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到山色有无中之风韵人生“大宋风韵”欧阳修一一文以载道从容雅致

山翁

<p class="ql-block">“大宋风韵”欧阳修</p><p class="ql-block">一一文以载道从容雅致</p><p class="ql-block">相逢罇酒盍留连②</p><p class="ql-block">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领袖,其朋友圈贯穿革新、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既包含志同道合的革新盟友,也有诗文唱和的文学知己,更有悉心提携的门生后辈。这个以"道"为纽带的精英群体,既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更是中国文化史上"文人共同体"的典范。他们的交往不仅塑造了北宋的思想格局,更在历史长河中投射出永恒的精神光芒。</p><p class="ql-block">革新盟友:理想共振与命运交响</p><p class="ql-block">与范仲淹精神共振。范仲淹作为这一集团的灵魂人物,与欧阳修构成"文以载道"的双璧一一"忧乐天下"精神的一体两面:一个在江湖之远重构理想,一个在山林之间坚守初心。当《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时,《朋党论》为革新派正名:"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这种政治理想的共振,在1046年达到巅峰——范仲淹贬居邓州作《岳阳楼记》,欧阳修贬谪滁州作《醉翁亭记》,一者以"庙堂之忧"为底色,一者以"山水之乐"为表象,实则共同构建北宋士大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精神共同体。</p><p class="ql-block">与韩琦的交游,则在牡丹隐喻中藏着文人风骨。韩琦作为欧阳修的终生挚友,则展现政治盟友的另一种维度。韩琦赠欧阳修芍药十本,欧阳修回赠《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表面是文人雅趣,实则暗含对新政理想凋零的慨叹——牡丹的绚烂与政治的萧瑟形成互文,这种"以花喻政"的笔法,将私人交游升华为时代隐喻。当韩琦在定州建阅古堂藏书,欧阳修作《韩公阅古堂》,实则是对"庆历余韵"的深情回望。</p><p class="ql-block">与王安石诗学交锋,其关系是“和而不同”的典范。1056年欧阳修作《赠王介甫》,将王安石比作李白、韩愈,预言其"后来谁与子争先"。然而,当王安石推行新法,欧阳修却以《答王深父书》委婉表达担忧。王安石‌早期受欧阳修推崇,但因政见分歧渐行渐远“欧阳修文章于时虽好,但道理不合”。这种从赏识到分歧的转变,折射出北宋士大夫"和而不同"的交往伦理——政治立场的差异并未消解文学上的惺惺相惜,以文学相惜,以政见相砥,在分歧中守护着"君子之争"政治伦理。</p><p class="ql-block">文学己知:艺术对话与范式重构</p><p class="ql-block">梅尧臣与苏舜钦,是欧阳修诗文革新的左膀右臂,是文学朋友圈的催化剂。‌梅尧臣‌是欧阳修的至交好友,二人共同发起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梅尧臣的诗歌创作深刻影响了宋诗发展,欧阳修曾自谦“诗不如梅”。1034年欧阳修与梅尧臣在洛阳展开"杏花唱和",梅尧臣《初见杏花》以"浅红欺醉粉"写杏花的早发,欧阳修《和梅圣俞杏花》则以"艳风日""占芳辰"回应,二人通过自然意象的切磋,确立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审美标准。这种艺术共鸣在梅尧臣去世后达到情感高潮——欧阳修《哭圣俞》以"昔逢诗老伊水头,青衫白马渡伊流"的细节,浓缩了三十年"明珠白璧相报投"的知己情谊,诗中"文章落笔动九州"的评价,不仅是对个体的哀悼,更是对"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宋诗美学的奠基。苏舜钦的豪放为朋友圈注入刚健之气,1044年苏舜钦因"进奏院事件"被贬,购苏州废园建沧浪亭,欧阳修作《沧浪亭》诗调侃,表面是对友人"千金买荒园"的戏谑,实则以"清风明月"象征文人超越世俗的精神品格。这种"以乐写哀"的笔法,与苏舜钦《过苏州》"绿杨白鹭俱自得"的孤高形成共振,共同构建了北宋文人"在谪居中审美"的生存范式。</p><p class="ql-block">文学朋友圈的辐射效应,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欧阳修以"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精准概括苏舜钦的豪放与梅尧臣的古硬,这种"以诗论诗"的批评方式,不仅影响了后来严羽《沧浪诗话》的写作,更标志着北宋文人集团从自发的创作群体转向自觉的文学流派。</p><p class="ql-block">刘敞是欧阳修的文学知己,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厚。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追忆平山堂往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平山堂的美景,同时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感慨。还有丁宝臣是欧阳修的朋友,在贬谪夷陵时曾写下《戏答元珍》,答谢友人丁宝臣的关心与问候。王拱辰是欧阳修的朋友,欧阳修曾写下《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答谢友人王拱辰赠牡丹,追忆洛阳旧游。