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山赤子—王景崑(之八)

阳光快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捍卫国防 全力以赴</b></h3> 1966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王景崑担任舟嵊要塞区副司令员,他从无锡(第27军驻地)愉快的走向新的战斗岗位一一舟山群岛,连续工作了14年之久,他协助司令员黄朝天,政治委员曹思明,完成上级所赋予的重大任务。<div><br>舟嵊要塞区,为舟山群岛和嵊泗列岛所组成,它由五百多个大小岛屿组成一座座屏障,捍卫着大上海,杭州,宁波城市,扼守苏,浙,闽海上南北航道及东海广大渔场,素有“东海前哨”之称,为我南京军区重要军事要地。<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舟嵊要塞</b></h5> 王景崑赴任后不到一个星期,就随黄朝天司令员乘登陆艇抵达庙子湖守备团视察部队,他首次逢上大风浪航行,坚持不晕不吐,与战士一起吃咸菜,不要连队特殊照顾。此后,他经常深入海岛检查指战员的战备训练和施工情况,他不顾战伤残疾的身体,跑遍了几十个驻岛部队,关心部队的国防施工建设。<div><br>1969年7月,他升任舟嵊要塞区司令员,与政治委员铁瑛一道工作,在党委成员的团结合作下,努力完成四大任务:一是加速国防地下工程步伐,二是结合实战开展大练兵热潮,三是搞好战备做到常备不懈,四是深入开展军民同守共建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br></div> 为了增强部队的军事素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提出了“练兵要一专多能”,海岛防御要“班自为战,排自为战,连自为战,岛自为战”的指导原则,开展部队阵地坚守防御,武装拉练和武装泅海的训练。此外,并完成多次实兵演练,使战备训练局面出现一个新的飞跃。<div><br>在守岛建岛中,舟嵊要塞区继承和发扬了战争年代锤炼出的“叶挺团”,“洛阳营”,“红一连”,“郭继胜连”, “人民英雄连”,陈金合班“等英雄集体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广大官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又涌现出了“勤俭创业修理连”,“东福山守备连”,“羊毛洞连”等全军闻名的先进模范单位。并以此为典范,在守备部队中大力开展“学英雄,忠于祖国,热爱海岛,”把海岛建设成平时的海上乐园,战时的海上堡垒的活动,创建了“硬骨头六连”和“雷锋”式的先进连队。同时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提高部队官兵的政治素质。</div><div><br>由于海岛星罗棋布,部队高度分散,有的小岛无居民,只驻守卫分队的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山上岩石嶙峋陡峭,既无草木,又无淡水,供应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守岛人员存在的实际问题,王景崑与其他领导,殚精竭虑,集思广益,一方面定期前运淡水、蔬菜、粮食、燃料,另方面指示官兵“生产自给”,设法养猪,种菜,绿化小岛,修建道路,开垦一块块“巴掌地”,一片。片松树林,使驻地有了挡风墙、水井、蓄水池,成为战士的“第二故乡”和要塞化的“钢铁堡垒。”<br>在“国防工程建设规划”的指导下,舟嵊要塞区官兵奋力拼搏,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精神,克服艰难险阻,终于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建成了以永备工事为骨干的环岛防御体系,将舟山群岛建设成为东海长城的红色要塞。</div><div><br>凡是有村落的岛屿,均组建了民兵班,民兵排,民兵连,白天与部队一起训练,晚上一起巡逻警戒,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由于王景崑司令员重视民兵建设“三落实”,把民兵工作切实当作一项战备任务来抓,列入党委议事日程,一级抓一级,每年大抓几次,使民兵工作持之以恒,扎扎实实。</div><div><br>王景崑司令员还兼舟山地委书记,为建造万吨水产品冷库选定库址,派遣数百名官兵带空压机,发电机与大量器材,积极支援冷库建设工程(部队投入五万多个劳动日)。此外,还进行支援围垦海涂、夏收夏种、抢险救灾等,出动十余万个劳动日、收割早稻数十万亩。并经常派遣医疗队到小岛巡回为渔民治病。在十余年中,实行“军民联防”、“军警民联防”,“军民同守共建”的活动卓有成效,获得了南京军区和总参、总政的肯定与推广。</div><div><br>舟嵊要塞区在十余年中,复员、转业了数万名官兵,支援了地方工农业生产建设,具有很大的潜力。同时,还接受了数万名新战士,将他们培养训练为“军地两用人才”,起了重要作用。<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舟嵊要塞</b></h5> 王景崑司令员在要塞区的岗位上,以身作则,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坚持党的原则,正确执行方针政策,深入下层与前沿阵地,爱护部队,关心官兵疾苦,他把壮年时期的全部心血,奉献给国防事业,为保持“部队精神焕发、思想稳定,加速战场准备,提高实战能力”,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div><br>在此期间,于1977年他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第四次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同时,他还撰写发表军事论文和回忆录文稿十余篇,颇有史料价值。