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大足石刻的震撼之美!

十月风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承载着千年历史与璀璨文明。它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化瑰宝,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向世人展示着唐宋时期的宗教、哲学与美学智慧。</p><p class="ql-block">站在佛前,仿佛能听见凿石的叮当声, 看见唐宋匠人以刀为笔,刻下信仰与艺术。 </p><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的辉煌、卧佛的宁静、牧牛图的禅意…… 每一尊造像,都是时光的密语 石头上的“清明上河图”,不是冰冷的岩石,而是鲜活的唐宋生活图景—— 养鸡女的笑容、醉酒人的憨态、父母恩重的温情…… 古人把人间烟火,刻进了永恒。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足石刻,用石头讲完了唐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一眼千年,一生无憾。”大足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延续。来这里,触摸千年时光,感受石刻艺术的永恒之美。</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它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的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也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被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北山、宝顶山是以佛教造像为主,目前只有宝顶山北山向游人开放,行程的第三天傍晚,我们来到了大足,入住汉庭酒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大众点评上找到了这家连锁店,想不到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菜品不错,而且可以有不辣的,性价比也很高,两个晚上都跑到这家来吃</p> <p class="ql-block">打卡宝顶山世界文化遗产,触摸千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在31米长的释迦涅槃像前驻足,佛眼微垂,衣袂如水,仿佛时间在此凝固。 </p><p class="ql-block">卧佛右手枕于耳侧,左手轻搭身畔,静谧中藏着“涅槃即重生”的智慧。 </p><p class="ql-block">环绕的弟子群像,悲欣交集,每一尊都是故事。 </p> <p class="ql-block">31米卧佛安详侧卧,传说“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p> <p class="ql-block">华严三圣:崖壁上的佛法宇宙</p><p class="ql-block">主尊毗卢遮那佛高7米,文殊、普贤菩萨各6.2米 </p><p class="ql-block">悬臂托塔:普贤菩萨右手托1.85米石塔(重约800斤),历经800年不倒,利用袈裟褶皱暗藏支撑结构,展现宋代工匠力学智慧。 </p><p class="ql-block">视觉校正:佛像头部略大,使仰视时比例协调,类似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技法。 </p><p class="ql-block">金箔余韵:现存彩绘残痕可见当年"金身映日"的辉煌。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制发行了邮票</p> <p class="ql-block">牧牛图,龛高570,宽2910厘米。此图以牛寓心,以牧牛人喻修行者,阐述佛教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全图长约30米,造像以山岩自然取式,洋溢着浓郁的乡士气息。</p> <p class="ql-block">造像主题:父母十恩,孝道传承</p><p class="ql-block">《父母恩重经变相》以连环画形式,生动刻画父母养育子女的十大恩德,融合佛教因果与儒家孝道,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世俗化杰作。</p> <p class="ql-block">养鸡女:宋代农妇的永恒微笑,最动人的烟火气,刻在石头里八百年,她并非神佛,而是一位普通的宋代农妇,却因栩栩如生的生活气息,成为大足石刻最受欢迎的世俗形象之一。 并印成了邮票。</p> <p class="ql-block">“吹笛女”是一尊极具特色的石刻造像,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她手持一把形似弯弓的笛子,神情陶醉,栩栩如生,成为大足石刻世俗化、生活化艺术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金光熠熠,830只手每一只都藏着匠人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是我国最大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历经8年修复重现光彩。</p> <p class="ql-block">  圣寿禅院又称圣寿寺,始建于宋代,由大足石刻创始人赵智凤(亦名赵智宗)主持修建,作为宝顶山石刻的配套寺院。宋末毁于战火,明代永乐年间(1418—1424年)重建,后又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损毁。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再次重建,并在同治元年(1862年)进行修缮。20世纪以来,经过多次维修,如今仍香火旺盛。 </p> <p class="ql-block">北山开凿时间始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年),由昌州刺史韦君靖主持首凿,历经五代、两宋,至南宋绍兴年间(1162年)基本完成。</p><p class="ql-block">北山石刻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以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展示了晚唐至宋代佛教艺术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正壁刻千手观音宝冠天衣,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左右两壁对称刻十佛、文殊、普贤、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像。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普观世界。</p> <p class="ql-block">释迦说法龛。龛高355、宽366、深193厘米。刻像27尊。正壁刻释迦佛坐像左右侍立大势至、观音、天王、护法等像。其中二菩萨像端庄率滿,薄衣贴体,颇具盛唐遗风。</p> <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佛经变相, 唐末,</p><p class="ql-block">龛高469、宽361、深40厘米。刻像578尊,经幢和楼阁等建筑42座。以中部“西方三圣”为中心,上部刻“净土”盛景,下都雕“三品九生”及“未生怨”故事,左右沿凿“十六观”。刻工精湛,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观音地藏龛。960年 五代。龛高157宽122</p><p class="ql-block">深96厘米。刻像48尊。正壁并立观音、地藏,在右壁祥云内浮雕十王两司。造像面如唐貌,身似宋刻反映了五代造像由唐至宋的过度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