</p><p class="ql-block">门生后辈:文脉接生与精神传递</p><p class="ql-block">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这些人有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有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他们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欧阳修的“千古伯乐”之名,在1057年科举达到巅峰,是欧阳修作为文化摆渡人的加冕礼。以主考官身份录取苏轼、曾巩、苏辙等,开创"唐宋八大家"中"宋六家"皆出其门的盛况。对曾巩的提携则彰显着"文以载道"的坚守。《赠曾子固》"水之江汉星之斗"的赞誉,与《答曾子固南丰道中所寄》的"爱子所守卓",构成对"醇儒"品格的双重礼赞。这种对道德优先的推崇,与他对王安石"道理不合"的批评形成张力,勾勒出北宋文学的价值坐标系。</p><p class="ql-block">对苏轼的赏识,更是文化传承的传奇。苏轼‌被欧阳修视为接班人,科举考试时因《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其赏识。欧阳修预言“此人善读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则称其为“天下师”,在《西江月·平山堂》中写下"壁上龙蛇飞动",既是对恩师手迹的追慕,更是对文化传承的隐喻。以《木兰花令》与苏轼的和词,以"画桥风月"与"波底明月"的意象对话,完成了"文人精神不朽"的哲学论证,前者在离别中书写怅惘,后者在永恒中确认传承。</p><p class="ql-block">人格镜像:复杂关系与多棱折射</p><p class="ql-block">欧母郑氏的“画荻教子”,是欧阳修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四岁丧父后,母亲以荻秆在沙地上教他识字,以“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的家训灌输孝道与清廉。这种贫寒中的坚韧,不仅是理想的共振场,更是人格的试金石。与晏殊是“亦师亦友”,以门生自称。晏殊对欧阳修在"庆历新政"态度上分歧严重。与晏殊的交往,折射出"直言敢谏"的性格底色,塑造“公义高于私恩”的品格,即便对科举恩人晏殊在枢密使任上消极应对西夏战事时,欧阳修仍直言上疏《论晏殊不可为枢密使状》,虽导致二人关系疏远,却成就了"文忠"谥号的精神内核。晚年与狄青的冲突。1056年欧阳修上疏《论狄青札子》,以"武人掌机密而得军情,非国家之利"为由弹劾狄青,导致其被贬陈州抑郁而终。1065年宋英宗欲追尊生父濮王为“皇考”,欧阳修支持这一主张,与司马光等“礼官派”激烈论争。这表明,他的“道”并非僵化教条,而是包含对现实政治的妥协与权衡。</p><p class="ql-block">文化现象:精神遗产与历史启示</p><p class="ql-block">欧阳修的朋友圈,本质是“以道为纲”的文人共同体。从洛阳幕府“七友雅集”的诗酒唱和,到颍州西湖“琴棋遣兴”的雅趣传承,他们以诗词为舟,渡越政治风波;以学术为桥,连接古今文脉。这种“非功利性社交”,为后世提供精神范式:其一,文学与政治的互文智慧。 欧阳修等人将诗词化为政治表达的载体,《戏答元珍》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以自然之景写贬谪之思,《韩公阅古堂》的“大匠”之喻寄治政理想,开创“以文干政”的温柔力量——既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又赋予其经世价值。其二,传承与创新的共生逻辑。 通过科举选拔、著书立说、奖掖后进,欧阳修建立起制度化的文化传承体系。他既推崇韩愈“文以载道”,又主张“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在坚守中包容创新,为宋代文化高峰奠定人才基石。其三,“和而不同”的交往伦理。 从与王安石的政见分歧,到与司马光的“濮议”之争,他们在碰撞中守护君子之道。这种多元对话的精神,恰似北宋文化天空的群星,各自闪耀却共同照亮历史长夜。</p><p class="ql-block">当穿越千年烟云,触摸这些泛黄的诗稿与奏章,看见的不仅是欧阳修作为“文坛宗师”“骨鲠之臣”的璀璨面影,更是一个文明在碰撞与融合中不断生长的精神年轮。这正是欧阳修朋友圈留下最珍贵的遗产——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永远保持向上的姿态,正如他在《醉翁亭记》中写的那样:“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道”之乐,亦得之心而寓之人生。</p> <p class="ql-block">1.《赠王介甫》</p><p class="ql-block">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p><p class="ql-block">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p><p class="ql-block">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p><p class="ql-block">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盍留连。</p><p class="ql-block"> 一一作于1056年,与王安石初次见面时。当时欧阳修已是文坛领袖,大力提倡诗文革新,在曾巩举荐下结识王安石,对其才华极为赞赏。诗中以李白、韩愈比王安石,赞其才华出众,又以自己老迈而壮志犹存,突出对王安石的期许,希望他在诗文革新中高举旗帜。同时,通过朱门歌舞与绿绮古琴的对比,批判浮艳文风,勉励王安石追求古道新法,感情真挚,格调清丽。</p> <p class="ql-block">2.