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诸子丛书——数字解人生(荀子)》(十二)

荣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第四章品评人物艺术(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论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说:“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论语·雍也》)这说明在孔子那里已经通过儒者的不同道德品质来对儒这个群体进行划分。而孔子之所以要做这种划分,也确实是因为“儒”作为一种具有某种特殊品质的群体,他们的素质、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反而是参差不齐,有时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孔子以后,儒分为八,孔子的弟子分成八派。虽然现在的史料无法对这八派做一个清晰的描述,但是这八派之间肯定都自以为是孔门嫡传,其学问、道德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荀子对孔子弟子中的某些著名弟子进行批评就可以看出,荀子对于当时儒者的师承关系、素质水平有清醒的认识,所以荀子在儒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对儒进行分类,他把“儒”分成俗儒、雅儒、大儒等,并且认为,不同的儒的地位、才能、作用都是不同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俗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生活中,我们会开玩笑说某人是“俗儒”,就是讲这个人俗不可耐的意思。实际上,“俗儒”最初的意思并不完全如此,在荀子这里,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言“俗儒”,而且被荀子排在最低的层次。何谓“俗儒”?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术缪学杂,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者,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中看出,俗儒的特点是:在穿戴上,穿着宽大衣服,束着宽松的腰带,戴着中间高耸的帽子,粗略地效仿古代帝王却足以扰乱当世的政治;杂乱地标举一些荒谬的学说,不懂效法后王和统一制度,不懂把隆礼义放在最高地位,而把《诗》《书》放在次要的地位;他的穿戴行为已和流俗没有差别了,却还不知道厌恶这一套,他的言谈与墨子没有了差别,但却不能分别它,他称道古代帝王,以此来欺骗愚昧的人,并向他们求取衣食,而一旦拿到别人的一点积蓄移用来糊口,就得意洋洋;跟随君主的太子,侍奉宠信的小臣,吹捧君主的贵客,提心吊胆,仿佛是终身没入官府的奴隶而不敢有其他的志愿。这就是庸俗的儒者。因此,如果任用庸俗的儒者,即便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也仅能保证国家不灭亡而已。俗儒确实就像一个市井小人,凭借着自己粗浅的知识,向当权者摇尾乞怜,其表现只能用庸俗一词来描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陋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字面上看,陋儒即简陋之儒。而在荀子这里,陋儒与俗儒半斤对八两,彼此彼此。荀子对陋儒作了这样的描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劝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陋儒的特点是:本来学习的最好方法是找一位好的老师,遵守礼义,但他们却上不能亲近良师,下不能遵守礼义,只学到一些杂乱的知识,死记硬背那些《诗》《书》的条条框框。这样的人,一生一世都只能做一个知识浅薄的儒生。陋儒主要表现在他的知识“浅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3.散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荀子时代,自称为儒者中,有一种人在组织上离群索居,在礼仪上毫无敬意,在精神心灵上空无所守,这大概就是荀子所称的散儒。散儒虽比俗儒、陋儒位次高一点,但也是荀子批评的对象。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劝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中看出,散儒的特点是:虽然知道了礼义之理,但不能遵守礼法,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和巧言令色。散儒主要表现在他的“散”上,就是“散而无本”,做人不能以礼为本,违背了儒者的行为准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4.腐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果说上述几种儒的缺点实在是让人难以容忍的话,那么,腐儒的缺点就相对小一些,而且这些缺点有一点傻,傻得可爱、好笑。荀子这样描述腐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非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中看出,腐儒的特点是:可以效法先王,顺从礼义的要求,通晓学问,但是不善于言谈,也不喜欢言谈。