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代艺术的“恒常”与“流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凯(美术评论家·画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代艺术,作为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回应,不仅是技术与媒介的实验平台,更是文化哲学深层结构的可视化表达。在中日两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中,尽管都受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进程的影响,其艺术语言与审美取向仍深受各自传统哲思的塑造。中国艺术延续“恒常”的文化底色,关注历史的再语义与社会秩序的思辨;而日本艺术则体现出“流动”的时间感,更加偏好瞬时、偶发与消散的美学,回应着对无常世界的感知。本文以“恒常”与“流动”作为哲学线索,探讨中日当代艺术在观念生成、创作路径与审美表达上的差异,并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恒常”的空间与历史: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倾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末的观念转型到当下多样化的装置、行为与影像实践,始终围绕着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可视为一种根植于儒道哲学的“时间工程”——艺术不只是感性表现,更承担着对文明进程的介入与再构。在诸多实践中,可以观察到一种“文化工程式”的思维方式,即便是对传统的批判,也往往以修复文明秩序或揭示其裂痕为目标。某些装置作品通过解构传统书写系统,呈现出既似文化遗产又如语义废墟的视觉语言,进而反思符号系统与现代语境之间的张力。亦有创作以“考古”姿态介入现实,通过拆解与重组历史遗物的形式,唤起对时间伦理与历史正义的讨论。这些作品将时间视为连续的、厚重的存在,艺术行为也因此成为对历史延续与文化记忆的回应与辩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流动”的感性与虚空:日本当代艺术的瞬间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中国艺术偏重“构建性”不同,日本当代艺术更强调“感受性”与“失重感”。其根源可追溯至对“无常”与“物哀”的传统哲学体悟。艺术在此语境中,重在体验当下、触及瞬间,常以极简、偶发或非逻辑的形式展开,强调对“此时此地”状态的敏感捕捉。不少作品通过平面化、碎片化的视觉策略,表现信息社会中图像的流动与感官的漂浮。在形式上,这种创作美学强调压缩时间与否定历史连续性的倾向,将现实还原为一种不稳定的感知结构。也有创作通过重复的图像与镜像结构,建构出一种心理幻觉般的空间,试图模拟意识循环与自我消解的状态。其时间观念更倾向于非线性的流转与精神漂浮,远离历史的逻辑性与社会性的结构。此外,某些极简风格的作品更强调“事物本身”的显现,把艺术视为在当下发生的经验,而非对某种外部现实的再现。这种立场将时间的厚重感剥离,仅留下当下的存在密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哲学根基与未来趋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日艺术的差异,在根本上体现为时间观的差异:中国艺术将时间视为文化积累与历史连续的容器,倾向于结构性与批判性的表达;而日本艺术则将时间视为体验性与偶发性的流域,强调感性与无根状态。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这种文化分野也在不断交融与重塑。近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出现更多关注个体经验与虚拟感知的作品,表现出某种轻盈化、去政治化的趋势。而在日本,部分艺术实践亦逐步引入社会议题,通过流动性语言介入公共讨论,形成新的张力。这一变化预示着“恒常”与“流动”的传统范式正在被重塑:两种美学路径开始在彼此内部生成新的可能性,共同走向更加复杂与混融的表现谱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恒常”与“流动”不仅是时间哲学的范畴,更是中日艺术面对世界时的视角选择。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这两种时间观持续塑造着创作的逻辑与观众的审美预期。从历史的宏观建构到刹那的感性捕捉,两种美学路径共同构成了东亚当代艺术的丰富面貌。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亦是通往东方思想深层的一条必要路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品欣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曾竼志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草间弥生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文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凯,文学博士、美术评论家、画家。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院艺术学美学美术史博士后课程毕业。曾先后在日本武蔵野美术大学、国学院大学、日本大学任教,并担任硕博生导师。著书:《中国艺术的光和影》、《日本近现代美术的变迁》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