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王溪强 系山东王弘化文化研究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在山东历史的悠悠长河中,明代青州府颜神镇(今博山区)孕育出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 —— 王弘化。而追溯颜神王氏家族的根源,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朝廷颁布迁发命令,始祖王河与侄子王玉先是迁至河间府宁津县,而后辗转来到淄邑(现淄川),最终在颜神镇(现博山)西关定居。自此,颜神镇王氏家族开枝散叶,人口不断增多,家族逐渐壮大,后代陆续迁往淄川龙泉和庄、磁村张李庄、博山石马、崮山、茅岭、石炭坞,以及莱芜车辐、下佛羊等地,形成如今颇具规模的八大支族 。在家族的传承发展中,五世祖王弘化以非凡的人生轨迹、卓越的功绩成就,深刻影响着家族的发展脉络,更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而山东王弘化文化研究会的诞生与发展,恰似一条纽带,将家族的历史与当下紧密相连,让王弘化精神和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王弘化生于明隆庆戊辰年(1568 年),卒于崇祯甲戌年(1634 年),字用弼,号怀麓,作为山东颜神王氏五世祖,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静躁两般,静则正,躁则妄,学业须从静上起;淡浓异路,淡必约,浓必侈,道理可向淡中求”,这一振聋发聩的座右铭,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更是其修身治学智慧的凝练。</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期,命运的重担便压在王弘化肩头,早年丧父并未让他屈服。13 岁那年,他拜入张尧封先生门下,踏上艰辛求学之路。科举之路荆棘丛生,多次落榜的挫折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凭借顽强毅力,19 岁补为郡诸生。直到万历戊午年(1618 年),年逾五十的他终于金榜题名。入仕前,他投身教育,以渊博学识和独特方法,培养出张晓、翟凤翀等朝廷栋梁,在三尺讲台上践行着 “静则正” 的理念。</p><p class="ql-block">明天启五年(1625 年),58 岁的王弘化出任天水司理(巩昌府推官),开启造福一方的仕途。任职期间,他视司法公正为生命,亲自审阅每一个案件,深入调查,为无数冤假错案平反,赢得百姓的爱戴与尊敬。同时,他积极投身教育,更新学宫、亲自讲学,助力学子叩开科举之门。崇祯三年(1630 年),他升任霸州刺史,严惩腐败,改善霸州官场风气。下令“土、农、工、商”经营,只要遵纪守法,不受限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体察民情,视察码头,检查货船,核对调运京师戍边物资。他兢兢业业为当地稳定发展殚精竭虑。</p><p class="ql-block">担任茶陵州知州时,王弘化将 “淡” 与 “正” 贯彻到施政中。他严格审查官员经济收入,建立监督机制;秉持公正选拔人才,淘汰不称职衙役;宽缓处理罚纸赎罪常例,避免官员勒索百姓;清理 “火耗” 贪腐,规范赋税征收。在经济上,他打破陈规,促进商业繁荣;大力发展教育,创办学校、延请名师;整顿社会风气,倡导节俭互助。当时张环北盛赞他 “居心若冰若水,执法不茹不吐,如悬秦镜”,正是对他清正廉洁、公正严明为官风范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崇祯初年,王弘化主持两河一带武试,秉持公平公正原则,选拔出多位保疆御敌的干将,为国家军事人才储备立下汗马功劳。从政生涯中,他始终心系百姓,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堪称爱民如子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王弘化离世后,墓志铭由毕自严撰写,赵振业篆额,任浚书丹。三位朝中重臣为其操刀,足见他在时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在康熙九年(1670 年)编纂的《颜神镇志》中,他更是明朝颜神镇获皇帝诰命的四人之一,这份殊荣是对他一生卓越表现的最高褒奖。</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1955 年,博山城市建设加快节奏,位于城东荆山脚下孝水河畔的王家祖茔需要整体迁出。当时,百年老林中有座座坟冢,古柏参天。而西关王家后裔已迁往淄川、莱芜等地。掀开封土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身为大明王朝五品官员的王弘化墓葬竟如此节俭简朴,同时还发现一块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墓志铭。八个壮汉赤膊轮流上阵,用平板车将墓志铭运至莱芜车辐支族。幸运的是,在热心人的佑护下,这块记载着沧桑与辉煌的历史之石躲过了 “破四旧” 和 “十年动乱” 的焚毁劫难,尽管已经断为两截,但依然留存至今,成为研究王弘化生平与家族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p><p class="ql-block">王弘化家族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从姻亲关系看,他的姐姐是淄川西铺村毕木的妾室,毕木之子毕自严、毕自肃皆是官场重臣;他与刑部尚书任濬也有姻亲联系,这些关系构建起庞大的人脉网络,提升了家族的社会地位。而他自身的辉煌成就,更为家族增添无上荣耀。家族后裔人才辈出,散布各地,以和庄支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淑森为代表的及各支族众多企业家对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视,进一步巩固了家族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为弘扬王弘化精神和家族文化,山东王弘化文化研究会在颜神王氏家族淄川张李庄支族 2023 年清明祭祖大典期间应运而生,推举王溪强担任首任会长。2023 年 6 月,第一次会议在山东淄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召开。当日,王弘化家族后人从各地奔赴而来,带着传承家族文化的使命感齐聚一堂同时,研究会特邀各领域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会长王溪强在会议上阐述了研究会成立的深远意义,明确了未来核心任务。颜神王氏家族组委会主任王连强总结前期工作并部署下一步计划,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文化传承各抒己见,为研究会发展建言献策。