君子对于言谈是心理上非常喜好,行为上乐于按言而行,也很善谈,所以君子是很喜欢辩论的。人都喜欢听到赞美,君子更加是这样。所以如果赠给别人赞美之辞,比财宝还要贵重;观察别人的赞美之辞,比锦绣文章更美;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辞,比钟鼓琴瑟还要优美。君子对于言谈是从不讨厌的,但是粗鄙的人相反:只喜好实际功用却不考虑文饰,所以一辈子都不能远离庸俗。这就是《易》所说的:“扎紧的口袋,没有可责备的但也没有可赞誉的。”这就是腐儒。“腐”字一字传神,总体上就是迂腐,没有变通,没有修饰,傻傻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5.贱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荀子的心目中,有些儒可看成贱儒,他们与腐儒比较起来,没有了可爱,却有了讨厌。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弟他其冠,神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非十二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中可以看出,贱儒的特点是:歪戴着帽子,言语浅薄,模仿禹和舜走路,这是子张一类卑贱儒生的表现;穿着整齐的衣冠,脸色庄重,悠然自得但又整天不说话,这是子夏一类卑贱儒生的表现;懦弱偷懒,胆小怕事,没有什么廉耻感而贪图美味的饮食,还总说君子就应该不耗费气力,这是子游一类卑鄙儒生的表现。贱儒以子张、子夏、子游为代表,涉及仪表、容貌、性格等诸多表现,但总体上看就是贱,贱与贵相对,在古代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所以贱儒总体上的表现是跟他们的地位不相称,滑向地位低下之人的仪表、容貌和性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6.小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讲到小儒,才进入真正儒者的范围,小儒虽然用小形容,但还是有很多高尚的品格的。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中看出,小儒的特点是:思想上克制住私欲,能够做到公正;行为上克制住感情,能够修养品德;既聪明又非常好学,非常有才能,总体上看就是做到了公正又具有一定的才能,这就是小儒。小儒在才能上不能和大儒相比,其地位也不能和大儒相提并论,与小儒相称的地位和官衔是诸侯、大夫、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但小儒无论是从才能上,还是道德上,都要比俗儒强得多。所以,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做起大儒来比较困难,但也千万不要去做俗儒、腐儒、贱儒,努力做个小儒还是可以实现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7.雅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面讨论过俗儒,与俗儒对应者应是雅儒。荀子没有忘记雅儒。那么,雅儒是副怎样的面相呢?荀子如是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外不自以欺内;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中看出,雅儒的特点是:效法后代帝王,提倡统一制度,推崇礼义而把《诗》《书》降到次要地位;言论和行为已经符合基本的法规,但智慧却不能补足法制教令没有涉及的地方和自己没有听见、看见的地方,这是因为不能触类旁通,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按照这种观念而尊重贤人,畏惧法令,也不敢懈怠傲慢。这就是温雅的儒者。任用雅儒,即使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也能安定。雅与俗是相对的,同样的,雅儒和俗儒也截然不同,雅儒在才能、个人修养上都与俗儒相对,尤其是雅儒“知之为知之”的态度,跟俗儒只有粗浅的知识就拿出来炫耀有很大的区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8.大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上谈到各式各样的儒,但显然都还不是荀子心中的真儒。真儒者何?大儒是也。大儒代表着儒学的真精神,大儒才是荀子最推崇,也是最向往者,那么,大儒是怎样的呢?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志向非常远大,思想安于公正,行为符合礼法,知识渊博,触类旁通,这种人就是大儒了。与大儒相称的地位是天子身边的三公。寥寥数语,就勾勒出大儒的气势和才情。但是大儒还要有其他的品质和特征。主要有:第一,大儒有独特的作用。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诛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枝主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非圣人莫之能为。夫是谓大儒之效。(《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武王去世时,成王还年幼无法理政,于是周公自己行天子之权来统辖天下,这是因为他担心天下人要背叛周家王朝。他运用天子的权力,处理天下的决策,心安理得地就像他本来就该拥有这样的权力似的,而天下人并不说他贪婪;他杀了谋反的管叔(也是周武王的弟弟),使殷国国都成了废墟,但天下人并不说他凶暴;他全面控制了天下,设置了71个诸侯国,其中出于周王家族的姬姓诸侯就占了53个,但天下人并不说他偏私。