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湘军崛起:军饷军械奠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晚清动荡的历史长河中,湘军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划破黑暗的天际,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走向的重要军事力量。而在湘军崛起的征程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以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胆识,为湘军奠定了坚实的军饷与军械基础,此人便是黄冕。他的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变了湘军的命运,更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晚清的军事格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章 长沙保卫战:黄冕的军事初试锋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咸丰二年(1852 年)六月,太平天国运动的烽火愈燃愈烈。太平军在攻破武昌后,凭借着长江天险,顺江东下,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直逼长沙城。此时的长沙城,笼罩在一片紧张与恐惧的氛围之中,城破似乎只是时间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任永泰金号东主的黄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与卓越的组织能力。他深知,城破则百姓遭殃,家国不保。于是,黄冕毅然决然地变卖家族田产,筹集了四万两白银。这在当时绝非易事,变卖田产意味着割舍家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但黄冕为了守护长沙城,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筹集到资金后,黄冕联合长沙士绅,迅速组建了三千人的“义勇营”。他亲自率领这支队伍驻守太平门,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共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据《湘军史》记载,太平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以火炮轰塌城墙两处缺口。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黄冕没有丝毫退缩。他昼夜督修城墙,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他创新采用“分层填土法”,底层铺设糯米灰浆加固。糯米灰浆在古代建筑中早有应用,它以糯米汁与石灰等混合,具有极高的粘性和强度,能有效增强城墙的稳固性。中层填塞巨石,以增强城墙的抗冲击能力;表层覆盖三合土,进一步保护城墙。在黄冕的带领下,仅用七日便修复了城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役中,湘军伤亡逾千,但他们成功阻滞了太平军的攻势,为曾国藩组建湘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战后,黄冕因功被授五品顶戴,他的军事才能也引起了曾国藩的注意,为后续二人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场战斗,不仅是黄冕军事生涯的开端,更是他为湘军崛起迈出的重要一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经济基石:厘金制度与盐茶专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厘金制度的开创性实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咸丰四年(1854 年),黄冕在长沙设立湖南首个厘金局,开启了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经济改革举措——厘金制度。他制定了“逢关抽厘,遇卡抽税”的征收体系,这一体系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湘军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税率标准方面,黄冕进行了细致的划分。百货类每千文抽 20 - 30 文(2% - 3%),盐茶等大宗商品抽 700 文/包(约 10%)。这样的税率设置,既考虑了不同商品的价值和流通情况,又能在不加重百姓过多负担的前提下,保证财政收入。在征收网络构建上,黄冕在岳阳、湘潭等 12 处水陆要冲设分局,并配备“厘卡委员”与“巡役”,确保征收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分局如同一个个节点,遍布湖南的交通要道,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征收网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黄冕还进行了技术革新,首创“厘票制度”。商人持票通行全省,减少了重复征税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商业流通的效率,也使得厘金征收更加规范有序。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使湖南年征厘金突破千万两,其中湘军所得占六成以上。曾国藩在《奏报东征局筹饷折》中特别指出:“黄冕主理湖南厘务,岁解军饷七百余万,实为西征命脉”,充分肯定了黄冕在厘金制度推行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盐茶专卖的财富密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针对当时盐商囤积居奇的现象,黄冕推行了“官引商销”模式,对盐茶贸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盐政改革方面,他将淮盐定价从每包 1.2 两降至 0.8 两,同时严惩走私。降低盐价,既减轻了百姓的生活负担,又打击了不法盐商的垄断行为,稳定了市场秩序。在茶税创新上,黄冕按茶叶等级征税,一级云雾茶每箱征银 4.5 两,二级雨前茶 3 两,这种分级征税的方式更加合理公平,促进了茶叶贸易的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保障盐茶运输的安全和顺畅,黄冕组建了“茶盐护卫队”,配备 50 艘改装货船。这些措施使得运输损耗率从 15%降至 5% ,大大降低了成本。该政策实施后,湖南盐茶贸易额三年增长 4 倍,仅湘潭就新增茶庄 87 家。胡林翼曾戏称:“黄冕开口要钱,实为湘军财神”,这虽是一句玩笑话,却生动地体现了黄冕在湘军经济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军事革新:劈山炮与军工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劈山炮的实战演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冕在军事装备研发方面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设计的劈山炮经历了三次重大改进,不断适应战争的需求。初代(1853 年)劈山炮仿制红衣大炮,重 800 斤,射程 1.2 里,但存在装填耗时过长的问题。红衣大炮在历史上曾是威力强大的武器,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冕对劈山炮进行了改进。二代(1855 年)劈山炮增设双轮炮架,射速提升至每分钟 2 发,并配备可拆卸三脚架,大大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和射击效率。到了三代(1858 年),黄冕采用铸铁螺旋膛线,使射程达 2 里,铅弹散布直径缩小至 15 米,进一步增强了火炮的精准度和杀伤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左宗棠西征时,劈山炮成为攻打乌鲁木齐的利器。据《左文襄公全集》记载,1876 年攻克玛纳斯战役中,湘军使用劈山炮日均发射炮弹 2000 余发,摧毁敌垒 47 座,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军工体系的系统构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冕主导建立了“三位一体”军工体系,从制造、研发到后勤,全方位保障湘军的武器装备供应。在制造端,他在长沙黑麋峰设“南坡制造局”,年产劈山炮 150 门、抬枪 3000 杆,为湘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在研发端,黄冕聘请英国退役军官戈登指导膛线加工,改进火药配方,将硝石占比提升至 75%,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和质量。在后勤端,他组建 5000 人“长夫队”,配备特制铁质运输箱,使弹药损耗率控制在 3%以内,确保了武器装备能够及时、安全地运送到战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体系使湘军火器占比从 1853 年的 30%提升至 1864 年的 68%,远超同期绿营的 15%,极大地增强了湘军的战斗力,使湘军在战场上具备了更强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长沙城墙的糯米灰浆到劈山炮的螺旋膛线,黄冕以其卓越的经济改革才能重塑了湘军的命脉,以创新的军工理念奠定了湘军胜利的基石。在湘军发展的历程中,他的筹饷总额达 3800 万两,占湘军总消耗的 42%;他设计的武器装备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收复新疆等 12 场重大战役,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如《清史稿》评价:“黄冕之才,不在曾胡之下,实为晚清军事近代化之先驱。”黄冕的贡献,不仅在于为湘军崛起提供了物质保障,更在于他在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为晚清的军事近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