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鼓浪屿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有“海上花园”之称。宋元前称“圆沙洲”“圆洲仔”,南宋称“五龙屿”,因西南角“鼓浪石”在明朝改名“鼓浪屿”。存有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1000余座各式建筑,有“万国建筑的汇集地”之称。</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5日早上7:10乘坐第一航班轮船前往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 随着船的缓缓行驶,在船上视角欣赏厦门和鼓浪屿,岸边风格各异的建筑显得格外迷人。</p> <p class="ql-block"> 下了船,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仿佛走进了一座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沿途的建筑,承载着鼓浪屿的百年历史,展示着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如转角楼,船屋,1935年,八卦楼等,融合了多种建筑元素,是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转角楼,又名宏宁医院旧址,是一栋三层红色砖楼,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西洋特色,因电影《第一次》、电视剧《转角遇到爱》《暗恋·橘生淮南》等众多影视剧在此取景而成为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船屋,建于1920年,由美国建筑师郁约翰设计,屋主为原鼓浪屿救世医院医生黄大辟。宅基地位于坡顶,呈长三角形,造型如海轮甲板上的船舱,层层跌落,从三楼俯视宛如一艘正待远航的海轮。</p> <p class="ql-block"> 1935年汝南别墅,又称许家园,由菲律宾华侨许椿生于1935年建造。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华侨别墅,体现了当时华侨“衣锦还乡”的文化情结,是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的缩影,也是华侨文化与近代中西文明碰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八卦楼,建于1907年,由林鹤寿投资,建筑师是郁约翰,建造时间持续到1930年穹顶封顶,历时23年。八卦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要素,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代表,还承载了华侨文化和近代中西交流的历史。2024年2月重新开放后,八卦楼的展览内容扩展,包括风琴博物馆、手风琴展、影雕漆线雕展,以及共享钢琴演奏点。</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也是文艺爱好者的天堂。在小巷中穿梭,不经意间就会遇到一家家充满特色的小店。打卡拍照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鼓浪屿的街巷,浓郁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街边的 “李家肠粉” 深紫色遮阳篷下,灯光明亮,仿佛在诉说着30年的美味传承。不远处,“林氏沙茶面” 独特的浓郁香味,混合着蟹黄汤包的鲜香,还有手工鱼丸在汤中翻滚散出的诱人气息,我停下脚步,品尝这份独属于鼓浪屿的舌尖盛宴。</p> <p class="ql-block"> 吃饱喝得,补充了足够能量,前往日光岩。</p> 日光岩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日光岩拔地而起,那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的独特身姿,尽显雄伟。踏入山门,日光岩寺映入眼帘。这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寺,已有400多年历史,它巧妙地依巨岩而建,仿佛与山体融为一体。寺内香烟袅袅,静谧祥和,让人的心瞬间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上攀登,沿途崖壁上布满了摩崖题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明万历元年丁一中所书“鼓浪洞天”,清道光年间林铖所写“鹭江第一”,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span>每一处题刻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日光岩,原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见景色胜过日本日光山,便将“晃”字拆开,称其为“日光岩”。</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过石洞,狭窄的石巷旁,“九夏生寒”“鹭江龙窟”等题刻又给人带来新的惊喜。</span>行至半山腰,“古避暑洞”几个大字醒目地出现在眼前。这是由两旁花岗岩巨石天然形成的石洞,洞口凉风习习,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游客准备的休憩之所。</p> <p class="ql-block"> 越往高处,攀登的路越发陡峭,但心中的期待让我忘却了疲惫。终于,抵达了日光岩的顶峰。站在这海拔92.68米的鼓浪屿制高点,视野瞬间开阔。极目远眺,碧海蓝天相接,红瓦绿树点缀其间,厦门市区的高楼大厦与鼓浪屿的秀丽风光相互映衬。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脚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回首攀登的历程,不仅是一次对美景的探寻,更是一场与历史文化的对话。日光岩,这座承载着岁月记忆与自然魅力的山峰,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p> 菽庄花园 <p class="ql-block"> 从日光岩下来,来到了菽庄花园。