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無論你去北海道或到九州鹿兒島、四国;無論從關西到關東,只要季節适合,在日本的城市或鄉間,几乎哪里都可看到盛放的樱花,遠望如天边绚麗的晚霞铺满枝头。怪不得那麽多惜花爱花之人爲之追求、拍摄、融入……</p> <p class="ql-block">北海道的行程我們因客觀原因失諸交臂,除了失去在這兒賞樱机会還有其它。不過旅行便是這樣,总不能完美地完成所有計划,會有遺憾的失落,也有意外的惊喜,這才是我喜歡去旅行的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實你不必當冤大头買票專程参團去賞樱,建議有心賞花者避开人群,探秘日本小众樱花胜地。只要你驅車(或顾車) 駛往通向奈良的鄉間小路上,九州小島河边的村野間,沿途均可見長满盛放的樱花。花香若有若無,似是季節天時温柔的氣息,清甜但不濃烈确使人沉醉,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鄉間小河傍不是红梅花兒開,是樱花怒放。</p> <p class="ql-block">秋田路边</p> <p class="ql-block">想拍个美人(唔好意思),却拍成美景,错有错着。</p> <p class="ql-block">京都千島烏居</p> <p class="ql-block">樱花树下吃雪糕,是否特别好味?</p> <p class="ql-block">東瀛無處不飛花。</p> <p class="ql-block">無論皇城或民居,都是满園春色關不住……</p> <p class="ql-block">四国德島的民居窄巷,也關不住樱花出墙</p> <p class="ql-block">臨老入花丛…… 笑得有点尴尬了。</p> <p class="ql-block">常聽人說,日本赏樱,天下第一。樱花从半開到全開,再到樱吹雪,花期很短。人要与瞬間灿烂的樱花相遇,除了踏准時間,還需天氣的关照。</p><p class="ql-block">飛花落葉。時间流動,把樱花花期压缩成一个速朽的過程。瞬間的悲壮,更显其浪漫與詩意。樱花的这种急速生死過程,詮釋了恒常的自然秩序與人世間的無常变化的矛盾和冲突,往往引发人们内心的悲憫。</p> <p class="ql-block">皇城上遠眺,可見到樱花抵不住時間的驅赶,绿葉已經涌上枝頭……</p> <p class="ql-block">京都人说:“樱花的美,在于它凋零的瞬間。”當最后一瓣樱花落入鸭川,古都的春天便悄然落幕。但这正是赏樱的深意<b>——在最绚烂时相遇,在凋零前珍重。</b></p><p class="ql-block"><b>這大慨就是"感時花濺淚"的感覚吧!</b></p> <p class="ql-block">大阪皇城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人并非懂花之人,虽不至於麻木,但也不會倾倒。只是想問下各位,你說日本的國花是樱花嗎?</b></p> <p class="ql-block">我曾在日本多處留意,無論室内或室外,未見過一盆菊,甚至一朵菊花。</p> <p class="ql-block"><b>如果你問是日本人,他們肯定會答:菊花。</b></p> <p class="ql-block">菊花在中国可能更多的是與肃殺的氣氛联系在一起,日本皇室又爲何喜歡菊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這種源自中國、經奈良時代改良的花卉,想不到在日本文化中被尊爲《群芳貴族》。在中國争艳的百花中,雖然曾被黄巢赞賞,声言:"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也就充其量讓桃菊并列吧,也末曾會輪到菊花夺魁?菊花是生於中土的植物,究竟何時傳至日本,一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說法。有人認爲,菊花是經朝鲜傳到日本的;也有人认为,是跟随東渡日本的僧侣直接傳過去的。</p> <p class="ql-block">大概在唐朝時傳入日本。當時的后鸟羽天皇特别喜歡這种来自中國的花,<span style="font-size:18px;">顺便一說日本第82代天皇后鸟羽天皇生于公元1180年。資</span>料显示,此君有两大爱好,一个是赏菊,另一个是锻造武士刀。为此,他不仅在行宫内设置了專門的打铁埸地,還會在每个月邀请“刀番”为其打下手。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把由他親手打造的“菊御作太刀”的刀身上,都刻有十六瓣的菊纹,这便是日本皇室家纹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所抒发出的归隐情趣也激起了不少日本人的共鸣。比如有着“浮世绘的創始人”美誉的知名画家菱川師宣(1618—1694),就在所作《余景作庭图》當中,特意题寫了“此名为菊水之庭,池之周围结菊篱以植菊,以陶渊明之詩心而作”一句。。</p> <p class="ql-block">加上此時正是家纹在日本興起之時,天皇就把它當做了自家的纹章。其不可亵瀆的政治属性形成與民間生活的隔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章设计蕴含深意——八层十六花瓣绽放形态,象征着皇家的尊贵与风采。</p> <p class="ql-block">明治中期,一部分神社寺院的神殿、佛堂开始被允许可以用菊花花纹做装饰。</p> <p class="ql-block">你會在很多庄严的寺院建筑却不難發現,代表日皇室家徽的《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圖案》的標誌或燈籠高掛。</p> <p class="ql-block">菊花传入日本后,因其淡雅不失華麗的風采,受到了皇室贵族與知識阶層的大力追捧。