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到宋元两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泉州钟楼以西洋风格融合闽南风格,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是泉州的地标。</p> 西街,泉州人文第一街,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有着真实的市井生活,有着时尚的文化创新。 泉州西街上千年古刹开元寺,正门就是天王殿,里面是大雄宝殿。开元寺两侧有东西塔,分别是镇国塔和仁寿塔。 “勑大开元 万寿禅寺”匾额挂在天王殿上。“勑”同“敕”,是敕命,皇帝的命令,因此称为“大开元寺”。 这名字大气磅礴,寓意普济众生。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开元寺是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内十分开阔,游客很多,但并不拥挤。 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玩耍,是开元寺内最美的风景。 这是三胞胎的一家,温馨如画面,赢得旁观者啧啧称羡。 泉州开元寺主要有两块匾额,一块是进大门时天王殿上方的“勑大开元万寿禅寺”。走到里面,看见大雄宝殿上方的另一块匾额。 说实话,一开始不知道大雄宝殿上写的是什么,没有好好做功课,四个字中有两个字不认识。 <p class="ql-block">据碑记载,自古都会郡邑,多有建大刹而奉香火者,原所以护国而佑民也。泉郡开元寺,创自唐垂拱二年,其地原係黄氏宅基。因桑树生莲,应梦,遂施基以建寺,名曰莲花寺。</p> 据碑记载,大雄宝殿供奉五尊佛像,正中是大日如来,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两旁分别是东方香积世界的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和北方莲花世界的成就佛。 请教别人后才知道,大雄宝殿匾额上是“桑莲法界”。“桑”字上面三个“又”写作三个“十”,是古代书法常见写法,表示佛教的十方世界。“灋”是“法”的异体字。 “桑莲法界”典故有传说。有一高僧欲建寺,让桑树开出白莲花,并抛袈裟于空中遮日,投在地上影子为寺庙边界。当地黄施主感叹佛法高深,遂献出土地建寺。 先去看东塔。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文偁禅师主持建造,原为五层木塔,用于安放佛舍利。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改建为现存的花岗岩石塔,历时12年完成。 镇国塔是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塔基须弥座浮雕刻画释迦牟尼成佛历程,塔身每层门龛两侧雕刻武士、天王、金刚等浮雕造像。 找到了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开元寺那棵开白莲花的古桑树,树旁石柱上写着:“此处生莲垂拱之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树旁有僧人专门看护。 开元寺还有一株桃树,据说曾于1924年农历九月间开放红莲,但这个故事鲜为人知。 西塔是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两座塔均初为木塔,后易为砖塔,再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 塔身结构虽为花岗岩,却是宋代木构的高仿之作,把石头当作木头来做,细节一丝不苟。塔基须弥座雕刻精美,塔身每一面皆刻有天王、菩萨、僧人等浮雕。 仿木结构的泉州开元寺双塔,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对石塔。两座塔构造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堪称中国石塔巅峰之作。 开元寺有神秘壁画,上面的神兽有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它看着太阳,做回首顾盼状。一种说法这只神兽是麒麟,脚踩元宝和如意。 还有另一种说法。“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说得就是“犭贪”这家伙。 仁寿塔东侧有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上面刻有一个“心”字,特别之处在于中间的一点位于下方,因此得名“放心石”。佛教有寓意: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 在开元寺行走廊柱间,古朴静谧,禅意悠然,岁月安然。 穿越千年的古刹,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