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到天河东圃镇域内参加一次的活动,无意中发现附近有三个古村:即珠村、车陂和棠下,好奇、又有时间,化了三天时间分别到三个古村游览探古。</p><p class="ql-block"> 一、珠村 具资料介绍,珠村是历史古名,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建村,有近千年的历史,与附近的车陂、棠下同时期建村;因当时此地有三个小山岗,初称“三珠岗”,后简称珠村;原为天河车圃镇辖区,现属珠吉街道,近邻黄埔区;开村时有潘、钟俩姓迁入,形成传统村落,这里保留历史文物建筑44处,各姓氏祠堂共33间;珠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国民第一任海军司令潘文治是珠村人,并有40人效力国防海军,其中出了3位将领,村中仍存有一条海军小巷及故居3处,还有农民协会旧址;珠村有传统而丰富的民俗文化生活,如祭北帝、端午赛龙舟、拜七娘(乞巧节)等,珠村七巧节活动是广州及中国“乞巧”(七巧)节活动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村落,保留和传承了八百多年,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美誉,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进村后沿着导游图在村内走了一圈,然后出村沿着村边河涌碧道环绕村外到地铁口回程,发现的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1.七巧广场与七巧公园,走进公园就像走进了爱情传统文化故事的世界里,公园到处是七巧元素,有精致的乞巧文化长廊,墙上雕刻着七巧的传说与习俗,这里的亭台楼阁、飞檐绕角都古色古香,在绿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古朴美艳;还有雕刻着精美花纹的鹊桥,横跨在荷花盛开的荷塘上,假如年轻的情侣们手牵手走过鹊桥,仿佛就是现代的牛郎织女。</p><p class="ql-block"> 2.古村口的古树~祈福树,是珠村众多的开村树之一,也是古村村口的\’标志,该树已有500多年的树龄,仍然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深受村民喜爰,是订情之地,爱情的守护。</p><p class="ql-block"> 3.孖塘,双个池塘组成,是古珠村的中心,建筑围绕孖塘而建,其中有6座祠堂,一座北帝庙,一座槐星阁,一个社坛、为浸水社,建于明朝,供奉“社稷之神”,还有两颗百年古树,两塘水清清,建筑与古树倒影塘水中,像大地的一双眼睛^,是一处美景。</p><p class="ql-block"> 4.明德堂及广州七巧文化博物馆,明德堂是潘氐宗祠,祠堂前面广场非常宽大气派,每年春节与七夕期间都在这举行隆重的聚会,不仅拜祖先,还要举行传统习俗“拜七娘”“对月乞巧”等活动;紧挨旁边的建筑就是广州七巧文化愽物馆,里面收藏了很多手工艺史册与民间乞巧工艺品,非常精美。很有特色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5.海军一条巷,是在珠村东桥大街三巷,约70米长,宽约2米的的小巷,分布有10栋民国时期建筑,6户是海军将领故居,其中一栋是潘文治故居,这些房子均略显残旧,但昔日风貌依然可辨,真不愧是民国时期黄埔军校海军的摇篮,海军之家。</p><p class="ql-block"> 6.珠村珠溪,珠村内水网密布,水环村、村环水,有的房屋就建在珠溪岸边,与溪联为一体,珠溪流到村外形成河涌环绕古村,是赛龙舟的场地,这是岭南村落风貌在珠村的充分体现,是非常优美的自然环境。</p> <p class="ql-block">二、车陂村,具村况介绍:车陂、别名龙溪, 位于广州中山大道与黄埔大道之间,属东圃镇辖区,含四约与沙美等自然村;车陂是从珠村迁移人口建立的古村,也是天河区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南宋时建村,村沿河涌(溪)而建,河溪源于龙眼洞,固名龙溪,又因村属车陂堡,明代称车陂乡,现称为车陂村;车陂村有苏及简等九大姓氏,都现存有自己历史悠久的祠堂;因有得天独厚的龙溪,车陂也是龙舟之乡,有悠长的龙舟历史文化;从村口桥头(龙口桥)向龙溪远方望去,龙溪向西南方向源源流长,两岸风景如画。</p><p class="ql-block"> 从龙溪口右岸进村,真不愧是龙舟之乡,首先在溪涌岸边见到的是龙舟训练基地,有龙舟实物展,有龙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里展示了车陂村龙舟活动的起源与发展经历,每年端午节期间进行赛龙舟节,车陂的龙舟文化已传承了近千年历史,2017年车陂的“龙舟”文化成为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继续沿着龙溪碧道漫行,溪水碧波荡漾,两岸风光无限,绿树与各样的建筑如电影画面从眼旁而过,走了直线大约1~2公里,中途观赏了横跨龙溪的三座彩色鲜艳的钢筋混凝土桥:汇龙桥、龙溪桥(观龙桥)、沙美桥(送龙桥),三座桥就如龙溪的三条彩带,是车陂村的独特风景,不管站在那一座桥上,都能见证车陂村龙溪两岸美丽的风光,两岸桥头旁都是悠闲的居民或游客在闲聊、钓鱼或下棋打牌。