</p> <p class="ql-block">熟悉了一些历史和文化,包括对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理解更深,对于皇室与菊花的问题,也就见怪不怪了。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其实有一定道理。</p> <p class="ql-block">日本皇室的徽章就是十六花瓣的重瓣菊花, 金黄色, 呈放射状, 好似日本国的太陽旗也是以惠及萬物的太陽的图案, 这是因爲日本人把皇室祖先看作“天照大神”来崇拜的缘故。 除了皇室的徽章, 日本警察廳的徽章、國會議員佩戴的徽章, 以至日本护照封面上的图案都是菊花,</p> <p class="ql-block">這《十六瓣八重表菊纹》是被用作皇室家徽,廣泛出現在國事文書、护照封面等正式埸合上。即菊花纹章被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国家徽章而使用。</p> <p class="ql-block">大勋位菊花章,是日本国最高等级的勋章,明治9年大勋位菊花大绶章设立。</p> <p class="ql-block">皇室后妃的皇冠飾物也以菊紋為圖案,恐怕僅限皇家才可使用。等於在中國,龍紋飾物也只允許皇家身份才可用一樣。</p> <p class="ql-block">后冠上的菊花</p> <p class="ql-block">雅子皇后的菊花胸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人認識十六瓣菊花纹圖案,要比各位早好多年。因为自幼便開始集郵的我早就認得十六瓣菊纹,作为日本皇室的象征,曾多次出现在早期的邮票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鈔票上也印上菊花徽紋圖案</p> <p class="ql-block">“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纹”作爲天皇家徽一直使用至明治初年。此後又有了新规定,规定亲王等皇族家徽一律禁止使用“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纹”,亲王們的家徽也被定爲 “十四一重里菊”图样,即“十四瓣只有一层且向里窝着的菊花图案”。十六菊只能是祈愿天皇永久昌明、永续贵尊。</p><p class="ql-block">而20世纪前期,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时代,作為宣扬忠君爱国思想,日軍武器、軍舰都被刻上了金色的菊花图案,以鞭策日本軍人。</p> <p class="ql-block">了明治中期,神社和寺庙的神殿与佛堂开始被获准使用菊花图案进行装饰。进入20世纪初,菊花在公共场合的应用更为广泛,包括驻外使领馆门廊的装饰、护照的设计,以及50元日元銀币的背面图案,菊花的艺术品,如菊人形,也深受日本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日本50元日元錢幣的背面图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近日關心一下有關日本歷史的介绍,甚麽是大正民主?為甚麽會走向戰争?更感觉到现在的日本和中國,有甚麽结构性的差异,而导至以後的路径不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衣带水</b></p><p class="ql-block">我們的過去,太多的强调,中國和日本,同文同種,一衣带水……</p><p class="ql-block">中日虽一衣带水,却难成睦邻。一千多年來争鬥不绝,相互較量,令人沉思。</p> <p class="ql-block">拿起由53年日本出版的最早也是最大面额¥10,000的纸幣, 上面圖案是一個日本千多年前的歷史人物——聖德太子。</p> <p class="ql-block">聖德太子是誰?歷史名人何止千萬,爲何最大面額的鈔票要選他作圖案?</p> <p class="ql-block">要說聖德太子,必须先由推古天皇說起。</p> <p class="ql-block">推古天皇(554年—628年4月15日),原名额田部,日本第33代天皇(593年~628年在位),因有父系血脉成了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的天皇,也是東亞最早的女性君主。</p> <p class="ql-block">推古天皇雖登大位,但她不似吕后、也不象慈禧,并不恋權。把大權交给侄兒聖德太子,委任他爲摄政王。</p> <p class="ql-block">然而就是這位太子成就了能维持到今天的《菊花皇朝》我認為他可称:</p><p class="ql-block"><b>菊花皇朝奠基之父——聖德太子</b></p> <p class="ql-block">身为日本皇族的聖德太子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改革家及政治家。他積极引進先進文化,進行改革。使日本渐渐摆脱了野蛮的陰影,進入了相對文明的社會。</p> <p class="ql-block">聖德太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也是能成大事的人。在</span>國内局勢動蕩時临危受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收复了各派势力,</span>推行“冠位十二阶”(603年)和“十七条宪法”(604年),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權,恢复巩固皇室的權威。<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日本天皇正式成為大和民族的認同向心力,</span>打击了氏族的势力。