《戏答元珍》</p><p class="ql-block">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p><p class="ql-block">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p><p class="ql-block">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p><p class="ql-block">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p><p class="ql-block">一一作于1037年,当时被贬官峡州夷陵,回应友人丁宝臣(字元珍)赠诗,体现逆境中的超然。诗题冠以一个“戏”字,表面说明自己所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其实正是他遭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但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自己面对被贬谪生活的抗争精神,结尾句“野芳虽晚不须嗟”准确诠释了对前途仍充满信心和希望。诗中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文人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此诗开头抱怨春风不到偏远之地,橘枝留残雪、归雁惹乡思。但诗人并未沉浸于愁苦,而是以“野芳虽晚不须嗟”自我宽慰,表现出乐观旷达的心态,有别于一般的贬谪诗,怨而不怒,展现出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首联“春风不到天涯”暗喻皇恩难至,尾联“野芳不须嗟”展现自我宽慰 。冻雷惊笋、残雪压橘的意象组合,象征困境中的生机勃发 。以洛阳牡丹的辉煌记忆,反衬山城野芳的朴素之美 。</p> <p class="ql-block">3.《和梅圣俞杏花》</p><p class="ql-block">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p><p class="ql-block">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p><p class="ql-block">一一作于1032年,任西京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同在洛阳为官。梅尧臣先作《初见杏花》,欧阳修以《和梅圣俞杏花》回应,形成宋代文坛著名的“杏花唱和”。此诗通过杏花与梅花的对比,暗合欧阳修“平淡而造奇”的诗学主张。梅花与杏花的对比,否定梅花“早”的传统认知,指出其开于“残年”,并非真正的春天。转而推崇杏花“艳风日”“占芳辰”,以春日的明媚烘托杏花的蓬勃生命力。“残年”与“芳辰”形成时间对照,暗示梅花的孤高与杏花的入世,折射出欧阳修对“适时而发”的文学理念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4.《浪淘沙·把酒祝东风》</p><p class="ql-block">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p><p class="ql-block">垂杨紫陌洛城东。</p><p class="ql-block">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p><p class="ql-block">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p><p class="ql-block">今年花胜去年红。</p><p class="ql-block">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p><p class="ql-block"> 一一作于1032年春,与好友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时有感而作。当时欧阳修入仕初期,在洛阳与友人结下深厚友谊,重游故地,感慨时光易逝、人生聚散无常。上片由眼前景色回忆去年同游的美好时光;下片由景生情,思考未来,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又有对友谊的珍惜。“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体现乐观豁达,“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则饱含对未来的迷茫与对现实的感伤。去年/今年/明年的递进式追问,深化人生无常主题 。"花胜去年红"的明媚与"知与谁同"的孤寂形成张力 。在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对比中,展现理性关照。</p> <p class="ql-block">5.《梦中作》</p><p class="ql-block">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p><p class="ql-block">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p><p class="ql-block">一一此诗记述梦中所见,因支持范仲淹主政的庆历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任知州,那时心情郁闷不已,或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中所见,抒发自己郁闷愤恨的心情。夜笛(听觉)、山月(视觉)、迷花(嗅觉)、棋酒(触觉)构建超现实梦境 。“棋罢换世”用《述异记》王质观棋烂柯典故,暗喻政治风云变幻 。在奇幻意境中回归“思家”主题,揭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永恒矛盾 。