</p><p class="ql-block"> 从沙美桥返回到龙溪桥,发现附近有车陂公园,公园不大,但环境很美,设施齐全,里面有很多居民在闲聊或锻炼;旁边是永泰市大街,是车陂的中心,巳有800多年的历史,各种小商铺及小吃店星落棋布,人潮涌涌,热市非凡;这里还有中小学及幼儿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现;</p><p class="ql-block"> 街道不远处发现了晴川苏公祠,是为纪念苏东坡之孙、宋朝太尉苏绍箕(号晴川)而建,已有550多年的历史;走过龙溪桥到对岸,桥头又发现同章简公祠,祠内有块300多年历史的石碑,记载了简氏传统的家风家训和简氏为国家及车陂村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揭示简氏家族兴旺不衰的原因,这两处祠堂都是文物保护单位。然后沿着这边的龙溪岸边绿道回到龙口桥中山大道回程。</p> <p class="ql-block">三、棠下村 具村况介绍:棠下村是一历史悠久的古村,开村于南宋初年,取名“甘棠树下”之美好传说;毛泽东主席1958年曾视察过棠下村,建有旧址纪念馆,这里是3A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来到棠下村,发现棠下村有三个入口牌坊广场,村里的主要景点、以及毛主席视察棠下村的旧址纪念馆均在达善大街,达善大街南北走向,我就从南边的福善牌坊广场入口进入,在牌坊两侧见有两幅浮雕而立,浮雕上呈现了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堂下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事,栩栩如生地讲述当年的故事,瞬间吸引我快步走进达善大街,说是大街,其实是握手楼的狭窄巷道,走过一段热闹的巷道,一栋青砖灰瓦建筑就映入眼帘,这便是毛主席视察棠下村旧址纪念馆。馆内保留了当时布置的原样实物,又增加了四十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与影像资料,还有当时召开“六级干部会议室”,毛主席在这里首次提出“党与政府干部要走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的希望,重温毛主席的教导,重见毛主席的遗照,倍感亲切,这是是红色旅游景点,党课学堂。</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一段,在达善大街49号发现右边是棠下人民公园(中心花园),公园面积不大,鱼塘、楼台亭廊,花草树木,锻炼器材一样不少,场边还有一栋二层的旧书院楼,是一栋很雅致的古建筑,,记载了常下村祖先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书架上那些淡黄的线装书,露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公园里有不少的老人在这做休闲活动与唠嗑。</p><p class="ql-block"> 公园正门对面是龙葵钟祠堂(龙葵钟公祠),又称余庆堂,具介绍是棠下村内最古老且面积最大的祠堂,始建于明代,坐西朝东,经多次维修,三进三间,建筑特色是典型的岭南硬山顶、龙船脊、灰塑狮子、两端为镬耳封火山墙,青砖石脚及花卉等装饰,是棠下村开村时其中一钟姓的祖先祠堂,它不仅是棠下村重要的历史遗迹,也见证了堂下村的数百年的变迁,是广州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至达善大街中部十字路口,是一文化墙,我没有继续向北走,而是转左向村西方向行走,来到村边的棠溪岸边,棠溪两岸风景不错,绿道绿树成荫,沿绿道折回到棠下村南面旧的村门牌坊出来,回头望旧村门牌坊,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也是棠下村重要的历史遗迹,见证了棠下村的变迁与发展,欣赏到了古老建筑风格,感受到了浓厚的古老乡村的氛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总之珠村、车陂与棠下都是移民古村,建村同一个时代,都有近千年的建村史,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风情,都很重视宗祠文化,孝敬祖先,各村都保留了历史宗族公祠,但在保留历史民俗文化方面各有侧重,珠村是中国乞(七)巧节历史民俗文化第一村;车陂是龙舟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村;棠下村不仅有历史底蕴,还有当代毛泽东主席视察棠下的红色记忆;三个村的自然环境都很优美,各村都有自己特色公园,风景如画;还都有丰富的美食及饮食文化。三个古村又都是城中村,随着城市化进步及城中村的改造,古村都会逐渐消失,现在到古村旅游,就是在握手楼狭窄的街道里探秘拾宝,欣赏古村的历史民俗文化,感受古村的无穷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