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有没有“穷人”的位置?

黄三怀

<p class="ql-block">我们心中有没有“穷人”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扶贫日记之一、之二</p><p class="ql-block"> 2013年和2014年,我在广丰县铜钹山镇铁山村参与扶贫。2015年8月,我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2021—2014年度省直(属)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同年9月7日,我在全省定点扶贫帮困暨选派第一书记培训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在铁山村扶贫期间,我写下了许多日记,如今重读,仍能深深触动内心。因为我有幸参与了这场新时代的伟大扶贫攻坚战,用真心真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倾尽所能。现将其中的6篇日记一字不改地搬到这里,分三次推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之一: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span></p><p class="ql-block"> 上午9点20分,我们从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出发,前往广丰县铜钹山镇铁山村。我特意邀请了车鲁荣、胡安君和陈艳一同前往,希望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同事能够亲身体验偏远山区农民的生活,这或许会让他们有所感悟。</p><p class="ql-block"> 同过去一样,今天我们准备了大米、菜和油盐,打算在村部自己做饭,绝不给铁山村集体和群众增加负担。铁山村位于上饶市的东南方向,距离南昌城350公里。</p> <p class="ql-block">  下午2点5分,我们终于抵达广丰县城,匆匆在路边小店吃过午饭后,便急忙赶往山上。进入铜钹山区,只见崇山峻岭之间,一条狭窄的水泥公路蜿蜒而上,俯瞰之下,深渊万丈,小车吃力地攀爬,仿佛随时都有坠崖的危险。到达峰顶时,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白雪皑皑,路边树枝上挂着晶莹剔透的冰柱,即便坐在车里,也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山里山外,真是两重天,山外晴天多云,山里却雪花飞舞,气温相差五、六度。</p> <p class="ql-block">  村部办公楼是一座二层楼房,外墙粉刷一新,洁白如雪。一楼地面铺着地砖,设有图书室、厨房和卫生间。二楼是木质楼面,设有村党支部、村委会、计生办、综治办、会议室、党员电教室等办公场所,还有一间配备台式电脑和打印机的文书室。整个楼房清爽、干净,充满现代气息,令人惊叹。原来这栋楼房年久失修,是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筹资十万元帮助翻修改造成的。</p><p class="ql-block"> 把行李放在村部后,我带他们去村小学看望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小学曾非常兴旺,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二百多人。如今,生源稀少,成了镇中心小学的一个教学点,仅有4个学生,其中1个读学前班,1个读二年级,1个读一年级。上次来时,我承诺要给孩子们礼物。在白雪的映衬下,村小学显得格外破旧,外墙因水泥脱落而斑驳不堪,教室木门裂缝明显,多数窗户连玻璃都没有,教室里的几张小桌子歪歪斜斜,讲台上摆着一张没有抽屉的小桌。4个学生正在上课,脚上穿着不合脚的套鞋,小脸冻得通红。我们给每个学生送了一个新书包和一套文具,孩子们高兴得蹦蹦跳跳。看着他们,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之二:2013年12月19日</span></p><p class="ql-block"> 铁山村的贫困户状况令人忧心忡忡。导致贫困的共同原因包括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资源共享匮乏,以及身有残疾、患有重病或家中缺乏劳动力,这三者各占三分之一。