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马由缰之十九 左宗棠故居

闲云野鹤

柳庄大门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8日11:40,我自驾到了湖南湘阴县樟树镇巡山村柳家冲左宗棠故居。据故居里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左宗棠举积年修晡(教书所得)银九百两买田七十余亩,督工建房四十八间,并手书匾额“柳庄”。建成后,屋后竹林绵延,四野稻田连片,门前水塘取名为“天砚”。1844年,左宗棠举家从湘潭迁回躬耕,改良茶稻,引种桑棉。“心忧天下”,著述农书。广施粥药,赈济灾民。经营农业并继续读书、著书、教书的隐居生活。</p> 照壁 我对满清晚期没有好感。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军事无力,丧权辱国,民不聊生。南京、天津、北京、马关、辛丑、尼布楚、恰克图、瑷珲等一系列卖国条约割让588万平方公里领土,赔偿白银13亿两。加上苏联插手,蒙古1946年独立,活生生地把咱国土从美丽的秋海棠叶削成雄鸡。 园内景观施粥棚和归云亭 <p class="ql-block">  探访有历史底蕴之地也是我的一大偏好。我去过一些名人故居,唯独不去满清重臣老屋。近年来,想到李鸿章年逾古稀遭枪击还继续留在日本谈判,也算是拼。签订《马关条约》不过是替太后老佛爷没落政权背锅,我才在2018年前去合肥他的故居。门厅那幅 “享福不在为官……”的醒世对联让人深醒。我去过湖南很多次,就是没有去过曾国藩、左宗棠故居,也与痛恨晚清腐败无能有关。</p> 左宗棠画像 <p class="ql-block">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朴存,又号乡上农人,出生于湘阴县东乡左家塅耕读之家。少聪颖,有大志。清道光年间入长沙城南书院,中举人,后三与会试不第,遂绝意仕进。隐居湘阴柳庄,钻研农学、舆地、兵学等经世致用之学科。咸丰二年(1852年),入湖南巡抚幕府长达八年。一生经历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陕甘回军战争、收复新疆和中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行走、两江总督兼南阳通商大臣、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授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侯。卒后追赠太傅,谥文襄。诏建专祠,以享千秋。左宗棠亦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其奏章、文牍等在晚清编辑为《左文襄公文集》,建国后又辑有《左宗棠全集》。实事求是地讲,教书先生出身的左宗棠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p> 水库土堆岛 现在,湘阴县在柳家冲建起了一个“柳庄˙湖湘文化博览园”,规划面积2500亩,旨在打造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精品旅游。大门、里面故居门楼正中用的庄名都是左宗棠题写的“柳庄”二字,只在故居门楼右边墙上挂了一块小牌子“左宗棠故居”。整个“柳庄”园区用围墙围起来,“一汪清澈的水塘”扩大数倍,成了一个水面数公顷的三叉型水库。 院内凉亭 <p class="ql-block">  进入“柳庄”园门,正对一面镌刻着“耕读传家”的青砖照壁。照壁顶上是一农夫、耕牛正在犁田的雕塑,照壁后面便是那水库。围着水库左边走,有一座两开小砖瓦房,取名“施粥棚”。紧挨着一座高台,上有一双层飞檐四角的“归云亭”。前面是百年老茶坊。顺水库走500米,可见中央一座长约100米、牛头牛身不见牛脚的土堆岛,上面种满茶树。水库岸边则有一座双层飞檐四角凉亭,上写“左公茶园”,后面山坡是左宗棠家的茶山。</p> 访贤亭 木牌上写着:道光二十年(1840),左宗棠应恩师贺熙龄之托,往益阳安华小淹设馆教陶澍之子陶桄并料理陶氏家事。当地盛产大叶茶,其茯砖黑茶闻名遐迩。道光二十四年(1844)柳庄修竣,即移植该茶,悉心栽培,经年获益。“茶园所入,料今岁差可了清国课。”后左宗棠经略西北十余年,戍马倥偬不忘整顿茶务,三改甘肃茶法,革新茶税,推动南北茶运,繁荣茶马互市,为西征筹集银饷发挥了作用。 