</p><p class="ql-block">自成立以来,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类活动:</p><p class="ql-block">2024 年 1 月 12 日和 3 月 20 日,在石马支族召开第二、三次会议,规划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4 月 4 日,在石马支族举行《文脉拾玉》发放仪式,传承家族文学瑰宝;</p><p class="ql-block">4 月 17 日,在崮山支族举办中日书画艺术家交流笔会,促进文化艺术交流;</p><p class="ql-block">5 月 16 日,在和庄支族召开第五次会议;</p><p class="ql-block">5 月 27 日,在莱芜车辐支族举办诗词研讨会,挖掘家族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2023 年 7 月 21 日,山东王弘化文化研究开启了与毕自严故居的文化联结之旅。当日,山东王弘化文化研究会一行七人前往,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故居(蒲松龄书馆)进行第一次溯源采风。</p><p class="ql-block">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对此次溯源采风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他们联合毕自严故居管理方、王村镇西铺村,邀请了《淄西毕氏文化研究》部分专家学者以及毕氏后裔代表等,共同参与此次交流活动。众人齐聚西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会议室,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p><p class="ql-block">座谈会上,山东王弘化文化研究会成员满怀热忱,详细介绍了王弘化的生平事迹:从他少年时期命运多舛,早年丧父却顽强求学,13 岁拜入张尧封先生门下,19 岁补为郡诸生,到万历戊午年(1618 年)年逾五十中举;从入仕前以教书育人为业,培养出兵部尚书张晓、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翟凤翀等杰出人才,到明天启五年(1625 年)出任天水司理(巩昌府推官)开启仕途,在任上公正司法、平反冤假错案,积极投身教育更新学宫、授课讲学;再到崇祯三年(1630 年)擢升为霸州刺史,崇祯四年(1631 年)担任茶陵州知州,在茶陵大刀阔斧改革,整顿吏治、促进经济发展、振兴教育、改善社会风气等,桩桩件件,让在场众人对王弘化的一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研究会成员还着重阐述了家族文化渊源,讲述了王弘化家族在当时的影响力。从家族姻亲关系,如王弘化的姐姐是淄川西铺村毕木的妾室,毕木之子毕自严、毕自肃皆是进士且在官场担任要职,王弘化与刑部尚书任濬也有姻亲联系,构建起的庞大人脉网络;到王弘化自身辉煌成就为家族增添荣耀,以及家族后裔人才辈出,散布淄川、博山和莱芜等地,重视家族文化传承巩固家族地位等内容,生动展现了颜神王氏家族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此外,研究会成员介绍了捐赠项目 —— 毕自严撰写的王弘化《墓志铭》拓片、《颜神王弘化》连环画本。他们表示,这些成果是研究会成员们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精心筹备而来。《墓志铭》拓片真实还原了毕自严对王弘化一生的评价与记载,而《颜神王弘化》连环画本则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了王弘化的生平故事,旨在让更多人了解王弘化的精神与事迹。</p><p class="ql-block">与会的专家学者、毕氏后裔代表以及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对这两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这两项成果不仅填补了《淄西毕氏文化研究》的历史空白,更为研究毕自严与王弘化两位历史人物的交集,以及两大家族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珍贵资料。通过《墓志铭》拓片,可以从毕自严的视角,深入了解王弘化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与影响;《颜神王弘化》连环画本则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王弘化的故事传播开来,有助于提升大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认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为表达对山东王弘化文化研究会此次捐赠及文化交流的重视与感谢,特向研究会颁发收藏证书。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研究会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两大家族文化交流成果的肯定,为后续进一步挖掘地方名人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座谈会后,众人一同参观毕自严故居(蒲松龄书馆)与毕氏家风馆。在毕自严故居,通过展示的珍贵文物、历史资料以及家族故事,深入探寻毕氏家族的历史底蕴与优良家风。同时,结合王弘化与毕自严的历史关联,如姻亲关系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交集,进一步挖掘出更多文化传承的脉络,让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的意义更加深远 。</p><p class="ql-block">2024 年 9 月 6 日 - 9 日的寻踪之旅 ——“陇上行”,意义尤为重大。原博山区文化局局长孙悦欣、颜神王氏家族组委会主任王连强、王弘化研究会会长王溪强、秘书长王连峰(张李庄)、编委王国峰五人自费踏上追寻王弘化为官足迹的征程。他们奔赴甘肃省陇西县、渭源县、天水市、兰州市古巩昌府地区,与当地文化部门、民俗文史专家交流,参观历史遗迹。他们亲历古巩昌府遗址,在首阳山目睹刻有王弘化捐献俸禄迁建夷齐祠事迹的石碑,实现了与先祖跨越 300 多年的历史对话。此次活动收获颇丰,得到多地大力支持。11 月 17 日,研究会在下佛羊支族召开陇上行成果汇报会。会长王溪强回顾过往活动,强调王弘化精神的指引作用,祈愿家族兴旺、宗亲幸福。</p> <p class="ql-block">从始祖王河、王玉辗转淄邑(淄川)定居颜神镇(博山),到王弘化在历史中留下的光辉足迹,再到山东王弘化文化研究会在当下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颜神王氏家族的传承之路从未间断。王弘化克己奉公、敬业爱民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家族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后世子孙追求正义与担当。山东王弘化文化研究会也将继续肩负使命,让这份珍贵的家族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让王弘化精神与家族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