扶贫任务艰巨,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任务是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吃过早饭,带着慰问物资,我们开始下村。铁山村20个自然村散布在方圆18公里的地方,有的建在山腰,有的栖在山脚,有的造在山顶。一般自然村的规模在十五、六户左右,最小的只有几户人家,最大的也不过30户。铁山村最远也是最大的自然村叫岭头村,离村部有17里,往返一趟需要八、九个小时,户籍上的人口有141人。</p><p class="ql-block"> 山野里一层薄雪凝固在草木之上,寒气从四面袭来,直逼背脊。我们走在新修的由水洋坑自然村到七树坪自然村的5里长的水泥公路上,沿着山盘绕而行,时而依悬崖而过,时而穿过深谷。可以想象,在这样危险的地方修建公路,每挖一方土都异常艰辛。</p><p class="ql-block"> 走完水泥路,再走四、五里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我们终于来到一户贫困村民的家。这是一位低保户,名叫夏训良,今年85岁,年老体弱,常年卧床,现在住在女儿家。女儿63岁,面神经瘫痪,前段时间摔跤伤了腰,做饭、干活都很困难,父女俩这段时间只好一天只吃一顿饭。他们家的房屋是座危房,房屋的一个角已经坍塌,中间支撑房屋的柱子也从根部开始腐烂,房屋内的墙壁开始大面积开裂,整条缝隙从屋顶一直延伸到墙根处。看到这情景,我心里十分难过。这样的困难群众太需要帮助了!</p><p class="ql-block"> .我详细询问了这一家人的生活情况,包括老人家晚上睡得暖不暖,棉被够不够厚,平常吃的怎么样,都吃些什么,能不能够吃饱,等等。临别时,我把一桶食用油、一袋大米和500元钱送给了他们父女俩。他们说的当地话我们听不懂,我们说的普通话他们也听不懂,整个交流过程中,都是由村支书方迪水当“翻译”。不过,夏训良流泪说的一句话,大家都听懂了,他说的是:“感谢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我品味着这句话,前往另一个村民的家。只见一幢破旧的土坯房子孤零零地立在路边,坍塌的四个屋角露出乌黑的房梁,里面暗淡无光,特别潮湿,床和被子黑乎乎、破破烂烂。</p><p class="ql-block"> 我们围着房子转了一圈也没有看到房子的主人,忽见从山坡下邻居家往这边走来一个长相奇特的老人,方迪水说他就是特困户彭年水。老人今年69岁,双眼上翻,口鼻歪斜,视力极弱,头发蓬乱,全身上下的衣服破洞多多也很单薄,赤脚穿着鞋子,看着很让人揪心。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改嫁了,他一直独居。</p><p class="ql-block"> 当我与他握手时,有个村干部连忙把我拉开,悄悄告诉我说彭年水身上虱子很多,前几天有人帮他补屋漏时弄得一身是虱,叮得浑身红肿,痒了好几天。我感谢这位村干部的关心,同时又想,不管他身上多么肮脏,他也是一个吃了一辈子苦的老年人,我们注意卫生是必要的,但从心底里不能嫌弃他,应当多给他一些温暖。想到这里,我还是握住了他的手,除了送他一桶食油、一袋大米外,还从钱包里拿出三百元钱塞到他手上。道别之后回眸一望,却见他还站在门前咧嘴大笑,一面向我们招手。</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看望了周家村的低保户林寿乱老人。林寿乱今年79岁,生育了两个女儿,大女儿远嫁外村,有时会来看她;小女儿招上门女婿,原来与老人住在一起,前年因家庭事务闹翻,搬出村去了,对老人不理不睬了。她住的房子虽然阴暗,但收拾得整整齐齐,衣着也很干净。看见我们,老人家显得特别高兴,忙着请坐倒茶。我察看了她家的米缸、菜橱、饭桶和床铺——到困难群众家里了解情况,这“四大件”是必须要看的,是不是吃饱穿暖,“四大件”是最直接的观察窗口。老人的床铺上有两床被子,饭桶里有小半桶大米饭,米缸里也有半桶米饭,菜橱里的半碗腌菜烧肉却发霉生毛了。我对老人说变质了的东西不能吃,叫她倒掉,老人却笑着说吃得吃得,她身体好着呢。看来,林寿乱老人生活还是基本上有保障的,她是个勤俭节约、省吃俭用的人。当我把大米和食油送给她时,她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我在铁山村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山区群众心地善良、本性纯朴,没有过高的要求,我们为他们做一点小事,我们送他们一点东西,他们就感激涕零。在他们面前,<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我们这些被称为“领导”的共产党员应当反省,自己究竟为群众,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们做了什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