63式水陆两栖坦克 继续前行,经过左宗棠碑林,便是柳庄国防教育基地。山坡上整齐地排列着63式水陆坦克、62式坦克、81式122毫米轮式自行火箭炮、59-1式130毫米加农炮、59式57毫米高射炮各一,还停着一架歼教七飞机。都是实物,中国人民解放军捐赠的退役装备,还配套有射箭打靶训练场。开展国防教育、军事体验和研学活动,强化国防意识,厚植爱国情怀。可见,景区建设者对左宗棠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积极的。 国防教育基地 经过约1公里的环水库绕行,是左宗棠书法暨楹联展。不远处,在西南角建有一座青砖底座白墙黑瓦的柳庄古戏台,旁边是“正气阁”等建筑。高约2米的古戏台上四柱双层四飞檐翘角遮檐,正中门楣及四翘角下精雕细刻着亮闪闪的福禄寿喜图案,两边都有马头墙,富丽堂皇。不知这是当年遗物还是兴建的。 古戏台 <p class="ql-block">  从园内青砖照壁处向右行,是一条亲水长廊,白墙上数十块文字、图画记载着左宗棠的一生,着重突出了抬棺西征一节。说实话,我下决心前往柳庄,就为他这段壮举。1871年,沙俄趁阿古柏之乱出兵占领伊犁。1878年,清政府代表与沙俄就新疆问题进行谈判,沙俄提出不平等条件并进行武力袭扰和威胁。1880年5月26日,68岁的左宗棠从肃州(今酒泉)率军抬棺出征,表明誓死收复伊犁的决心,最终击败阿古柏。迫于左宗棠西征军的威慑,1881年2月24日,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在圣彼得堡与沙俄代表签订《伊犁条约》,收复了伊犁。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至今仍在祖国怀抱,确实是一大功劳。</p> 左宗棠故居 亲水长廊的尽头有一片绿茵茵的大草坪,中间一座六柱双层飞檐翘角石亭“访贤亭”,亭柱上有对联“自古才高多隐士,从来量小少栋梁。”继续前行,是青砖黑瓦的农耕文化馆小院,门头三层十二飞檐,上有砖雕“耕读传家”四个大字。两边的砖雕四个篆字,上排左右分别是“虎、羊”,下排是“菊、竹”。下面则是一长排20个“福”、“寿”字砖雕。门柱上的对联是左宗棠的家训:“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据传,左宗棠曾在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际,不忘教育子孙,流传下来家书157通,字里行间充盈着浩然正气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此等文化修养绝非一介武夫所能拥有。 内院 农耕文化馆里,我第一次在名人故居景区见识到那么多的农耕渔业器具。若干房间陈列着渔网渔船鱼篓、陶缸瓦钵酒甄、半斗风车石磨舂臼、犁耙锄头爪篱、纺车弹花杖、蓑衣斗笠等。堂堂重臣如此重视农耕,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细细想来,凡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士都非等闲之辈,共同的特点在于功成名就不忘本。 农耕文化馆 农耕文化馆旁边的白墙青瓦小院是左宗棠的书房,马头墙飞檐门头正中是他的手迹“饰性斋”,门柱对联是左宗棠写的:“经济以诗书为鹄,文章得山海之华。”小院充满浓浓的书卷气,非常雅致,主要用于他读书、写作和思考。 左宗棠读书的饰性斋 “饰性斋”一旁的左宗棠故居其实低矮普通,就一方方正正的小院,正中门楼略高于两边,一字排开、左右各三间的平房,长不过20米。进门一个方正的院坝,正中堂屋两开门,上部花格透气窗镶有玻璃。门框上贴着他自己写的对联“渔蓑句好真堪画,燕子日长宜读书。”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堂屋里供着“季阳堂上历代祖先”牌匾和一对左氏先祖画像。院内各房谷仓、暖房、灶房俱全,书房里保存有逾六万字的《八闲手札》仿制件。《八闲手札》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八人给清代学者湘阴人郭昆焘的书信。院子南边有两个圆形拱门,进入又是一个同等大小和形制的院子。正房是左宗棠一妻一妾周夫人和张夫人的卧室,床铺陈设并不豪华,以及一间佛堂。一看便知左家是奉行勤俭持家的传统家庭。<br>  游览结束已是14:55,我返回柳庄外停车场,一骑绝尘,赶往下一处。<br> 我在柳庄 20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