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一度的巴西狂欢节,历史悠久,享誉全球。我们卡着这个时间点,不远万里飞来此地,自然也是奔着有生之年,能够亲身体验一把这传说中的神奇狂欢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月28日至3月4日是官方公布的,今年巴西狂欢节的正式举办日期,主要城市除了圣保罗,还有里约热内卢、萨尔瓦多、累西腓和奥林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已经是3月8号了,看似晚了一步,好像没戏了。那是您完全不了解南美人的性格,干活可以无精打采。跳舞必须没日没夜。圣保罗街面似乎已经渐渐平静下来,但里约热内卢却刚刚步入狂欢节的高潮。</span></p> <p class="ql-block"> 导游阿玲天不亮就赶到酒店为我们送行,今天我们将乘早班飞机去里约。在机场,玲玲见我意犹未尽,便悄悄说:“如果有机会,下次参加公务团再来,圣保罗好玩的地方多了。” 这一点我相信,就像北京,肯定不仅仅只有故宫和天安门升国旗。</p><p class="ql-block"> 在机场候机的近两个多小时里,为了打发时间,就用手机抓拍起过往旅客的特写,好像还真拍到了阿玲反复提及的巴西黑珍珠(上、下图)。黑珍珠原本是黑人超模娜奥米.坎贝尔的雅号,后被用来泛指黑美人。</p> <p class="ql-block"> 里约的狂欢节被公认为全球最著名的狂欢节之一,尤其是桑巴大道的桑巴舞校巡游,以其华丽暴露的服装,巨型夸张的花车和激情四射的桑巴舞闻名,从而每年吸引大量国际游客前来观看。</p><p class="ql-block"> 里约的桑巴巡游是竞技性的,各桑巴舞校通过主题表演角逐冠军,届时电视直播将复盖全球。今晚我们要入场观看的就是3月5号刚刚决出的,由第15次赢得冠军的“尼洛波利斯蜂鸟”桑巴舞校领衔的,前六名桑巴舞校返场巡游表演。</p> <p class="ql-block"> 巴西历史上曾经有过三个首都,分别为萨尔瓦多(1549-1763)、里约热内卢(1763-1960)和巴西利亚(1960年-至今),唯独没有圣保罗。</p><p class="ql-block"> 记得60年代,通过《参考消息》得知巴西迁都的新闻,当看到大量现代建筑拔地而起的照片时,对比北京当时的十大建筑,感觉中国落后巴西还真不是一星半点。</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1960年的中国人均GDP才89美元,世界排名第105位,而同期巴西人均GDP已经是236美元了,世界排名第77位。难怪阿玲当年会选择到巴西来留学,段位不一样呀!</p> <p class="ql-block"> 里约热内卢国际机场位于里约州里约市以北20公里处,面向大西洋的加莱昂海滩。有众多国际航空公司在此运营,航线复盖欧、美、非及中东等地。</p><p class="ql-block"> 时值狂欢节高峰,由于机场没有轨道交通设施,公交、出租一车难求,导致机场滞留了许多刚刚落地的无奈游客,前来接我们的大巴也被堵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毗邻里约国际机场的加莱昂海滩位于里约热内卢的总督岛,海滩长约1.5公里,沙质细腻,海水清澈。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在此建立防御工事,抵御海盗入侵。</p><p class="ql-block"> “加莱昂”意为大帆船,源于殖民时期常常停泊在这里的大型战舰与商船,附近还残存着殖民时期留下的炮台遗址。目前,加莱昂海滩已成为本地居民青睐的休闲场所,较少国际游客袭扰。</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接替阿玲与我们一起从圣保罗飞过来的地接导游~胖妹,我问领队张导:“混了没有?” 张导想了一下说:“看长相、肤色,应该没混。” 那就是从小吃巴西饭,热量太高,有点收不住了。我问胖妹:“喜欢中国吗?” 胖妹:“喜欢呀,去年才回去过。” 我又问:“考虑回国生活吗?” 胖妹:“国内什么都好,就是工作太卷,受不了。”</p> <p class="ql-block"> 大巴车终于突破重围赶来接我们了,由于耽误了太多时间,只好先去吃午餐。一路还是走走停停,及至赶到餐厅,大家早已酷暑难忍。</p><p class="ql-block"> 胖妹普通话讲的很标准,就是蚊子一样的声音,我坐在后排什么都没听清。后来得知巴西狂欢节期间,里约来了太多国际游客,旅行社实在忙不过来,就把平时坐办公室的胖妹支过来,临时接待我们,情有可原。</p> <p class="ql-block"> 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山是里约乃至全巴西最具象征性的文化地标,耶稣山又称驼背山、基督山,但正式名称为科尔科瓦多山。</p><p class="ql-block"> 巴西90%的人口信奉天主教,是全球最大的天主教国家,基督像被视为救世主的化身,象征上帝的庇护与博爱。