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电话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是1876年美国人A. G. 贝尔于发明的,他用两根导线连接两个结构完全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先实现两端通话,但通话距离短、效率低。仅仅过了两年,在1878年就出现了炭精送话器,使电话机送话器效率大大提高。1880年出现共电式电话机,改由共电交换机集中供电,省去手播发电机和干电池;1891年出现了旋转拨号盘式自动电话机。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了按键式全电子电话机,90年代初,已有了将拨号、通话、振铃三种功能集于一块集成的电话机。</p> <p class="ql-block">最开始电话是没有号码的。</p><p class="ql-block">1877年,上海轮船招商局为了保持总局(现中山东一路9号)与金利源码头(现十六铺)的联系,从外国买了一台单线双向磁石通话机。单线双向磁石通话机采用单对单、点对点的通信方式,通信还需要建设电话专线,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对讲机,无需电话号码。后来使用电话通信的人多了,过去点对点专线通信显然不现实,于是服务多人通信的电话交换所诞生了,电话号码也跟着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100门磁石交换机坐席(图片来自于中国电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宁波早期的电话服务可以追溯到1913年,当时由王匡伯等集资创办了宁波四明电话公司,首装了200门磁石交换电话,主要经营市话业务。在那个年代,电话是一种相对昂贵的通讯工具,其使用方式也非常繁琐。用户需要在通话时摇响电话铃声,然后将听筒放在耳边等待对方接听,通话结束后需要再次通知对方挂断。此外,电话机需要放置在随时可用的地方,每次通话不超过5分钟,以避免占用过久。</p><p class="ql-block">到1934年,四明电话公司已经拥有1800户用户,总机容量达到饱和。当时的电话通讯簿记录了众多商家和个人的电话号码和地址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检字栏》和《分类栏》进行索引查找。这些早期的电话服务主要集中在商业区,涉及钱庄、米行、肉店等多种行业,为当时的商业活动提供了重要的通讯支持。</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宁波的早期电话服务从1913年开始,经历了从磁石交换机到四明电话公司的繁荣发展,为当时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通讯手段。(图片来源于宁波档案资料)</p> <p class="ql-block">1902年溥仪用电话机</p> <p class="ql-block">1902年的时候,颐和园安装了一部电话机</p> <p class="ql-block">北洋政府专用丹麦JYDSK皇冠台式电话机1910—1920年</p> <p class="ql-block">1901年清末民初丹麦JYDSK大型壁挂式手摇电话机</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东京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电话机(大胡子藏品)</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东京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电话机(大胡子藏品)</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东京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电话机(大胡子藏品)</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电话机非常重,大约有8公斤。通话的时候,必须俯身到电话机的控制面板上,然后将听筒放到耳边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因此,如果一方讲话时,通话的另一方必须保持沉默。起初,这种情况非常令人困惑!不过,不久之后,由瑞典的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更为方便的电话机出现在俄罗斯,这种电话同时具有发送器和接收器,类似于我们今天更为熟悉的电话机,因此很快开始在俄罗斯各地占据主导地位,贝尔公司控制的5座主要城市除外。 </p><p class="ql-block">俄罗斯首部电话总机于1882年安装完场 俄罗斯首条电话线由外国人铺设。1881年,英国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Bell)的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20年的特许权协议,负责在圣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萨、华沙和里加等城市铺设电话线。俄罗斯首部电话总机于1882年在圣彼得堡涅夫斯基大街26号的高楼上安装完成。</p> <p class="ql-block">广东开平典当博物馆的民国三十三年电话机</p> <p class="ql-block">广东开平典当博物馆的民国三十三年电话机</p> <p class="ql-block">宁波1936年电话机</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电话机作为“洋货”逐渐进入中国上层社会。</p><p class="ql-block">如今,它不仅是一件通讯工具,更是民国工业审美的见证,市场价已突破千元。</p> <p class="ql-block">这款民国壁挂式胶木电话机便是典型代表,其设计兼顾实用与美观:机身呈深棕色,拨号盘采用白色搪瓷工艺,数字清晰耐磨,转盘转动时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机械感十足。</p><p class="ql-block">作为早期壁式电话,它需固定安装在墙面,适合政府机构或富商宅邸使用。由于民国时期战乱频繁,此类电话留存极少,且搪瓷拨盘易损,完整保存者更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的海南黄花梨电话机则堪称“工艺超绝”。机身以名贵的海南黄花梨木打造,木质纹理交错如行云流水,散发淡淡酱香味,重达1178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