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2年的春天,我正沉浸在日复一日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未曾料到,一个电话,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那是《中国青年报》一位部主任的声音,穿越千山万水,带着不容置疑的庄重与急迫,通知我即刻飞往北京,改写一篇长约一万字的人物通讯稿。那一刻,我的心跳不禁加速,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即将踏上一场未知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回想起这篇稿件采访的前后经过,心中依旧涌动着那份激动与感慨。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省地矿局团委书记的一个推荐,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我平静的生活湖面,激起层层波澜。她介绍了一位年轻的地质队员——蔡仕龙,一个回乡探家途中偶遇客车起火的英勇青年。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他不仅自救,更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助他人,其中包括几位从浓烟中逃生的群众,而自己的妻子却不幸在爆炸中丧生。这个故事,如同一首悲壮的诗,深深地震撼了我。</p><p class="ql-block">团省委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迅速指派我带领记者前往采访。次日清晨,我与老曹一同踏上了前往德阳采访的旅程。老曹,我的同事,也是挚友,比我大一岁,却仿佛比我多了一份历经沧桑的沉稳。他自部队退伍后,便投身于新闻事业,凭借着过人的业务能力和对新闻的执着追求,赢得了大家的尊敬。我曾力排众议,坚持要破格提拔他为青年刊物部门主任,只因我相信,他的才华与热情,足以胜任这一重任。</p><p class="ql-block">我们抵达德阳地质勘探队时,正值午后,阳光炽热,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采访任务也将是一场考验。蔡仕龙,这位年轻的地质工人,就在这里默默耕耘,他的生活简单而平凡,却在那次突发事件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我们先找蔡仕龙本人了解事件经过,核实细节。他的讲述平静而克制,仿佛在回忆一段遥远的往事。我们仿佛能看到,那辆客车在火光中翻滚,而他,如同一位勇敢的战士,穿梭在浓烟与烈火之间,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线。</p><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又找队里领导、队友座谈,全方位了解蔡仕龙的生活和工作。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蔡仕龙在关键时刻的临危不惧、见义勇为,并非偶然。他在单位上就是一个工作上能吃苦耐劳,生活上热心帮助他人,在深山勘探中富有牺牲精神的青年地质工人。他的事迹如同一幅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展现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他年年都被单位评为先进,领导和群众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他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回到成都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稿件的写作中。那些日子,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将采访的精彩内容凝聚成了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文章立体展现了蔡仕龙的先进事迹,既描绘了他在爆炸现场的英勇壮举,又抒写了他平时又红又专的表现;揭示了他走过的人生之路:既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又着眼于平时脚踏实地。我们提炼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当代青年人的人生价值是什么?这篇长篇通讯发在省青年报上,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p><p class="ql-block">《中国青年报》对我们的稿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揭示了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股“一切向钱看”的风潮悄然兴起,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等现象日益凸显。年轻一代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为了纠偏这一现象,各级团组织和舆论阵地急需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导,通过重大的典型正面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蔡仕龙的事迹,无疑成为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典型报道。</p><p class="ql-block">接到赴京修改稿件的通知时,我沉浸在稿件即将发表的喜悦中。然而,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迅速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航班。在北京的日日夜夜,我按照中青报提出的修改意见,加班加点,熬更守夜,终于在天亮之前,保质保量完成了稿件的修改任务。五四前夕,中青报用头版转二版,发表了近万字的长篇通讯《人生的路标在哪里?》。文章不仅配发了图片,还配发了评论,引起了各级团组织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成为了许多团组织讨论的话题。蔡仕龙在五四期间,也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p> <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我们沉浸在报道任务胜利完成的喜悦之中时,却传来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一家小报公然撰文质疑蔡仕龙在爆炸现场是否真正救了其他人。这个消息如同一枚炸弹,瞬间炸开了锅。团省委对此事高度重视,迅速指派我再次出发,与记者以及地矿局团委的小张一同前往爆炸现场所在地——丰都县,核实救人的真相。</p><p class="ql-block">那年的夏天,烈日如火,大地仿佛被烤得微微颤抖。我们一行三人乘车前往丰都县,沿途的风景虽美,但我们的心情却异常沉重。初见小张,我便被他身上那种精明能干的气质所吸引。他虽比我小九岁,但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沉稳与成熟,却让我这个自诩“老江湖”的人也不禁赞叹。我们深知,此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不容有失。</p><p class="ql-block">在丰都县的夜晚,我们三人围坐在县委招待所那间简陋的房间里,讨论着白天的核对工作。窗外的月光洒在我们的脸上,映照出我们凝重的表情。我们逐一找到了蔡仕龙见义勇为所救的几名群众,费尽周折,核实了真伪,并将核实的材料请他们签字署名,以作为证据。被救的人中,有一个中年人否认了蔡仕龙的救助行为。然而,当我们面对他当面核实时,他的眼神中却闪过一丝慌乱。我们并未轻信他的言辞,而是继续寻找现场的知情人来确认。经过一番努力,我们找到了旁证,证明了蔡仕龙的确救了他。</p><p class="ql-block">那么,他为何要说假话呢?原来,他与蔡仕龙是乡邻,曾借过蔡仕龙的钱一直未归还,两人为此产生了矛盾。眼看蔡仕龙出名了,他心有不甘,便对采访的小报记者表态,否认蔡仕龙曾救过他。调查核实的真相大白后,我们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我们回到了成都,向团省委作了详细的汇报,一桩重大的先进人物的采写报道和典型推广,就此画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这次采访经历,如同一场灵魂的洗礼,让我们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意识到,每一个新闻事件背后,都隐藏着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揭露真相,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然而,就在这次采访核实之后,故事并未结束。我与小张之间,又发生了一个故事,导致小张的命运发生了巨变……</p><p class="ql-block">(《悟透红尘70年》系列连载:84.第八章 八年副总路之烈火真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