</p><p class="ql-block"> 于是1922年,为了纪念巴西独立100周年,由巴西天主教会发起倡议,决定在耶稣山上建造一座超大的基督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在耗时9年后,这座高38米,双臂展开宽28米,总重量超过1145吨的基督全身立像终于耸立在驼背山顶,其中由波兰裔法国雕塑家保罗.兰多夫斯基完成的头部高3.75米,重30吨,单手长3.2米,重9.1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胜利,送给美国人的自由女神像。与自由女神像表面铜皮被装入210箱,海运到纽约一样,兰多夫斯基在法国用滑石精雕的头部、手部及长袍等亦被分解为多个部件,通过专用船只海运到里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基督像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复滑石,钢筋导电,每年会遭雷击3-5次。2014年右手指竟被雷击损毁,所以我们可以在下图笼罩于雾中的基督头部和肩膀处,隐约看到多个避雷针。</span>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目前,登顶耶稣山有如下三种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齿轮小火车,从山脚车站出发,乘坐红色齿轮小火车穿越蒂茹卡国家公园的雨林,全程约20分钟。这种采用齿轮驱动的轨道系统,特别适合平均坡度达到30%的耶稣山。当年就是靠这个齿轮小火车,把海运来的石雕构件运上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专线面包车加步行,先乘坐面包车上到半山腰,再徒步攀登202级台阶,抵达基督像脚下。我们选择的就是这种,不过中间也夾乘了电梯和扶梯,省力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全程步行,单程约1.5小时,尝试的人不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下视频是我们乘专线面包车下山时车彔的,可见部分路段还铺设有钢轨,但似乎并非齿轮小火车的轨道。透过树丛间隙,偶尔可以看到一截截带钢缆的齿轮小火车轨道。</span></p> <p class="ql-block"> 登顶后发现,基督山下早已人山人海,塑像中空基座内部可容纳150人的小教堂,更是被人围的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 时值午后,雕像背光,干脆避开人群,移步下面的观景台,更好的视野,更美的风光。近可观海拔396米的面包山,与耶稣山共同构成里约著名的“山海双绝”景观。</p><p class="ql-block"> 远可观新月形的瓜纳巴拉海湾,点缀着无数白色的游艇和帆船,倍显清新明丽。而博塔福戈海滩上的金色沙滩与海滨摩天大楼更是相得益彰,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犹如中国的庐山和美国的大烟山,不期而至的大雾在高耸的基督像背书下,更强化了耶稣山“神圣与神秘”的文化意象。</p><p class="ql-block"> 其实耶稣山上频繁出现的大雾,盖因其周围环绕着大西洋海岸线和热带雨林,来自大西洋的湿暖气流沿山地抬升过程中逐渐冷却,进而凝结成小水滴,形成平流雾或上坡雾而已。</p><p class="ql-block"> 不过上有蓝天白云映照,下有蔚蓝大海衬托,明媚阳光下,时聚时散,飘忽不定的雾气的确令人流连忘返,倍感神奇。</p> <p class="ql-block"> 清晰可见的尼泰罗伊跨海大桥不仅是巴西标志性工程,更是巴西的骄傲。形似长虹和巨龙的桥体,蜿蜒横卧于瓜纳巴拉湾中,从空中俯瞰更是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全长31.7公里,宽27米,双向8车道的跨海大桥,在粤港澳大桥建成前,曾经是世界第六长大桥。然而,在基建狂魔横扫过后,世界还会有多少“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面向碧波荡漾的大西洋,俯瞰绵延起伏的海岸线,远处星罗棋布的岛屿和穿梭于海面的巨轮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上面三个视频是在送我们去耶稣山下的科帕卡巴纳海滩,车上彔的沿途城市景观,算是对里约这座国际旅游大都市来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扫描。