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月二日上午,参欢无锡博物院,在西区看到了李绅的悯农诗。我有点好奇,李绅不是安徽人吗?怎么和无锡有关呢?上网一搜索,原来李绅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15岁时常在润州无锡的慧山寺读书,后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受韩愈赏识,</p> <p class="ql-block">悯农诗二首。</p> <p class="ql-block">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 <p class="ql-block">李绅的这首诗,记得上小学时就学过,那时以为他是一个农民诗人,却不想他是个大官。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进士及第,任国子助教,后任右拾遗。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任李绅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任职于宫中,被称为“三俊”,卷入“牛李党争”。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司马。此后他历经多次升迁,武宗即位后,李绅于会昌元年(841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担任宰相,封上柱国、赵国公。会昌四年(844年)因病辞去宰相职位,再次担任淮南节度使。</p> <p class="ql-block">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p> <p class="ql-block">李绅现存诗歌140首,分《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收录于《全唐诗》。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早期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如《悯农二首》。</p> <p class="ql-block">李绅在政治上主张轻敛薄赋,去除苛政,恢复正常的赋税徭役,使得百姓能够发展。在任滁州刺史时,他整肃治安,刚严吏治,宽缓教民。</p> <p class="ql-block">这组诗大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是李绅为向时任集贤殿校书郎吕温求荐而作。当时李绅尚未入仕,游历民间,目睹了“四海无闲田”却“农夫犹饿死”的荒诞现实,正值新乐府运动兴起,诗人便以民歌式的语言,将农耕场景升华为对社会制度的血泪控诉。</p> <p class="ql-block">《悯农二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积极影响,近代以来更是多次入选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作为新乐府运动早期作品,打破传统乐府旧题束缚,以 “即事名篇” 的新题乐府形式,直接聚焦社会现实(农民苦难),为白居易、元稹等推动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基础,成为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悯农二首》以 “平民视角、尖锐批判、通俗表达” 三重突破,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人民性”结合的标杆。它不仅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旗帜,更以跨越千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奠定了其“警世恒言”的经典地位。</p> <p class="ql-block">自唐以来广泛入选蒙学教材及现代语文课本,成为全球华人耳熟能详的“启蒙诗”,其传播广度远超一般文人诗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