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海阳吕月华:百年技艺的守望者

龙泉布衣

<p class="ql-block">原载《今日海阳》,作者:海莉子妹妹</p><p class="ql-block">海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吕月华:</p><p class="ql-block"><br></p> 百年技艺剪出今朝风采 <p class="ql-block">今年是首个非遗中国年,今年春节,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博学名家、海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吕月华格外忙碌。大学社会实践团、海阳各中小学学生,络绎不绝地来到吕月华的工作室,听她讲述海阳剪纸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并亲身体验剪纸技艺。</p> 承千年精粹 <p class="ql-block">回溯海阳剪纸的历史,很早以前农家妇女用金银箔片、彩色绫绢,剪成“方胜”、花鸟等图案贴于鬓角,作为装饰,其剪制技巧和艺术效果,可以说是海阳剪纸艺术的先河。宋朝时期发明造纸术,农家妇女使用剪刀、刻刀,剪刻纸张成为窗花、门笺、灯花等,海阳民间正式出现剪纸。</p> <p class="ql-block">清朝中晚期,海阳剪纸技艺逐渐成熟,在民间流传普及,母传女、嫂传小姑,张村的姑娘嫁到李村,李村婆家窗户上很快又出现了张村娘家的窗花,村村互相交流,疃疃互相学习。</p> <p class="ql-block">清末海阳剪纸大发展,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其中城里(今凤城)鞠凯岁被选入省城,为慈禧精制庆寿贡品,所剪“有凤来仪”“麻姑献寿”皆被选中。</p> <p class="ql-block">历经岁月沉淀,海阳剪纸流传至今,千百年久经不衰。据《海阳县续志》记载,2000年后,海阳剪纸民间艺人活跃,著名的有吕月华等。</p> 展今朝风采 <p class="ql-block">回忆起与剪纸的结缘,今年已经82岁的吕月华颇为感慨:“我外婆就剪纸,她有一双巧手,那时候外婆主要剪一些糊仰棚(农村房屋的天花板)的棚心、棚角,这门手艺后来传到了我母亲手里。我六七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学习剪窗花,那个年代是小木窗,窗户纸上贴个红彤彤的窗花分外喜庆。这把剪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我的生活与剪纸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剪刀一拿,便是70多年的执着与坚守</b></p> <p class="ql-block">吕月华凭借对剪纸技艺的不断探索和深刻理解,为海阳剪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作品纯真、质朴、生动,想象力丰富,极富夸张变形,形象逼真生动,神态活灵活现。一双巧手剪出的作品类型既有传统的窗花、喜花、绣样,也有记录时代发展的各种时事体裁系列创作。2012年,海阳举行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期间,吕月华积极投身创作,用剪纸作品助力亚沙会,充分展示海阳形象,精彩讲好中国故事。此后,她还创作了《喜迎党的十八大》《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等时事作品。</p> <p class="ql-block">吕月华的作品受到业内人士首肯和社会各界欢迎,在各级举办的艺术展中多次获奖,有《海阳大秧歌》《快乐在一起》《自心美》《福娃剪纸》《五牛图》《八骏图》等。“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博学名家”“海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剪纸筹办家”“海阳剪纸巧手”等称号都是对吕月华“艺术生涯”最好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吕月华的剪纸创作丝毫没停歇,近期创作了一幅长6尺,宽2尺6的彩色剪纸《九鱼图》,她向记者介绍:“白色纸剪的,剪好以后上色。水代表财,鱼有吉祥之意。剪纸主要是你得勤奋,勤奋就是你的老师。如果看见了光心里想会画却不动笔也不行,你做什么活也是一样,都是你得勤奋才能做好这个活。”</p> <p class="ql-block">作为海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如何弘扬民族精粹、让海阳剪纸技艺后继有人,是吕月华常常思考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海阳剪纸的传承不能再守着从前那种母女相传的老思想,要面向年轻人广开大门。让更多的人认识海阳剪纸、学会海阳剪纸,让海阳剪纸走向全国、传遍世界。”</b>吕月华说,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于传承非遗工作越来越重视,学习剪纸的人日益增多,许多学生、孩童自发前来学习剪纸,她自己也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主动走出去参加各种非遗展演活动,寻找老师不断学习,还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授剪纸知识。而当看到不少人学以致用,把剪纸艺术融入生活、家居、服饰、文创作品中时,吕月华感到很欣慰。</p>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p class="ql-block">在吕月华心中,以海阳剪纸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其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便来源于生活,并且可以继续应用于现代生活。在吕月华的工作室,除了体裁丰富的剪纸作品外,还陈列着虎头帽、虎头鞋、五毒枕、绣球等手工艺品,《金陵十二钗》《锦绣前程》等工笔画作,《梅兰竹菊》面塑画,甚至一旁的绣架上展示着刚着手创作的苏绣绣品。“以前虎头帽、虎头鞋、五毒耳枕很常见,如今却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身影。”吕月华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缝制起虎头帽、虎头鞋、五毒耳枕、绣球,据她介绍,“五毒”是指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这五种毒性较强的动物,把它们绣在枕头上,用于驱灾辟邪保平安。精致的手工艺品被多次作为礼品赠予贵宾,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文化载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非遗技艺扎根民间土壤,是地域风情和生活习俗的凝练,承载着先辈智慧与民族记忆,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我要当好‘守艺人’,把祖先留下的智慧传承下去。”坐在工作桌前,吕月华用一把剪刀在红纸上镂刻出万千世界,装点着琐碎但有生气的日常;一针一线缝制着五毒耳枕,针芒下倾注着祈盼美好生活的细腻情思……在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之路上,吕月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让老技艺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b></p> <p class="ql-block">查看原文:<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RcUJLx7KJFLrnmHKiwQf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网页链接</a>。谢谢您的欣赏,原文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