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千年的金石之音——探寻中国古琴博物馆的千年琴韵

羊乳老兵王伟民

<p class="ql-block">在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隐藏着一处能让心灵得以沉淀的秘境——诗经里小镇中的中国古琴博物馆。踏入这片被诗经韵味与古琴雅音环绕的圣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以琴会友、诗乐相和的古代。</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琴博物馆,坐落于风景如画的沣河畔,是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经过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登记的古琴专题博物馆。外观上,它仿照西周建筑风格,四阿重屋,左右对称,翠竹环绕,尽显古朴与典雅。一进入馆内,便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馆内藏品丰富,千余件文物静静诉说着古琴艺术的千年传承,其中不乏一、二级珍贵文物。展览单元布局精妙,“源起长安”追溯古琴与西周文化的深厚渊源;“天下谁人不识君”则展现古琴文化的广泛影响与崇高地位;“秦派百年”则让人领略到古琴艺术在不同地域的独特风貌。每一张展出的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历史的见证,诗意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关山月》的苍凉与《蒹葭苍苍》的悠扬,在琴师的指尖下流淌而出,穿越千年,依旧动人心弦。古琴,作为《诗经》时代的重要乐器,其音韵与诗篇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古琴的形制演变,还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互动体验,让参观者深入理解古琴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古琴艺术的发源。</p><p class="ql-block">琴又名七弦琴,西周时期文王、武王在五弦琴的基础上各增加一根弦,故世人称之为“文武七弦琴”,唐时期著名琴家曹柔在原文字谱的基础上创造了减字谱记谱方式,七弦琴形制和减字谱记谱方式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传说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之说。周文王为悼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增加士气,又增加一根弦,故古琴又名“文武七弦琴”。</p><p class="ql-block">古琴的制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关中平原历代富饶,未受过大的自然灾害,古建民居繁多,古建民居的维修和翻盖为古法斫琴提供了大量优良的斫琴原材料。据唐代斫琴雷氏家族总结的经验“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历代制作古琴首重选材,琴材以几百年或上千年的老房梁为最佳,昭闻古法斫琴均使用几百年老房梁为原材料,从而保证了材料的优良和古琴的品质。古琴在历史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礼乐的代表,被世人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图腾,它的造型需要庄重大方,具有传统审美的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琴的发音主要来自于面板与底板所构成的共鸣箱,因此,面底之间的厚薄及内部槽腹的合理处理方式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斫琴在槽腹方面与琴体通体苎麻包裹方式相互结合,在音色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通过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方式采用绳子均匀紧密的捆扎,约半月左右面底板才完全粘合,这就构成了可以发音的共鸣箱。</p> <p class="ql-block">把合好的琴木胚进行细致的外观修整后用原生生漆通体刷遍,它的主要作用是让生漆渗透进古琴木质内部,使之与外面的夏布和灰胎结合更加紧密结实。大概一个月左右让靠木漆充分干燥,使用生漆把由纯苎麻制成的夏布紧密的包裹在整个琴体上,这是保证让古琴流传上千年不变形,不开裂的法宝。</p> <p class="ql-block">将鹿角霜分别制作成40、60、80、120、160、200 等不同目数,调和生漆制成灰胎,分别刮到琴体上,从40目开始一直刮到200 目。灰胎干燥期较长,每刮一遍需干燥半月左右达到表干状态,才能继续刮第二遍,一直将不同目数的灰胎刮 20 多遍后,自然存放约半年才能够到达彻底干燥,所以制作一张古琴比较合理的时间应该是两年左右。灰胎的每一遍干燥后都需要打磨,打磨的工具也与灰胎的粗细程度相符合,第一遍灰胎粗而薄,用粗磨石打磨,然后上第二遍灰胎,此遍用中灰稍厚,阴干后再以中号磨石打磨,第三次以后使用细的漆灰,干燥后使用中号水砂纸打磨,如果琴面不平而出现刹音,则用灰胎补平并打磨,直至平整均匀为止,最后换用细砂纸继续均匀研磨,直至琴面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古琴琴面镶嵌十三个琴徽,其功用在于作为泛音位置的标示,同时也为按弦取音提供了准确的音位位置。徽位的安设,是根据全弦长(指岳山至龙龈两个架弦点之间的有效弦长)分段震动的道理排定的。一般先定中间七徽的位置,然后依次向两边排列。灰胎制作完成后,还要继续制作面漆,传统而漆制作方法有多种,如煎精法、合光法、退光法等,表漆下透出斑斓的灰胎,高古而华丽。</p> <p class="ql-block">古琴面板与底板粘合后构成龙池与凤沼两个共鸣箱,它们之间有两块留实木头用于固定雁足,称之为足池,用以分割龙池和凤沼,其位置十分重要,一张好琴的雁足应位于尾托到轸池间的黄金分割点上,这个点恰好构成古琴两个共鸣箱固有频率和谐音程的关系。雁足的足池是提前制作好的,最后把雁足牢固地安装进去并调整好角度,一是固定琴弦,二是琴平放时保持稳定。</p><p class="ql-block">上古琴的七根弦也有一定的顺序般先上五弦,五弦定准以后,依次上六七弦,先后缠绕在右边的雁足上,然后再上一、二、三、四弦,缠绕在左边雁足上,琴弦上好以后,意味着制作工序已经结束下来就可以开始演奏了。</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诗经里小镇,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诗经文化的熏陶。国风广场、鹿鸣食街、关雎广场等,每一处景致都与《诗经》紧密相连,让人仿佛置身于诗篇描绘的世界。而古琴博物馆,无疑是这趟文化之旅的亮点,它不仅是一个展示古琴的场馆,更是一座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琴声渐远,我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离开。西安诗经里的中国古琴博物馆,用它的静谧与深邃,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音乐殿堂的大门,让我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方心灵的净土。这里,是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渴望寻觅心灵归宿的人,都不应错过的宝藏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