首句写出了月夜、凉风、笛声。次句“路暗”“百种花”,将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而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正合梦中作诗的情景。这两句意境朦胧,语言隽永,对以下景致起到了烘托作用。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暗喻世事变迁无常,反映了诗人超脱俗世之想。第四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作者虽想超脱,但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这四个不同的意境,似断似续,然而合起来又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蕴含了诗人既想超脱凡俗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p> <p class="ql-block">6.《朝中措·平山堂》</p><p class="ql-block">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p><p class="ql-block">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p><p class="ql-block">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p><p class="ql-block">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p><p class="ql-block">一一1056年,送别刘敞出守扬州时作,时年五十岁,自号"醉翁"。此词是作者在平山堂送别友人刘敞时所作。平山堂是欧阳修在扬州任上所建,几年后重上平山堂,借送别友人回忆往昔。词中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上片写景,平山堂的宏伟与山色的朦胧相映成趣;下片抒情,“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展现出词人的豪迈气概,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平山堂的实体空间与"山色有无"的虚幻空间交织 。"文章太守"三句塑造出儒者、文人、饮者的三位一体形象 。末句以少年行乐反衬老迈沧桑,深藏功成身退之思。</p> <p class="ql-block">7.《江行赠雁》</p><p class="ql-block">云间征雁水间栖,矰缴方多羽翼微。</p><p class="ql-block">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p><p class="ql-block">一一1036年七月,范仲淹遭到权相吕夷简排挤而被贬谪,上书朝廷加以指责,本想为范仲淹申辩,没想到皇帝昏庸,听信谗言,因此欧阳修也被牵连贬为夷陵县令。这首诗就作于从真州南行赴任途中。当时正值深秋时节,有一天临近黄昏,在江水中行驶多日的欧阳修心力交瘁,准备在江岸边留宿,偶然看到几只南征的大雁栖息于江水之间,看到这些经历长途飞翔的鸟儿羽翼为之衰微,诗人不禁感时伤怀。忽然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这些鸟儿竟如此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诗人不禁更觉万般凄凉,因而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8.《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节选)</p><p class="ql-block">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p><p class="ql-block">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p><p class="ql-block">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p><p class="ql-block">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p><p class="ql-block">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拣汰。</p><p class="ql-block">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p><p class="ql-block"> 一一1044年,任河北都转运使,夜宿水谷,思念在汴京的苏舜钦、梅尧臣,作此诗评点二人诗风。欧阳修与苏、梅同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核心,诗中“古硬”“豪横”的评价,标志着宋诗从晚唐五代的绮丽转向“平淡而造奇”的审美追求。 时空起兴(前四句),以荒寒意象开篇,营造出孤寂的氛围。“夏云初”至“素节届”点明时间流逝,暗喻新政从兴起到受挫的过程。(节选部分)诗坛双璧(中间十二句),苏舜钦豪横如千里马,梅尧臣古硬似老玉。聚散之叹(末四句),将苏、梅比作“双凤凰”,既赞其才学,又叹其“羽翮摧铩”的命运。结尾“对酒把新蟹”呼应开篇的荒寒,以饮酒赏蟹的闲适表象,掩盖政治失意的苦涩。</p> <p class="ql-block">9.《晏元献公挽辞三首其三》</p><p class="ql-block">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p><p class="ql-block">一时闻望朝廷重,余事文章海外传。