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韶山行

老杨

<p class="ql-block">  韶山,是一个充满魅力与力量的地方,它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厚重历史,闪耀着伟大的精神光芒,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敬仰。</p> <p class="ql-block">  春深日暖,万物焕新。五一假期,我们来韶山踏上一次红色之旅,在历史与山水的交融中感悟初心。</p> <p class="ql-block">  韶山,是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这样一种精神财富,这样一种穿透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坐标,是我们“五一”韶山行最深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韶山毛泽东广场</span> 毛泽东广场始建于1993年,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重点献礼工程。原名为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2008年1月,中央批准广场改扩建后命名为“毛泽东广场”。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十一”国庆,寓意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铜像面朝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再现了人民领袖毛主席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褐红色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的“毛泽东同志”五个金色大字是江泽民同志于1992年题写的。四周苍松挺立、鲜花环绕,《献花曲》悠扬响起,游客手持鲜花列队瞻仰缅怀,以朴素的方式表达对伟人的追思。广场视野开阔,可远眺韶峰叠翠,近观红旗招展,是合影留念的绝佳地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span>清晨的阳光洒在巍然矗立的毛主席铜像上,铜像面容慈祥而坚毅,目光如炬地望向远方。广场上"韶山圣地,伟人故里"的题词在红砂岩映衬下熠熠生辉,四周松柏苍翠,远处韶峰如黛,确是一派"钟灵毓秀"的气象。</p><p class="ql-block"> 小卫和父母手捧缀满黄白菊花的红绸花篮,缓步走向基座。父亲仔细整理花篮缎带时,小卫突然踮脚摸了摸缎带上"人民永远怀念您"的金字,这个稚嫩的动作让周围游客会心一笑。鞠躬时,母亲的发丝被山风轻轻拂起,三人动作整齐而郑重,第二鞠躬后小卫还悄悄调整了下站姿。</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场景在韶山日日上演,却每次都能让人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深情。正如那花篮缎带在风中微微飘扬的模样,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面向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span>小卫在韶山毛泽东广场重温入党誓词,是一次涤荡灵魂的红色洗礼。这里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信仰,每一句誓言都仿佛与伟人跨越时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铜像广场上献一束鲜花,仿佛看见伟人笑容穿越时空,照亮这个特别的劳动节‌</p> <p class="ql-block">  韶山冲的毛泽东同志故居,藏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五一在此触摸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同志故居:青瓦土墙间的少年印记。</span>这座依山傍水的农舍,完整保留着毛主席少年时代的生活印记。青瓦土墙、木格窗棂,屋内陈设着犁耙、油灯、灶台等旧物,仿佛能窥见少年毛泽东挑灯夜读、帮农劳作的剪影。屋前池塘碧波轻漾,屋后绿树掩映,游客可漫步于晒谷坪前,聆听“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成长故事,感受一代伟人的初心萌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参观毛主席故居精神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风传承‌:</span>故居中"夹壁墙"设计(毛泽东母亲为接济穷人藏米处)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育启示‌:</span>通过对比毛泽东兄弟三人不同的卧室陈设(泽东房间书籍最多),可见早期教育对人格塑造的影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历史细节‌:</span>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特意在故居门前伫立良久,并说:"这个地方,我小时候可是拼命想离开,现在又拼命想回来。</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卧室里,一张简陋的硬板床,也有着其背后的故事。少年时代,毛泽东总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借着微弱的桐油灯,在这张硬板床上看书。后来在延安,毛泽东依然保持着这种生活习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滴水洞</span>是韶山风景区内毛泽东曾隐居的重要景点。1966年,毛泽东在此隐居11天,景区内按北京中南海样式建有三栋房屋,其中1号楼为他办公休憩之处,充满历史氛围。该洞不仅是自然景观,还包含虎歇坪(毛泽东祖坟所在地)和龙头山等人文景观。毛泽东曾在此游泳、谈论家族往事,并建议修建防震设施。1970年,洞内增设防空洞等军事设施,后于1986年对外开放,现为韶山核心景区,分为别墅区、虎歇坪景观区和龙头山景观区,吸引大量游客。毛泽东称其为“避暑胜地”,并在此留下深刻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号楼</span>主席当年居住简朴居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虎歇坪</span>登高远眺的绝佳观景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滴水清泉</span>主席幼年常在此读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诗词碑林</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欣赏主席的书法诗词</span></p><p class="ql-block">这里三面环山,气候宜人,夏季平均气温仅24℃,是天然的避暑胜地。1966年,主席曾在此隐居11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参观毛泽东纪念馆,</span>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历史回望。这座纪念馆不仅承载着一位伟大领袖的生平足迹,更浓缩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壮阔史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历史的重量:从文物中触摸时代脉博</span>走进展厅,泛黄的文稿、朴素的衣物、磨损的办公用具……每一件实物都在无声讲述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毛泽东同志用过的煤油灯、批改的文件手稿,让人直观感受到他伏案工作的身影。这些细节打破了历史课本的抽象感,让“艰苦奋斗”四字有了温度——真正的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思想的光芒从最朴素的实践中诞生。</p> <p class="ql-block">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时空错落,岁月交织,历史长流在眼前如走马灯闪烁。参观会馆的人们不时驻足,在漫漫思索中感受着一代伟人的精神风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穿越时空的红色课堂纪念馆内珍藏万余件文物,从泛黄的家书到补丁摞补丁的睡衣,从《湘江评论》手稿到开国大典塑像,全景式展现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展厅内运用3D推演、全息投影等技术让观众触摸历史脉搏——指尖轻触,即可细数主席衣物上的补丁;步履所至,便能“亲历”革命征程的跌宕。</p> <p class="ql-block">‌ 从“韶山冲”到“天安门”‌。展厅里一组对比令人动容:早年毛泽东深入农村调研的路线图,与开国大典上群众欢呼的黑白影像形成时空对话。纪念馆没有回避历史复杂性,而是通过土地改革档案、工农书信等展品,展现了一位革命者如何始终将“人民”作为政治哲学的核心。这提醒我们:任何宏大叙事都应回归到对个体命运的关切,真正的领袖魅力源于对普通人生存尊严的捍卫。</p> <p class="ql-block">  这座纪念馆像一部立体的史书,它告诉我们:伟大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泥泞中跋涉、在黑暗中举火的历程。当年轻观众凝视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笔迹时,或许会懂得——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征,而真正的纪念,是带着历史智慧走向更辽阔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