他教诲、开导成王,使成王明白礼义之道,从而能踏着文王、武王的足迹继续前进。周公在成王成年后就把周家的天下和王位归还给成王,而天下人并没有停止侍奉周王朝,然后周公才回到自己的封地,北面朝拜成王。天子这种职权,不可以让年幼的人掌管,也不可以由别人代理行使。能负担起这个重任,天下人就会归顺他;不能,天下人就会背离他。因此周公暂行天子的权力,是怕天下人背叛周王朝。成王行了冠礼,已经成人,周公便把周家的天下和王位归还给成王,以此来表明他不灭掉嫡长子的道义。于是周公就没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了。他过去拥有天下,现在没有天下,这并不是禅让;成王过去没有天下,现在拥有了天下,这并不是篡夺;这是君权更替的法定次序受礼法节制使然。所以周公以旁支的身份来代替嫡长子执政并不算超越本分,以弟弟的身份诛杀兄长管叔也不算残暴,君与臣变换了位置也不算不顺。周公凭借天下人的同心合力,完成了文王、武王的事业,彰明了庶子与嫡长子之间的关系准则,虽然尽权变之能事,但天下却安安稳稳地始终如一,除了圣人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可以说正是伟大的儒者所起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荀子在这里为什么要盛赞周公所起的作用呢?这就必须了解一下西周的历史和制度。武王伐纣成功后,武王成了周朝的第一任天子,但是两年后武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成王年幼,无法摄政理事,所以就请周公辅佐成王。周公不是普通的大臣,他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他在辅佐成王期间,曾经斩杀了联合殷遗民作乱的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的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6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就还政于成王。周公能够在行天子之权摄政后把权力交还给成王,这是具有极大意义的事情,因为他维护了周朝的宗法制度。什么是宗法制度呢?周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是指正妻所生,而其他妾所生的儿子只能是“庶”子;所谓的“长”是指年龄最大的儿子。也就是说只有正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才有权继承父亲的爵位。这就与殷商混乱的继承制度区分了开来,殷商有兄终弟继的,还有立幼的,没有一个稳定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中继承了父亲爵位的就可称之为大宗,而其他儿子只能算小宗,这样周天子一系就是天下最大的大宗,而诸侯就是小宗;卿大夫就是更小的小宗。从此,就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周公能够不为权力所诱惑,坚定地维护宗法制度,为子孙万代作出了表率,保证了西周的政治稳定,其发挥的作用确实不容低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大儒有独特的才能。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就是说,大儒能效法古代帝王,以礼义为纲领,主张统一制度,根据不多的见闻把握丰富的知识,根据古代的情况把握当今的情况,根据一件事物把握上万件事物;如果是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便存在于鸟兽之中,也能像辨别黑白那样把它辨认出来;奇特的事物、怪异的变化,虽然从来没有听见过,也从来没有看见过,突然在某一地方发生,也能应之以道而无所迟疑和不安,衡之以法而如同符节之相合,这就是大儒的才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大儒有独特的地位。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得以为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儒即使隐居在偏僻的里巷或狭小的简陋的屋子里,贫穷至无立锥之地,但天子诸侯不能与他争名望。虽然他只是处在一个大夫的职位上,但不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所能单独任用,不是一个诸侯国所能单独容纳,他的盛名比于诸侯,各国诸侯无不愿意让他当自己的臣子。他统辖百里的封地,即便千里的国家也不能与他争胜;他鞭挞强暴的国家,统一天下,也没有谁能推翻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四,大儒有独特的处事风范。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穷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逃之,邪说畏之,众人媿之。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汙,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说,大儒说法合乎法度,行动合乎礼义,做事没有因失误而引起的悔恨,他扶持危险的局势、应对突发的事件处处都恰当;他顺应时世,因时制宜,即便遇到千万种变化,他都能奉行始终如一的原则。大儒穷困失意的时候,庸俗的儒者讥笑他;他显达得志的时候,英雄豪杰都被他感化,怪诞鄙陋的人逃避他,持异端邪说的人害怕他,一般民众愧对他。他得志了就统一天下,不得志就独自树立高贵的名声。上天不能使他灭亡,大地不能把他埋葬,桀、纣和盗跖的时代不能污染他。