</p><p class="ql-block"> 耶稣山周边有多处海滩,各具特色,但科帕卡巴纳海滩无疑是巴西乃至全球最著名的海滩之一,既是自然景观又是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该海滩长约4.15公里,宽约150米,呈新月形展开,背靠科帕卡巴纳区的高层建筑群,面朝浩瀚无垠,海天一色的大西洋,好一幅椰影婆娑,海风徐徐的迷人画面。</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前,这里还是个小渔村,20世纪初,因有轨电车的开通,以及1923年,曾经接待过玛丽莲.梦露和戴安娜王妃的科帕卡巴纳皇宫酒店的开业,逐渐发展成为巴西本土富人的度假胜地。对我这个来自深圳的观光客而言,似乎又听了一遍熟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60年代,随着将桑巴与冷爵士结合的波萨诺瓦音乐的兴起,特别是歌曲《来自伊帕内玛女孩》的走红,让科帕卡巴纳海滩一夜誉满全球。这首曾经获得1965年格莱美年度唱片奖的歌曲,被无数世界著名歌手翻唱后,其慵懒旋律与海滨意象已成为波萨诺瓦音乐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科帕卡巴纳海滩是巴西举办大型演唱会的标志性场地,其沙软潮平,滩长浪缓的海滩与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为音乐活动提供了独特的天然舞台。</p><p class="ql-block"> 滚石乐队(2006年,120万人)和麦当娜(2024年,160万人)都曾经在这里举办过免费音乐会。据统计,仅麦当娜的“庆典巡演”一场就为里约带来2.93亿美元的收入。</p><p class="ql-block"> 甚至刚刚去世的罗马教皇方济各,2013年都专门选定科帕卡巴拉海滩,亲自主持了有300万信众参加的大弥撒,盛况空前绝后。</p> <p class="ql-block"> 白天,沙滩足球、排球及冲浪课程的广告彩旗迎风招展。漫步于沙滩上,不时可邂逅本地人组织的即兴比赛。</p><p class="ql-block"> 由民间沙雕艺术家创作的巨型雕塑随处可见,游客如果有兴趣还可付费定制个人沙雕,然后把照片带走。</p><p class="ql-block"> 入夜,有桑巴乐队即兴演出的海滨酒吧,迎来一天最热闹的时刻,海鲜烧烤与凱匹林纳鸡尾酒是每家的标配,宾客觥筹交错,不醉不归。</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中,这对父女脚下的波浪形黑白马赛克人行道,由巴西景观设计师R.B.Marx于1970年设计,并成为当时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案例。</p><p class="ql-block"> 时值里约狂欢节,波浪形黑白马赛克人行道上人流如织,无论男女老少,各自都在身上、头上点缀了一些与狂欢节相称的配饰,唯独下图中这个冲我飞吻的黑人壮汉,让我毛骨耸然,鸡皮疙瘩落了一地!</p><p class="ql-block"> 易装癖一定是同性恋吗?一般来说二者可能有交集,但并无绝对的因果关系。简单说,一个人的衣柜选择不等于TA的性取向。总之,贵圈有点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巴西到底有没有同性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疯狂。正如上面随手街拍的几个镜头,同性恋在巴西可谓不限年龄,不分男女,老少通吃。2013年,巴西即成为全球第15个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而且反跨性别行为与种族岐视同罪,一旦证据确凿,最高可判五年监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里约狂欢节桑巴大道巡游中,Banda de Lpanema方阵就曾经安排跨性别舞者及变装皇后做为旗手。正因为此,巴西连续多年被国际LGBTQ+旅游协会评为拉美最友好旅游目的地,从而吸引众多白人国际游客前来寻找TA们的黑人混血同性伴侣。于是在海滩、餐厅和酒吧,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几乎到处都是上下图所展示的这种“黑白配”。</span></p> <p class="ql-block"> 科帕卡巴纳海滩不仅是里约的“城市客厅”,更是一个融合了自然野性、文化创造力和市井烟火气的多维空间。无论是躺在白沙上感受大西洋的海风,还是融入街头桑巴的节奏,这里都以最巴西的方式诠释着“生活即庆典”的哲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未能像本地人一样,买一杯冰镇椰子水,赤足走过黑白波浪纹人行道,等待夕阳将基督山染成金色,因为我们还要赶去开房、晚餐,并按时入场观看今晚盛大的桑巴舞校巡游表演。</p> <p class="ql-block"> 开房后,先去外观很喜庆的中国餐馆用晚膳,餐馆装修得和它的门牌号3880一样,一幅大吉大利,恭喜发财的拜金相。