爲国家选出了一批可用之才,可谓一举三得。而他提出的“宪法十七条”更是吸收了儒家、道家等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统一。</p><p class="ql-block">并派人出使到中国借鉴先进的文化、制度,这样的决策,说明他他的这项决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引进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开始了国内改革步伐,并且和中国建立了良好的邻里关系,两国互通有无,促进了国家社会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聖德太子在政治和行政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作為推古天皇时期的摄政大臣,他與權臣我馬子共同執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制定了“冠位十二阶"不論出身只以才能高低爲標准录用人才,”和“十七条宪法”,旨在建立以天皇爲中心的中央集權国家体制,打破了旧有的血统等级制度,爲日本的封建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他也是日本初期佛教的弘楊者,推動了佛教在日本的傳播和寺庙的建设,如著名的《法隆寺》就是在他的推动下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其次,聖德太子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制度和技術,派遣遣隋使前往中國,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通過這些交流,日本吸收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制度,爲後来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此外,聖德太子还大力弘扬佛教,在宗教和文化认同方面也有显著贡献。他亲自翻译佛教经典,推动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被视为日本佛教的始祖。他的努力不僅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認同,還爲日本的精神文化发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因此,大和民族也好,菊花皇朝也好,千多年來得以延續未有間断,聖德太子功不可抹。</p> <p class="ql-block">所以時至一仟多年後的日本,日本人仍把聖德太子像放在最大面额¥10,000 纸币上。使人人都想着他,可見其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動蕩時期。然而,基于天皇的象征地位,每當有新的胜利者出現時,他們都會選擇维护菊花王朝,将天皇推到民衆面前,总的来说,菊花王朝的延續與日本人民的觀念、天皇的象征地位以及對傳统文化的尊重密不可分。盡管歷經風雨,菊花王朝依然承载着日本民衆的情感和認同,成爲日本歷史中的瑰寶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開創大唐《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b></p><p class="ql-block">同在公元七世紀的年代,中土也出了一個偉大的君主,他就是開創大唐《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p><p class="ql-block">也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9月8日77</p><p class="ql-block">—756年8月12日78在位)。</p><p class="ql-block">講起大唐帝國,人們想起的第一人肯定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貞觀之治一向為後人贊頌。然而更令世界認識《唐朝》的却是這位唐明皇李隆基。他的前半生功绩比日本的聖德太子有過之而無不及。</p> <p class="ql-block"><b>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呈现出鲜明的功過两面性,前期开創《開元盛世》,後期因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b></p> <p class="ql-block">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推行吏治改革,经济上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强化多民族统一,改革府兵制为募兵制以增强军队战斗力,并在西北地区推行《练兵诏》,恢复唐朝对西域的控制。他延续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颁布《整饬吏治诏》规范官员考核体系。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成为唐朝政治最清明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晚年却怠政与奢靡享樂,正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一中描寫:</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p><p class="ql-block">後宫佳麗三千人,三千寵爱在一身。