</p><p class="ql-block">旧馆池台闲水石,悲笳风日惨山川。</p><p class="ql-block">解官制服门生礼,惭负君恩隔九泉。</p><p class="ql-block">一一1030年,晏殊以主考官身份将欧阳修擢为礼部第一,这段师生缘本应成为文坛佳话。然而,庆历新政(1043-1045年)成为二人关系的转折点,晏殊作为宰相,对范仲淹的改革持审慎态度,甚至暗中阻挠。 欧阳修的革新锋芒,力挺新政。用“富贵优游”概括其仕途,既肯定其政治地位,也隐含对其“太平宰相”作风的微词。“明哲保身”典出《诗经》,原指明智避祸,此处却带有双重意味, 褒义:晏殊历经真宗、仁宗两朝,三度被贬仍能复职,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贬义:面对庆历新政,晏殊选择沉默回避,未能如欧阳修般直言进谏,体现其保守性格。这首挽辞,既是对晏殊一生的盖棺定论,也是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缩影。诗中“富贵优游”与“明哲保身”的矛盾,折射出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文章海外传”与“旧馆闲水石”的对照,则揭示了政治功名的短暂与文学价值的不朽。这种复杂的情感张力,使挽诗超越了私人哀悼的范畴,成为解读北宋文化转型的重要文本。</p> <p class="ql-block">10.《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p><p class="ql-block">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p><p class="ql-block">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p><p class="ql-block">㶉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p><p class="ql-block">隐隐歌 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p><p class="ql-block">一一基于江南水乡采莲的生活场景或民间传说创作而成,通过对采莲女子的描写,展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情和女子的细腻情感。上片开篇点明了地点和人物的穿着打扮,描绘出越女在秋水边采莲的画面,“窄袖轻罗”凸显女子的轻盈秀丽,“暗露双金钏”则增添了一丝华丽。“照影摘花花似面”一句,将花与越女的面容相互映照,生动地写出越女的美貌如花,同时通过“照影”这一动作,展现出女子的娇羞。“芳心只共丝争乱”,以“丝”谐音“思”,巧妙地表现出越女内心因青春萌动而产生的纷乱情思。下片描绘出傍晚时分,滩头风浪渐起,烟雾弥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此时越女发现找不到来时的同伴,内心的孤独感油然而生。“隐隐歌声归棹远”,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同伴的船渐行渐远,进一步烘托出越女的孤独和失落。“离愁引着江南岸”,将抽象的离愁具象化,仿佛离愁有了方向,牵引着越女望向江南岸,韵味悠长,表达出越女心中因与同伴分离而产生的淡淡愁绪。整首词通过对采莲越女的形象、动作、心理以及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优美而略带惆怅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11.《宿云梦馆》</p><p class="ql-block">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p><p class="ql-block">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p><p class="ql-block">一一在贬谪途中与家人分离,诗中“私书归梦”直接指向对妻子的思念。北雁:既是时令标志(深秋),又暗用“鸿雁传书”典故,暗示家书难达的焦虑。井桐叶落:以庭院衰败景象象征仕途失意。前两句以“岁欲昏”的时空压缩,将物理时间(岁暮)与心理时间(归期无计)并置;后两句通过“井桐叶落”的视觉冲击与“雨不闻”的听觉阻断,构建出封闭的孤独空间。“私书”的现实性与“归梦”的虚幻性相互消解,揭示出理性认知与情感渴望的矛盾,这种“杳难分”的混沌状态正是贬谪文人精神困境的缩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青玉案》</p><p class="ql-block">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p><p class="ql-block">绿暗红嫣浑可事。</p><p class="ql-block">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p><p class="ql-block">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p><p class="ql-block">不枉东风吹客泪。</p><p class="ql-block">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p><p class="ql-block">一一以伤春怀人之情表达对官场的厌倦。词中“绿暗红嫣”的暮春景象,暗喻变法失败后理想主义的凋零。上片以“有个人憔悴”的特写镜头切入,将个体情感置于“绿杨庭院”的宏大背景中,形成“大景写哀”的张力;下片通过“又争似”的反问句式,完成从物质享乐到精神还乡的价值重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