</p><p class="ql-block"> 整整三层楼宾客盈门,高朋满座,但饭菜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就像坐在对面的一对四目传情,勾肩搭背的男男黑白配,不堪入口,难以下咽。</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饭毕下楼,刚出餐馆门,便迎头撞见的卧地鼾睡流浪女,此情此景怎让人不联想杜甫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晚上9点半赶到专为里约狂欢节设计的赛场~桑巴大道时,全长700米的桑巴大道两侧,可容纳7万名观众的看台上,早已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无从下脚。</p><p class="ql-block"> 门票分普通看台和包厢两种,票价从100美元到上千美元不等。与世界杯足球赛明文规定不得带含酒精饮品进场不同,主办方仅仅会善意提醒观众,注意酒精和毒品对健康的影响。入口处很多穿带logo短裙的美眉并非推销商品,而是在分发免费安全套。</p><p class="ql-block"> 更多的是各参赛桑巴舞校派来拉人头的,北京团友严医生就被人硬塞了一件印了某桑巴舞校名称的套头衫。下图中的这位姐姐示意我,可否在胸前贴上印有支持她们舞校口号的不干胶贴?</p> <p class="ql-block"> 尽管巴西其他城市狂欢节期间亦有桑巴舞比赛,但最著名且规模最大的,当属里约狂欢节上的桑巴舞校巡游。里约狂欢节的桑巴舞比赛借鉴了足球联赛的升降级制度,使之成为一项激励各舞校不断创新,具备高度组织性和竞技性的赛事。例如,最高级别的特级组中排名垫底的两所舞校会降入甲级组,而甲级组的前两名则晋升至特级组,以此类推。上面视频是正式巡游前的暖场环节,允许出现赞助商的Logo。</p> <p class="ql-block"> 来到南美才知道这里的生活节奏有多慢,一切慢慢来,千万别着急。暖场之后要清扫赛道,不就是扫个地吗?或人或车快点儿搞不就得了?已经晚上11点多了,大家都着急等着看正戏呢!</p><p class="ql-block"> 不行,人和扫地车都要在专人指挥下,排成整齐的楔形队伍,缓缓前进。我靠,满满的仪式感,环卫工也要搏流量呢!好在主办方害怕观众实在等得心焦,适时燃放起绚丽的烟花助兴。</p> <p class="ql-block"> 桑巴舞源于非洲黑人奴隶的舞蹈与节奏,融合了些许巴西土著和葡萄牙文化元素,20世纪初成为里约贫民窟的重要文化表达方式。后来在企业赞助下,进一步发展成集音乐、舞蹈和服装设计于一体的专业团体,即桑巴舞校。</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里约狂欢节桑巴舞比赛,由40-50名评委根据10项标准打分,主要评分项包括:1)桑巴歌曲;2)打击乐队的节奏;3)花车与服装;4)旗手(下图)与舞者;5)整体协调性,等等。</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我这个外行而言,首先桑巴音乐让我听,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调调。至于舞者,什么叉形步、左右扫步,以及博塔佛哥步等等,基本看不明白,只听说桑巴舞的“抖臀”好生了得。</p><p class="ql-block"> 巴西桑巴女舞者抖臀动作的专业名称叫“骨盆斜刺”(Samba Hip Action),是桑巴舞最具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之一,体现了力量、柔韧性与节奏感的完美结合。职业高手的“马达臀”每秒可以完成4次抖动,并能以此高频抖臀贯穿全场。</p> <p class="ql-block"> 今晚由特级组新晋前6名桑巴舞校返场表演,每校将有3000-5000人参演,每支舞校表演时间为82分钟。现在第一场刚结束,已经凌晨一点多了,全部看完岂不天都要亮了。原来巴西狂欢节搞得像咱们过除夕,看个表演还得通宵守岁,幸亏央视春晚没搞通宵。</p><p class="ql-block"> 每年参赛舞校会精选一个主题,通常涵盖历史事件、社会议题或神话故事等。2018年,老牌“塞拉诺帝国”桑巴舞校就曾经选择“中国丝绸之路”为主题,当时6辆花车将长城、熊猫、指南针、甲骨文、青铜器等一系列经典中国元素,依次惊艳亮相,并赢得现场巴西观众满堂喝彩。</p><p class="ql-block"> 上面前一个视频中有反映青少年教育的花车,后一个视频是第一场表演结束后,企业的广告队伍。还别说大红色企业花车中的小姐姐,正是阿玲说的那种黑珍珠,那个魔性抖臀简直没得比啦。</p><p class="ql-block"> 其余是返回酒店路上街拍的几个镜头,气氛一下子从“狂热、灿烂”瞬间跌入“暧昧、阴暗”,让人恍若隔世。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