</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講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玉環)的浪漫爱情故事。重用安綠山,怠慢朝政,以至引起歷時差不多十年(755年起兵,763年被平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安史之乱》。結果导致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國力锐减,形成藩镇割据,经济重心南移,盛唐从此由盛转衰,以至走向灭亡。</p> <p class="ql-block">楊玉環,字太真,天生麗质,擅歌舞懂音律,唐玄宗寵妃,被称爲中國四大美人之一。惜紅颜薄命,死於安史之乱。平心而論,归咎她紅颜媧水有欠公平,錯在君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同樣經過一千多年後</b>,中、日两國亦同出两位銳意改革愿有所作爲的年輕君主。</p><p class="ql-block"><b>日本是明治天皇,</b>他推行的《明治維新》1868年,由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詔書標志。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廢除封建身份制度、殖産興業等措施,为日本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继而出兵灭了大清的北洋水師,日俄戰争又打敗了沙俄,使小日本掘起東亞。不過勝利引起日本軍人势力澎漲,以至後來發展成軍國主義招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败亡,非他初時意料所及。但也不能否認他《明治维新》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光緒帝</b></p><p class="ql-block">中土這边是<b>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b>(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四歲承帝位,十八歲親政,眼見中日《甲午海戰》之惨敗,《馬關条约》的屈辱…… 他也曾力圖改革,富国强兵,1898年推行《戊戌变法》可是力不從心,维新只行百日便被反對势的的封殺。造成 "戊戌六君子" 被斬首於北京菜市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留下的嗣</span>譚同催人落淚的豪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侖"。</p><p class="ql-block">自光緒後,清朝僅维持几年便敗亡。</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强调皇權神授,王權的合法性要有以德配之,你若失德,我推翻你,我是有德所以改朝换代,结果中國的朝代更替不断,無論李唐、趙宋、朱明或爱新觉羅氏,都過不了三百年便又改一朝。</p><p class="ql-block"> 但日本没有這一說,聖德太子,他在一千多年前凭能力统合了日本島上各路軍閥,三十三代天皇以前跟本就是各自為王的地方勢力,到了聖德太子整合了後才建立大和民族的大和帝国。實際上是 “日本觀念上的建國之父”。</p><p class="ql-block">天皇永遠是天皇,萬世一係,天皇没有姓,只有名字,如第一代的神武天皇、推古天皇……大正天皇……明治天皇、明仁天皇,時至今天第126代的德仁天皇……等等,無論誰登大位,但一定是大和民族的血统。歷经權臣當道,無論是最早期的蘇我氏或勿部氏两大氏族掌控實權;还是後期的将軍幕府、軍頭首相,豐田秀吉也好、德川家康也好,都不敢篡位夺權,因爲没有民衆的認受性。不會有趙匡胤,也没有袁世凯。連二戰日本敗亡,裕仁天皇已成戰犯,盟國考虑到日本人民的凝聚核心,所以仍不處理裕仁,還保持他天皇的地位。日本自最初的 神武天皇至今的德仁天皇已傳了一百二十六代。</p> <p class="ql-block">大清江山走向衰亡,國祚才276年结束了(由皇太极改後金爲大清計起)。大清亡了,清宫只延續十二朝,是否我中華民族的国家断了代?</p><p class="ql-block"> 講回头,爱新觉羅族的大清滿族是否属於我炎黄子孫?其祖先女真人建立金朝的完颜阿骨打應該亦非我族类,那一代天驕的孛兒隻斤·鐵木真,與我大漢有血緣嗎?值得怀疑,難怪孫中山當初的革命口號是"驅除韃虏、恢愎中華"!</p> <p class="ql-block">据中國人类学者追踪研究知悉:西漢名将衛青、霍去病强出北漠,把常犯我中原的匈奴人打跨灭種。把餘寇一直向西驅赶,到歐洲里海边,從此匈奴一詞消失了,剩下跑不了的被俘或南下被融合到各族裔中。据学者从匈奴人古墓的遗骨取其DNA鉴定,原來匈奴被灭後,南下能留下来的大部與漢人融合同化,跟据数据显示:漢族有五性的人含匈奴人基因最强,這五性分别排列爲:趙、劉、呼延、金、王。</p><p class="ql-block"> 看到這里自己也有点按不住了,無端端成了匈奴後裔!?!?</p><p class="ql-block">"犯我强漢者虽遠必誅”出自西漢名将陳湯给漢元帝的上書。他针對的正是匈奴,所指不就是誅我祖先麽?那我若有匈奴的DNA,我還算炎黄子孫?</p><p class="ql-block">趙東海,你别笑我,你排名第一,我若是匈奴後人,你更跑不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