</div><div><br>他在舟嵊要塞区工作十四年,度过了“十年浩劫”的混乱时期,他坚持“服务人民”,正确对待群众,力求稳定部队,巩固海防,使要塞区坚如磐石,坚不可摧!</div> 1979年11月至1981年6月,王景崑调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省委常委),从此他离开了舟山群岛,在南京工作了一年多。<div><br>他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总是抓紧完成三件大事:一是勘察防区地形;二是抓好战备落实;三是抓好营房建设;这是王景崑担任军事主管的老传统,虽然他已过“花甲”,他依旧白天看地形,晚上听部队汇报,并坚持到连队“蹲点”搞调查,常常超过一个月。连云港四座山,他一天就带领司令部有关部门人员爬了三座山,这些同志说:“我们年轻人,跟不上老司令。”他了解掌握部队实际情况,为基层连队解决困难,给各级领导、机关做出了表率。</div><div><br>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为省军区各项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受到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爱戴。</div><div><br>在加强党委班子建设中,他坚持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增强战斗堡垒作用,注重清除“左”的影响。他作风深入扎实,率先垂范,推动了省军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改进。他狠抓部队战备训练落实,总是雷厉风行站在第一线实施有力的领导。</div><div><br>1979 年省军区奉命先后三次抽调战斗部队赴抗越前线参战。为加强战备,他组织守备师首长机关带部分实兵进行海岸防御演习;1980年4、5月间,他带领机关对苏北地区地形进行全面勘察,修订省军区作战预案;同年9月,组织机关和部队参加南京军区组织的“徐海 -80”演习,提高了首长、机关的组织指挥能力,促进了徐海地区战备工作的落实。根据军区命令,1981年1月,组织开展了省军区部队精简整编工作,完成了省军区独立师撤销建制和沿海守备部队的整编工作。</div><div><br>为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针对省和各地市县恢复人民武装委员会和地市县委书记兼任军分区、人武部第一政治委员的实际,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了地方党委对民兵工作的领导。1980年,全省民兵组织进行调整,坚持民兵制度和预备役制度相结合平时民兵建设同战时兵员相结合,压缩组织规模,精简了队伍,提高了质量。</div><div><br>与此同时,他还重视大抓民兵军事训练,突出专武干部、民兵干部和各种专业训练。1980年11月,在扬州、南京、溧水召开民兵高炮营团组训现场会,提高了民兵军事训练质量。加强民兵训练基地建设,至81年,全省初步建成14个民兵训练基地,为民兵干部、专业技术骨干和基于民兵训练由乡训向县训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div><div><br>他在加强民兵武器装备管理方面,也很重视,省军区于1980年,建成南通军山某炮连坑道一座综合仓库。至81年底,全省大部分市、县完成了民兵武器仓库建设任务,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三级民兵武器装备修理网点。</div><div><br>王景崑在江苏省军区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给广大官兵留下了深刻地良好影响。<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摄于1981年</b></h5> 1981年7月至1988年8月,王景崑调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顾问。<div><br>上海市是远东大都市,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央军委任命他担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赋予了王景崑十分重要的艰巨任务。</div><div><br>他到沪赴任第二天,上海市区遭遇了强台风的袭击,在风雨交加的夜间,他抵达吴淞口指挥部对抗台抢险救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均报道了这场被人民群众赞扬的行动。<br>当年“八一节”,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4周年,驻沪三军部队官兵和军事院校学员,在上海人民广场举行阅兵式、分列式。</div><div><br>为调整各级人民防空体制,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上海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改为“上海市人民防空委员会”,由上海市委副书记韩哲一担任主任,上海市警备区司令员王景崑和上海市副市长杨堤担任副主任。