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

子牙茗

<p class="ql-block">  五一节间,父辈及吾辈兄弟姐妹们二十来个人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p><p class="ql-block"> 席间我拿出来上面那个照片,求证书的主人是谁?叔叔讲这个人是他的大舅,也是我的大舅爷爷。那是一本线装书《孟子》,它已经脆弱的不能翻看。提起这位大舅爷爷,他大约出生在宣统年间,然后不久皇帝就退位了。从培养其读书这个角度看,太姥爷对这个儿子给予了很大期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这个孩子八九岁时害了眼疾,后来眼睛失明,命运把他的人生推上了另一条路。家里人为他找到一位师傅,学习算命打挂 ,有时候也跟随师傅走村串镇给人算卦,养活自己。他高高的个子,相貌堂堂,说话的声音很洪亮,慢慢的成为了那一带的“名人”。</p><p class="ql-block"> 对于生长在新时代的我来说,从小就认为算命这些东西是封建迷信,不足挂齿,而舅爷爷认为那样说是不对的,算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是“算学”、不是胡邹白咧。他们要把一个甲子轮回的知识统统靠记忆背下来,难怪许多文学作品中描述某个人“掐指一算”,舅爷爷在为人服务时往往要用手指反复掐算,那是他们专用的算盘、计算器。随着新中国成立后,舅爷爷所从事的这个行业被严格取缔,他再无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社会改革和开放,慢慢的会有些人私下里找到舅爷爷问些事情缘故,他便会给人做应答,我老爸的司机也曾向舅爷爷请教过未来运势等等,我姑姑经常去舅爷爷村子看望他,顺便向舅爷爷请教某些疑虑,特别是在1982年春天,我姑姑向舅爷爷请教我的婚姻之事并报上我和未婚妻的“生辰八字”,舅爷爷答曰:我和我的未婚妻同属一命,日子应过的红红火火,但免不了总发生一点小争吵,不用发愁,放心去……写到了这里,朋友们不禁要问,舅爷爷说的准不准?我只能说,唉!从1982年成婚以来,基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在此我要奉劝还在恐婚的年轻人,恐婚并不是你们这代人才有的专利,我年轻时也曾恐婚,其实不用计较太多,勇敢的走入婚姻,一定能幸福的。</p> <p class="ql-block">(太姥爷和他的孩子们——拍摄年代不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