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玄奘三藏院位于大雁塔后方,是一座仿唐建筑群,主要有光明堂、般若殿、大遍觉堂。每间殿堂中都有大量的浮雕,描绘了玄奘法师的经历。而金碧辉煌的三藏地宫内则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是大慈恩寺的镇寺之宝。 玄奘三藏院大门外抱柱联:“慈航普渡众生,贫富愚贀堪教化;恩泽长敷三界,佛门圣地任观瞻。”此联表达了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以及佛门作为神圣之地,欢迎人们前来参拜学习的态度。由任本命撰联。<br> 玄奘三藏院门前回首,大雁塔巍然高耸,大照壁上“民族脊梁”四个大字金光耀眼。 “民族脊梁”是对玄奘法师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中地位的高度评价。玄奘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不仅在佛教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世界和平使者。鲁迅曾誉之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梁启超称他为千古一人;毛泽东也对其做出过高度评价,并用其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国人。 玄奘三藏院大门内中柱联:“万里山川,引慈云於西极;百重寒暑,注法雨於东垂。”此联由陕西人王志哲所撰。侧柱联:“尊至大乘天解脱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宏为会宗论制恶论,名盖西域,功盖中华。”此联由湖南人赵健之所撰。<br> <div>光明堂是玄奘三藏院西院的主要殿堂。</div> 光明堂门外中柱抱柱联为:“问巍巍古塔,迭易春秋,曾标多少人才,几朝王气;参历历丰碑,屡思贤哲,莫负高僧道德,上圣文章。”上联意思是询问那高耸入云的古塔,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更替,它曾经见证了多少杰出人才的崛起,以及多少王朝的兴衰更迭。下联意思是面对着一座座历历在目的丰碑,常常思考那些贤明的哲人,不要辜负了高僧们的道德风范和圣贤的文章。深切表达了对历史、道德和文化的尊重与重视。此联由湖南人赵健之所撰。 光明堂堂内有铜雕和木雕壁画三壁。 正面墙壁上以木雕形式展示了唐玄奘从诞生、出家、立志西行求法、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古印度天竺、求学、辩经,直至成为高僧大德,以及取到真经、回国的前半生经历。 玄奘法师(602-664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一个官宦家庭,高祖陈湛曾任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钦为北魏上党太守、征东将军,祖父陈康历任国子博士、礼部侍郎,父亲陈慧曾任隋朝陈留、江陵县令。 玄奘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先后从多位名师学习佛教经典,包括《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由于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玄奘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虽然他曾向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但未被允准。然而,贞观三年(629年),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孤身涉险,历尽艰难,越沙漠,翻雪岭,迎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在那烂陀寺,他受到了戒贤的指导,并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他还参与了多次辩论,赢得了广泛声誉。最终,他在贞观十九年(647年)返回长安。 西院的东西墙面上为紫铜浮雕画《唐玄奘求法图》。这幅巨幅铜雕壁画共36幅、10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雕壁画。 此画主要展示了唐玄奘大师从出生到四十岁取经回国的参学求法阶段的经历和动人事迹。 画面呈现了玄奘大师孤身涉险,经历西域十六国,在大漠雪山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九死一生,历经艰难抵达心中圣地的场景。 画面还描绘了玄奘大师异国他乡被奉为先知,佛陀故乡成为智慧化身,最终放弃一切荣耀返回故土的情节。 大厅中间陈列着玄奘西域游学的图片及文献资料。 光明堂西侧的慈恩图书馆门前中柱联:“宝塔出层霄,想当年晨钟暮鼓,唤醒几个痴聋,消得几多烦恼;慈恩施广宇,看此日庭树阶花,牵动无边春色,引来无数游人。”此联由任本命所撰。侧柱联:“五万里程途,历尽艰危,探赜妙门,求取真经宏法界;十七年岁月,倾全智慧,精穷奥业,播扬正教净尘心。”此联由李求真所撰。<br> 大遍觉堂是玄奘三藏院中院的主要建筑。“大遍觉”是玄奘法师圆寂之后,高宗李治赐予的谥号。 此堂名就源自玄奘法师的谥号。 大遍觉堂门前中柱联:“也是凡人,千载犹传三不朽;若非佛圣,一身焉领两提婆。”此联既表达了对玄奘成就与影响的肯定,也彰显了其气势和境界。由湖北人李呜岗所撰。 堂内供奉着玄奘法师紫铜塑像 ,眉目舒朗,慈悲中透出一股坚毅和威慑力。玄奘法师生前并没有留下画像,这尊铜像的塑造,是依据《慈恩传》中对法师形象的描述:“端严若神,美丽如画”来塑造的。紫铜像前的镀金宝塔中便是大师的头骨舍利。 大遍觉堂堂内墙壁上的汉白玉浮雕,表现了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的宗教背景,生动再现了玄奘法师西行的一系列生平大事。 从宗教文化意义上来说,这些汉白玉浮雕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玄奘法师对佛教传播和经典翻译的卓越贡献,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佛教文化和历史。 从艺术审美意义上来说,汉白玉浮雕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雕刻技艺精湛,人物形象、场景刻画生动逼真,线条流畅洒脱,展现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和艺术创造力,能让观赏者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从历史传承意义上来说,汉白玉浮雕作为历史的见证,记录了玄奘法师的伟大事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每一幅石雕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后人能够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大遍觉堂东侧建筑上匾额《慈恩盛世》。中柱抱柱联:“雁阵横空,雁字云笺书佛法;塔身拔地,塔铃风韻播经声。”此联由湖北人张前波所撰。<br> 大遍觉堂西侧建筑上匾额《万德圆融》。中柱抱柱联:“佛只度有缘人,未备诚心,还谋他事;雨不滋无根草,欠存善念,莫进此门。”此联由陕西人王天性所撰。 般若堂是玄奘三藏院东院的主要殿堂。般若堂主要用于展示玄奘法师的取经译经事迹。 堂内正面墙壁上的木刻浮雕描绘了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国,唐太宗带领房玄龄等高官在朱雀门外迎接他归国,以及回国后励志译经、传法弘法直到圆寂的过程,称为译经弘法阶段。 回国后,玄奘与弟子们一起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共计75部、1335卷。这些译作包括《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此外,他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详细记述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玄奘晚年不顾年迈体弱,继续致力于译经工作,最终完成了卷轶浩繁的《大般若经》600卷。尽管疾病缠身,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65岁时与世长辞。 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作品,也是研究玄奘法师和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历史资料。通过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玄奘法师的西行取经之旅,以及他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所做的贡献。壁画中的场景和人物描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图像资料。 东面铜雕壁画描述了玄奘法师自印度归国的情景。在这幅壁画中,展现了戒日王等各国国王争相布施财物给玄奘法师,但法师只接受了一件毛织披风以备途中之用。 各国国王依依不舍地相送,场面感人。法师继续向西北前行,经过多个国家,都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和送别。 西面铜雕壁画讲述了玄奘法师在慈恩寺建造大雁塔的故事。壁画中,玄奘法师在唐高宗李治的许可下,在慈恩寺建造了一座模仿印度雁塔的塔。 这座塔高一百八十尺,每一层中心都藏有舍利。底层有两块碑文,分别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圣教序》和高宗的《述圣记》,由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般若堂中心位置陈列着玄奘法师翻译整理的各种经书。 这些经书是他在完成西域求法之旅后带回大唐,并在大慈恩寺内进行翻译工作的成果。 这些珍贵的文献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br> 玄奘法师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的思想与精神已成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