</div><div><br>在此期间,上海市的“双拥”活动和“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活动,均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开展,成绩卓著。</div><div><br>南京军区在上海召开民兵高炮、防化分队训练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海市、江苏、安徽、浙江省三区、县人武干部参加,举行了民兵高炮实弹射击,防化民兵和观察、辐射、侦、洗、化验、修理等项目表演,王景崑陪同军区顾问周志坚老将军主持了这次现场会。达到了示范与推广的目的。</div><div><br>7月25日上午王景崑亲自指挥部署警备师部队,包围了虹桥机场,胜利完成了反劫机的地面行动任务(五名劫机歹徒全部逮捕)。</div><div><br>为加强上海市人防工作,由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在沪召开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防办领导参加的“平战结合”现场会议,王景崑参加研究,制定加强人防战备工作的措施。</div><div><br>上海市委,人民政府和上海警备区于当年7月在崇明岛召开“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现场会,对振动地方、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div><div><br>在上海市委领导下,市政府和警备区联合召开全市民兵工作会议,对于民兵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div><div><br>在外国首脑和军队高级将领访沪期间,按照南京军区和上海市委的指示,王景崑经常陪同外宾参观驻沪三军,他对外事工作认真遵循有关规定和礼仪,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外事任务,为国家和军队增光。</div><div><br>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是他的老首长,对他非常熟悉和信任,因此他承上启下发扬了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治军严谨,善于以实战需要来训练部队,培养指战员树立打得赢的必胜信心。<br></div> 他担任警备区司令员三年左右,为警备区卫戍大上海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既为党委领导班子带头人,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者,他对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与时俱进的业绩。<div><br>当他奉命担任警备区顾问,退居二线期间,他不遗余力地参与上海市人大工作,履行了他应尽的责任。至1988年9月,王景崑从上海警备区的领导岗位上离休,这时他已进入“古稀”之年。<br><br>王景崑同志在长达近70年的戎马生涯中,对党的革命事业、对人民无限忠诚,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他堪称一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我军优秀的党员、优秀指挥员;他战功卓著,坚毅质朴,无愧为是英勇善战的典范;</div><div><br></div><div>他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时俱进、奋勇向前;他爱憎分明、坚持真理、实事求实、无私无畏、一身正气、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刚正不阿、旗帜鲜明、深入群众、团结同志、关心部属、待人诚恳、严于律己;谦虚谨慎、艰苦朴素、作风正派、自觉遵守党内生活准则,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div><div><br></div><div>他具有高度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关心国防建设全力以赴;他一贯遵循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兢兢业业地勤奋工作、长期埋头刻苦学习和保持晚节,他不愧我们学习的榜样。</div><div><br>与此同时,他还关心国家建设和家乡建设,重视国家利益,廉洁奉公,服从宏观调控,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损害整体利益,一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把国家的利益永远重于泰山。<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07年7月27日于上海</div><br> <b>注:本稿承蒙山东省平度市委党史办和陆军第27 集团军政治部党史办,舟山守备区政治部组织处、江苏省军区司令部军史办、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军志办及胡长华同志提供了有关史料,在此一并表表示感谢!</b><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章见王彦主编的《大泽山赤子》一书</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书参与创作人员</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