力 ,反映了唐代开放、尚武、蓬勃向上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铜镜制作工艺和艺术审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窃曲纹兽足匜(yí)》</b> ,现藏于安徽博物院。匜是古代盥手注水之器 ,在西周中期后段出现,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此匜口缘较直,流槽窄长便于出水,深腹圜底,有四个扁兽足和兽首形把手 ,上腹饰三角卷云纹,下腹饰窃曲纹 。古人用匜浇水洗手,以盘承接脏水,体现了古人洗手时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常州博物馆藏的《木橹》</b>。橹是一种传统的水上航行工具,置于船舷边,通过左右摆动拨水,为船提供动力,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和流体力学,比桨更省力高效 。</p><p class="ql-block"> 这件木橹能摇六千年,意味着它有着悠久历史。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类似橹的工具可能已出现并应用于水上交通和渔业等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橹不断发展完善,在古代内河航运、漕运以及民间水上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古代舟船技术的重要代表,见证了人类水上交通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范仲淹印”玉龟钮印》</b>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他的《岳阳楼记》 。这方印章作为与范仲淹相关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实物角度为研究范仲淹及相关历史提供了一定依据。</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胡人形铜吊灯》</b>是湖南博物院的藏品 。它造型独特,以胡人形象为主体,通过链条悬挂。这类灯具体现了古代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交流。从造型推测,可能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影响,融合了异域元素。在古代,灯具不仅是照明工具,其设计往往反映当时的艺术审美、文化观念和制作工艺,胡人形铜吊灯便是典型代表,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定窑白釉刻萱草纹玉壶春瓶》</b>,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著称,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带,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和洁白的釉色闻名,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等。玉壶春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瓶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自宋代创烧以来,历代多有烧造,且形制在传承中略有变化。萱草纹: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母爱,又被称为“忘忧草” 。将萱草纹装饰于器物上,不仅增添了美感,还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寓意。此瓶采用刻花工艺表现萱草纹,体现了定窑高超的装饰技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灰陶鸱吻》</b>。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为防水的实用构件,后逐渐兼具装饰与象征意义。它形似鱼尾或龙首,传说能避火灾、驱邪镇宅 。此灰陶鸱吻藏于宁夏博物馆,体现了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影青菊瓣纹盖罐》</b>,现藏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影青”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瓷器品种,也叫青白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独特的美感 。这种瓷器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晶莹剔透。菊瓣纹是常见装饰纹样,以菊花花瓣为造型灵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花卉的喜爱与艺术化呈现,赋予器物优雅的美感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葡萄童子纹鎏金银高足杯》</b>山西博物院收藏,它采用鎏金工艺,即在器物表面将金汞合金涂抹后加热使汞蒸发,金便附着于器物表面,呈现华丽色泽 。纹饰通过铸造等技法呈现,展现出高超金属加工技艺。杯身以葡萄、童子为纹饰。葡萄自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因多籽且藤蔓连绵,象征多子多福、繁荣昌盛;童子形象寓意生机与活力,反映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类器物多见于唐代,当时中外交流频繁,葡萄纹等外来元素与本土工艺融合,体现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妇好”鸟足鼎》</b>是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 。此鼎造型独特,以鸟作足,且体型迷你。鼎在古代是重要的礼器和炊器,该鼎反映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以及当时独特的审美与文化观念,小鸟造型的鼎足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