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安门,这座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地标建筑,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市民的目光。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天安门曾经经历过一次惊人的秘密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安门最早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时被称为“承天门”。这座门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起初并没有如今的壮丽景观。明朝末年,承天门遭遇大火,被烧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过重修,承天门变成了今天熟悉的天安门,城楼高达33.7米,上方悬挂着“天安之门”的匾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么,为什么清朝要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呢?传说李自成攻占北京时,曾经在承天门前射箭,却没有命中“天”字。一位下属安慰他说:“有天命者任自为。”然而,李自成误解了他的意思,认为是在说他没有天命,因此大为恼火。清统治者听闻此事后,决定将“承天门”改为“天安门”,以表达他们的统治目标是“安邦治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直到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1969年12月到1970年4月的112天时间里,天安门经历了一次拆除重建的巨大工程。当时,天安门被一座当时世界最大的大棚所覆盖,以保护工人和建筑材料。然而,这个重建工程一直被保密,很少有人知道天安门竟然在那段时间内被拆除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安门的拆除重建并非简单的修缮,而是由于多年的风霜侵蚀和自然灾害,城楼的结构已经严重损坏变形。城楼的柱子已经腐朽,屋脊上使用了劣质杨木,使得整座建筑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为了确保城楼的安全使用,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并在原址按照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由于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外界对于天安门重建的理解非常敏感,因此整个工程被定为“秘密翻建”。城楼被严实地围起来,整个过程仅有少数人知晓。在那段时间里,每天经过天安门的人们,哪怕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的员工,也没有注意到这座标志性建筑竟然在进行着拆除和重建的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2天后,新的天安门城楼在1970年4月完工,焕然一新,装备现代。然而,这段天安门的重建历史至今鲜为人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安门的拆除重建是一次巨大的工程,也是对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的一次致敬。它不仅恢复了天安门的壮丽景观,更延续了这座建筑的历史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安门,作为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标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民的情感和希望。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改建和修缮,它始终屹立在北京的中心,宣示着中国的崛起和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来 源 : 网 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