这座海上园林依山傍海,设计精巧。进入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藏海园”,大海被巧妙地“藏”在园内,通过闸门的开合,海水可以涌入园内的池塘,涨潮时海与园浑然一体,退潮时则又各自成趣。沿着海边栈道漫步,欣赏着海景和园林景观,别有一番风味。“补山园”中的十二洞天更是别具一格,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假山洞穴,曲折通幽,趣味十足。在听涛轩内,还藏着一座钢琴博物馆,陈列着许多古老的世界名琴,让人感受到浓厚的音乐氛围。 </p> <p class="ql-block"> 菽庄花园是台湾富绅林尔嘉于1913年始建的私人别墅,后捐献给国家。它背倚日光岩,面临大海,由藏海园和补山园两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踏入菽庄花园,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世界,而其中的四十四桥,更是宛如一条灵动的银链,镶嵌在这片山海之间。</p> <p class="ql-block"> 沿着花园的小径漫步,未见到桥身,先听到了海浪拍打着岸边的声音,仿佛是大海在轻声呼唤。转过一个弯,四十四桥便映入眼帘。白色花岗石砌筑的桥身,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柔和的光芒,蜿蜒起伏,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海面之上。</p> <p class="ql-block"> 漫步桥上,桥栏杆洁白如雪,海风拂面,桥身与大海的亲密交融,那一波波涌来的海浪,似乎在与桥低语,讲述着它们之间的趣事。</p> <p class="ql-block"> 远处有两块巨大的石头相叠,一面刻字“流枕”。一面刻字:“海阔天空”。阳光洒在海面上,碧波万顷,波光粼粼。</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渡月亭。这座半月形的亭子,开窗框景,宛如一个天然的画框,将周围的美景一一收纳。亭柱上刻着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p> <p class="ql-block"> 渡月亭是观海赏景的绝佳之地。凭栏而立,极目远眺…</p> <p class="ql-block"> 走过渡月亭,桥身依旧曲折蜿蜒。桥的一侧是波澜壮阔的大海,另一侧则是精致秀美的菽庄花园,园内的亭台楼阁、假山池沼错落有致,与大海的雄浑壮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已走到了桥的尽头。回首望去,四十四桥宛如一条白色的丝带,漂浮在海面上,让人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感受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园内的钢琴博物馆,更是让我领略到了鼓浪屿“钢琴之岛”的美誉。馆内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古董钢琴,每一台钢琴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故事。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了解到这些钢琴背后的文化内涵,它们见证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也为菽庄花园增添了一份浪漫的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 穿过藏海园,便来到了补山园。这里以山地园林为主,假山奇石林立,十二洞天宛如一座神秘的迷宫。这些洞穴以地支命名,洞洞相连,趣味横生。我穿梭其中,其乐无穷。</p> 皓月园 <p class="ql-block"> 最后,来到了皓月园。这里是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而建的雕塑公园,园内的郑成功巨型石雕屹立在海边,威风凛凛,展现出一代英雄的豪迈气概。站在雕像前,仿佛能看到郑成功当年带领士兵们乘风破浪、收复台湾的壮烈场景,心中不禁涌起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微风拂面,带来阵阵大海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一座巍峨雄伟的郑成功雕像出现在眼前,只见他头戴铁盔,身着战袍,手握长剑,披风飞扬,目光炯炯地凝视着浩瀚的海面。这座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625块花岗岩精雕而成,是中国历史人物雕像中最大的一座,站在它的脚下,我深感自己的渺小,同时也被郑成功的英雄气概所震撼。绕着雕像缓缓踱步,从不同角度瞻仰这位民族英雄,仿佛能看到他当年统率千军万马、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壮观场景。</p> <p class="ql-block"> 离开雕像,我来到了园中广场上的大型群雕《藤牌驱虏》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动展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span>军队奋勇杀敌的英勇场面。</p> <p class="ql-block"> 走出碑廊,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海景。站在海边,海风呼啸,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清脆的声响。远处的厦门本岛、演武大桥和双子塔尽收眼底,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海滨画卷。</p> <p class="ql-block"> 充满历史底蕴和自然美景的土地上,我不仅领略到了海滨园林的迷人风光,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借用网络视频,深入了解一下郑成功吧…</p> <p class="ql-block"> 2025.4.15摄于福建厦门鼓浪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