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海岛首次见 白腹军舰鸟

在雨中

<p class="ql-block">加勒比海的海岛之上,首次迎来了白腹军舰鸟的身影。这片被碧波环绕的净土,如今成为了这种神秘鸟类的栖息之所。白腹军舰鸟以其独特的姿态和优雅的飞行,为这片海域增添了一抹灵动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白腹军舰鸟</p><p class="ql-block">鹈形目军舰鸟科的鸟类</p><p class="ql-block"> 白腹军舰鸟,是鲣鸟目军舰鸟科军舰鸟属,海洋热带鸟类。</p><p class="ql-block"> 体长约95厘米,嘴强直而长,尖端弯曲成钩状,翅长窄而尖,尾长、叉状;趾蹠短、被羽。雄鸟通体黑色,头、背和禽部羽毛相当长而呈铍针形,具有显著的绿色金属光泽,喉、颈、胸黑色,具紫色光泽;前腹和两胁白色,翅上小覆羽具淡褐色羽缘;雌鸟与雄鸟基本相似,但胸、腹和两胁均为白色;虹膜红色,嘴蓝灰色,喉囊皮肤、脚和趾蹠红色。</p><p class="ql-block"> 白腹军舰鸟在中国仅见于广东沿海岛屿,国外分布于印度洋东北部的热带海域</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及其岛屿;善飞翔,整天飞翔在海上, 很少看见在陆地和海上休息;食性主要以鱼类为食,也食虾和其他海洋甲壳类动物;觅食方式主要是在海面上空像海盗一样抢劫鸥类等弱小海洋鸟类刚捕获的鱼类等食物,迫使它们将已吞下的食物吐出来,在食物还未落入水中之前抢走,有时也自己捕食;繁殖于海岛岸边地上或灌丛,繁殖期4-6月,通常成群在一起繁殖;每窝产卵1-2枚,卵白色,大小为70毫米×50毫米。</p><p class="ql-block"> 白腹军舰鸟的数量已经很稀少了,估计全世界的总数尚不足1600对。它不仅是中国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还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的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12</p><p class="ql-block">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属于极危。</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 白腹军舰鸟属于大型的海洋性鸟类,体长将近1米,雌鸟的体形一般比雄鸟还要大,蓝灰色的嘴峰很长,尖端弯曲成钩状,喉部有红色的喉囊,可以用来暂时存储捕到的食物。两翼狭窄,下臂的掌骨和指骨特别延长,两翼展开时可达2米。尾羽呈深叉状。脚也是红色的,与其他水鸟不同的是,它的脚趾间虽然也有蹼,但蹼膜在各趾间有很深的缺口。上体的羽毛都是乌黑色并带有绿色的光泽,颈部和和胸部还闪烁着紫色的光泽,腹部却是白色的,这使它很容易与其它军舰鸟区别开来。</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白腹军舰鸟是热带海洋鸟类,飞翔极为迅捷和灵巧,不善陆行,也不善于游泳。取食主要在空中进行,除能追捕飞鱼外,其掠夺性取食习性甚为著名,能在高空盘旋巡视,一旦发现繁鸟及鸥类等水中啄获鱼类并衔鱼飞翔时,立即俯冲疾驰追击,猛烈啄击前者的尾部,迫使其张口,然后再借灵敏的飞翔术,将空中下落的鱼类啄食。筑巢所用的海草等物,也是用这种方法从繁鸟等口中夺取。</p><p class="ql-block"> 白腹军舰鸟白天在海面上飞翔,夜间则栖宿在岸边或岛屿上的树林之中。它的食物主要是海中的鱼和水母等软体动物,捕食时,能贴在水面上飞行,追逐漂浮在水面上或飞出水面的鱼类。虽然能够自己捕食,但它却更多地采用强抢的方法,在空中劫掠其它鸟类,特别是红脚鲣鸟所捕获的鱼类。它先是在高空中盘旋巡视,一旦发现红脚鲣鸟在水中捕到鱼类,并衔起飞翔时,立即俯冲下来进行攻击,用喙啄咬红脚鲣鸟的尾部,或用双翅猛烈扑打,迫使红脚鲣鸟在不堪忍受疼痛的情况下,不得不张口吐出已经获得的猎物,或者被攻击得惊慌失措,吓得把猎物仍掉,白腹军舰鸟则趁机在瞬间准确地把将要落水的鱼叼住,使之成为自己口中的美餐。由于长期遭到白腹军舰鸟和其他强盗鸟类的袭击,红脚鲣鸟甚至形成了遇到惊吓便将食物吐出,然后迅速逃走的条件反射,有时就形成了"天上下大鱼"的奇特现象。除了抢夺食物外,白腹军舰鸟还经常掠食其他鸟类的卵和幼雏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