荀子认为大儒是以孔子、子弓为代表的,只有孔子和子弓的道德修养和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大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因此,荀子坚信,一个国家如能起用大儒,那么这个国家必定富强、富裕、稳定、平安,而且拥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荀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儒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要是聘用大儒来总揽政务,即使只有百里的国土也能长久,三年之后,天下就能够统一,诸侯就会成为臣属;如果是治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么一采取措施就能平定天下,一个早晨就能名扬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儒有广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独立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崇高的地位,总体上看,大儒已经类似于圣人。所以,只有孔子和子弓这两位荀子最为推崇的儒家代表才当之无愧。《儒效》篇对于大儒的描述与《礼记》中的《儒行》篇有很多类似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儒行》篇说到儒者的特点有:第一,儒者刻苦学习,修养道德,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根本上自立,这样自然会有人来聘用;第二,儒者容貌、动作谨慎适中,进退轻松自如,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能力一样,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第三,儒者备患,在危难之际还能起坐恭敬,言而有信,中道而行,在路途中不贪便宜走小路,在冬季夏季不违背阴阳的调和,非常珍惜生命,保养自己的身体,为自己以后的作为做充足的准备;第四,儒者选择亲近之人,要求身边之人以忠信仁义为宝,而不以金玉财货为宝;第五,儒者特行,可以舍利取义,杀身成仁,但又不逞匹夫之勇,不用蛮力,顺从天命,不患得患失;第六,儒者刚毅,可以亲近不可以胁迫,可以被杀但不能被侮辱,不过分强调饮食起居,有了过失可以委婉地转达而不能当面斥责;第七,儒者道德上自立,以忠信之德为盔甲,以礼义之理为舵桨,行动都以仁义为准则;第八,儒者出仕,即使居住的地方很小,也要按礼仪摆放好所有的器物,按礼仪来穿衣进食、侍奉君上;第九,儒者忧思,在生活中思前想后,努力为人表率,即使处在乱世中有性命之忧,也不忘百姓的痛苦;第十,儒者宽裕,博学好问,笃行不倦,幽居慎独,处事宽容,待人和蔼,渴慕贤才;第十一,儒者举贤,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敌,一切按照他人的功绩能力,不图得到被举荐人的回报,不求自己富贵,只求举荐的人才对国家有利;第十二,儒者任举,听到看到好的东西就要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有升迁的机会先让给别人,有困难的任务一马当先;第十三,儒者独行,能够适时地进谏,不因为身处高位洋洋自得,不因为是治世就轻慢,不因为是乱世就沮丧,别人都赞同的不一定赞赏,别人都否定的不一定唾骂;第十四,儒者规为,上不臣服于天子,下不侍奉于诸侯,自己谦虚谨慎,对人宽厚仁慈,努力学习,爱好规章制度,并把他们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不臣仕非正义的国家;第十五,儒者交友,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很快乐,不互相讨厌,很久不见面,听到关于朋友不好的流言也不相信,行为都按照礼义共同进退;第十六,儒者尊让,儒者努力做到仁,温良、敬慎、宽裕、逊接、礼节、言谈、歌乐、分散,即使这些都做到了,也不敢称自己做到了仁;第十七,儒总的特点是在贫贱中也不悲伤困苦,在富贵中也不骄傲自满,不被君王圈养,也不被上级所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儒行》中描述的儒者所具有的17条品德,基本上与荀子所说的大儒是类似的,尤其《儒行》所说的“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詘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基本上与荀子所说的“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兴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得以为臣?是一个含义,只是《儒行》在描述儒者的具体品德时更加详细和丰富,比如添加了交友、举贤、刚毅等等,这些都是对儒者进行的更为细致的描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荀子为什么要对儒进行分类?这说明儒当时已有泥沙混淆之情形,说明有人打着儒的旗号招摇撞骗,说明儒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儒宗旨相悖的问题。因此,荀子对儒的分类意义在于:第一,儒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意料不到的变化;第二,不应将那些不能代表儒家的儒与真正的大儒混淆;第三,以儒为信的人应以大儒为追求目标。在生活中,我们或许消灭不了俗儒、贱儒、腐儒、漏儒,但我们的确希望拥有独特的智慧、品德和能力的大儒出现,以泽润天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