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技巧】三步写活游记

蒋继雄

一、第一步:先理清路线 <p class="ql-block">出门旅游时,想让读者跟上你的脚步,路线就得写清楚。去张家界的话,从乘坐百龙天梯开始写就很巧妙——电梯“嗡嗡”攀升,300多米的高度转眼就把群山踩在脚下。站在玻璃观景台上,云雾如海浪翻涌,将尖尖的石峰裹进朦胧的白纱里,这种震撼的瞬间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读者。</p><p class="ql-block">怎么把路线写得清晰呢?“移步换景”是个好办法:先在高处俯瞰袁家界的“悬浮山”,万千石峰如利剑直插天际;再漫步金鞭溪峡谷,阳光穿透枝叶洒在水面,石头上的青苔绿得发亮;最后在十里画廊等候日落,山峦被染成暗红色,仿佛一幅古老的油画。不妨带个小物件作为线索,比如在黄龙洞捡到的石笋碎片,摸起来坑坑洼洼的,向导说这是“时间的痕迹”,每到一处提到它,看过的风景就会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如果去井冈山,路线可以从充满历史感的细节切入:毛泽东旧居的窗棂上,子弹孔依旧清晰可见,指尖触碰到凹痕时,仿佛能听见往昔的枪炮声。行程可以先探访八角楼,想象毛主席在油灯下伏案疾书的模样;再踏上朱毛挑粮小道,石阶被磨得光溜溜的,其中一个坑洼像被岁月磨出的碗;最后登上黄洋界,云雾缭绕间,远处的群山连绵如巨龙。红军桥边的老枫树上布满弹孔,导游说当年伤员曾在树下换药,凝视着这棵树,仿佛能穿越回艰苦的战争年代。</p> 二、第二步:仔细观察 <p class="ql-block">描写风景时,不能只说“好看”,要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见、亲耳听见、亲手摸到。在张家界,试着把石头和云写“活”:天子山的云雾变幻莫测,时而聚成汹涌的浪头,时而化作轻薄的纱幔,将“三姐妹峰”藏了又露,像是在玩捉迷藏。金鞭溪的水流过石头,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如同弹奏竖琴;水流湍急处撞击岩石,发出“当啷”的脆响,宛如敲钟。触摸“一线天”的岩壁,能感受到丝丝凉意和细密的水珠,像是山在微微冒汗。有一块石头形似猴子眺望远方,风吹动树枝时,仿佛猴子在挥手;云朵飘过,影子投在山体上,像是有人在站岗。</p><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风景里藏着历史的痕迹:大井村的“读书石”上,青苔沿着毛主席曾坐过的位置生长,石头光滑如美玉。想象一下,冬夜寒冷,他坐在石上看书,油灯的光影摇曳,说不定曾惊飞树上的鸟儿。挑粮小道旁的映山红盛开着,某片花瓣上有个褐色斑点,像滴落的墨渍。当年朱德挑着粮食和书稿走过这里,后来这些文字如同花儿般开遍山野。博物馆里的草鞋,草绳间还嵌着稻谷;旧居里的铁锅,似乎还飘着饭菜的香气——这些细节能让读者“闻到”历史的味道。</p> 三、第三步:写下真实感受 <p class="ql-block">情感不必刻意渲染,往往藏在风景的细节中。在张家界,看到黄龙洞的石钟乳历经20万年生长,长达20米,不禁感叹人的寿命如此短暂,石头才是岁月的“老祖宗”。天门山的公路盘山而建,不像城市里的桥梁生硬,倒像是给山体系上一条灵动的丝带,既美观又不破坏自然,这便是对自然的敬畏。</p><p class="ql-block">在井冈山,博物馆的草鞋、旧居的铁锅,都能让人联想到过去的艰苦岁月。在黄洋界拍照时,朋友(曾是军人)说:“这是红军坚守过的地方。”他望着云雾,想起自己帽子上的红星,原来历史离我们如此之近。触摸草鞋时手指微微颤抖,捡到的枫叶夹在笔记本里舍不得丢弃——这些细微的举动,比直白地说“感动”更能传递真挚的情感。</p> 写好游记的小窍门 <p class="ql-block">1. 拒绝记流水账:挑选特别的经历写,比如在张家界遇到雨雾,山峦若隐若现如仙境,这样的场景比晴天更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2. 联结过去与现在:看到井冈山的老枫树,联想当年伤员在此的情景,让历史与现实产生呼应。</p><p class="ql-block">3. 结尾点睛:用一句话总结感受,例如“张家界的壮丽让我敬畏自然,井冈山的故事让我珍惜当下”。</p> <p class="ql-block">其实写游记并不难,带上小本子,随时记录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回来整理后就是一篇生动的游记。毕竟,最动人的文字,源于你对世界的热爱呀!</p> <p class="ql-block">图片:黄牛美友+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