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家谱有记载

我心从中从一从贝

<p class="ql-block">京口王氏(顺江州王氏、嘶马王氏),是南宋渡迁,也称史上第三次“衣冠南渡”。北宋末年,“安史之乱”后,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浙江),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南宋王姓族人王三省、王三乙、王三一等家族南迁维扬,也就是扬州柳巷。数传元朝兵变,王三一后裔王伏七避迹开沙,为京口开沙王氏始迁祖,公端四子兄弟又由开沙迁居顺江州(高桥镇),至清乾隆年间沧波告变,江州坍塌,族人迁徏纷然。</p><p class="ql-block"> 有迁居江上各州,有迁居江都大桥镇嘶马、佘家板、仙女镇、小纪镇。有回迁扬州柳巷(古旗亭),头桥。有渡江迁居对岸大港周边。南通,上海,镇江金山西大扁担沙永固洲(润州鲇鱼套)。鲇鱼套的南柳城、北柳城、王家小村居住《双柏堂》第一世之孙王元弼后裔(二分年表)十二代。我是第二十代孙心字辈(1957)。</p><p class="ql-block"> 迁祠记写道,明朝嘉清22年(1543)癸卯年第一次修谱牒,由伏七公六世孙友谧、友谨、友谥编写。</p><p class="ql-block"> 华南公,字寓庸,号华南,礼字辈,伏七公三公子忠五之后,八世之孙,名:有奇。系第七世杭公的四公子。生于明朝嘉清四十四年(1565)。华南公有奇,逐名场三十余载,首重伦理,培植本源一族之大纲,公独肩之为,斩茅开土,创建宗祠于五接桥,以崇礼祀,增修谱牒,使后裔瓜绵棣衍不致于乱次失伦,功劳之大。</p><p class="ql-block"> 华南公创建祠堂于顺江州五接桥,族谱为《京口顺江洲王氏家乘》,堂号《双柏堂》,排行辈字三十代,为“伏 忠 善 良 端 仁 义 礼 智 信 元 亨 利 贞 和 顺 康 祥 正 心 诚 意 修 身 齐 家 治 国 均 平”。三十年为一世,一世必修谱。</p><p class="ql-block"> 《双柏堂》王氏,由迁祖伏七公(1336-1411)开始记源,伏七公四公子:忠一,忠二,忠五,忠七,家谱分为:一分年表,二分年表,五分年表,七分年表。</p><p class="ql-block"> 《双柏堂》王氏,历经十三次修谱,第一次是明朝嘉清22年(1543)。第十二次是清朝光绪19年(1893)。第十三次是民国十年(1921)。</p><p class="ql-block"> 迁祠记:</p><p class="ql-block"> 顺治十八年(1661),海寇范境,为保开沙洲民平安,族人拆掉祠堂,将所有木料运往江对岸五夆之麓,圌陽虎洞,做防范外乱之用。八年后,素軒公组织族人从江对岸,运回八年前所有无一损失的木料,更建三进平房为祠庙(祠堂)很宏观。</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年(1830),顺江州坍江严重,必须迁移,阑溪公首先唱捐,在北岸,在江都大桥镇嘶马赵家巷再建祠堂,起名赵家巷祠,占地8.3亩,规模与顺江州同等。有王春林、王景曾、王梅严、王朝远、王益三、王辅人等族人相助。</p><p class="ql-block"> 1909 年清末教育改革,“废料举,兴学堂”。王氏祠堂被征用为学校,赵家巷祠改名为赵家巷小学,有清政府出示的晓谕为证。此谕旨刻有碑文,现存在中学校里。</p><p class="ql-block"> 我从哪里来,家谱有记载;我到哪里去,家谱有延续。翻开泛黄的家谱,祖先的名讳在纸页间次第舒展,他们曾在何方落地生根,历经哪些风雨变迁,又将怎样的品德与期许融入血脉,都在横竖撇捺间清晰如昨,而当我们在谱牒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乃至未来为子女续写新篇时,便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先辈们的故事,借由我们的存在,继续延伸。我们的足迹也将成为后人追根的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