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三千年古城,四千年银杏树,五千年文字的地方 浮来山定林寺

焦(山雨)

<p class="ql-block">浮来山一带属于东夷文化范畴,莒国是东夷少昊部落后裔建立的古国之一,历经夏、商、周三代。在公元前715年(隐公八年),莒国与鲁国长期不和,经过纪国君调停,鲁隐公长途跋涉,屈尊来莒,于浮来山与莒子会盟。《左传》隆重记录下这一历史事件:“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虽然最新的历史考证认为,古代的浮来并不在这里,但“勿忘在莒”一语,无论蒋公还是伟人都是熟知的。齐桓公从莒国迈出称霸之路,大臣鲍叔牙在一次宴会上举杯劝谏:“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贩牛而居于车下。”“勿忘在莒”,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秉性。</p> <p class="ql-block">石书简</p> <p class="ql-block">柴院鸡鸣</p> <p class="ql-block">神龟池</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定林寺,是清代重建。同治初年,定林寺遭到严重破坏,急待修复而又确少钱款。同治二年,旗人长庚兼任莒州正堂,1864年5月长庚到定林寺参禅拜佛。隆济住持就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了拨款修庙的要求。长庚借故推辞,但听说定林寺香火特别灵验后,就当着众僧之面向神佛起誓许愿:“如果佛祖显灵,能叫我升为省官,我长某保证大修定林寺。”事有凑巧,不足一年,长庚果然被提升为山东省按察使。然而他却没能及时还愿。隆济就坐在省布政司门前敲木鱼化缘,力促长庚“还愿”。长庚惧怕神威,只好实践了诺言,拨银五千两,命当任知州陈兆庆负责监管于同治十三年重新修复了定林寺。</p> <p class="ql-block">这株银杏树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它高26.7米,干围15.7米,遮荫覆盖面积达900平方米,被誉为“银杏树王”和“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银杏树的传说:</p><p class="ql-block">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一位莒县书生进京赶考途中遇雨,便到这棵巨大的银杏树下避雨。他突发奇想,想测量一下树到底有多粗。他张开双臂,搂了七次还没转到起点。正在搂第八次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测量的起点竟站着一位年轻的少妇。原来少妇也来大银杏树下避雨,由于树太大了,两人互相没看见。书生只好用手测量,一拃一拃地量过去,到那少妇的身边正好八拃。于是银杏树的树围,就有了一个独特的测量结果:“七搂八拃一媳妇”。</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教经楼</p><p class="ql-block">东晋名僧竺法汰(公元320-387年)来到浮来山,不知是否被此树吸引,他在这里停留下来,创建了定林寺。不久后,另一位大师僧远在这里修行。两位僧人成为定林寺最早的住持。又过了一百多年,南朝梁武帝时期,刘勰在南京的定林寺隐居,潜心著述,历经五年,完成了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经典《文心雕龙》。刘勰完成此书后,受到著名文人沈约的赏识,得以入仕。后来出家,据说潜回到莒县定林寺,校对佛经,最终在此圆寂。</p> <p class="ql-block">刘勰雕像</p> <p class="ql-block">有关文心雕龙研究或注释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三教堂</p> <p class="ql-block">根雕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救生泉</p> <p class="ql-block">浮来山虽然不高,有历史故事,有文化名人,更有那四千年的银杏树,成为莒县著名的游览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