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又称“太学”或“国学”。</b></p> <p class="ql-block"><b>晋代: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创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北齐:称国子寺</b></p> <p class="ql-block"><b>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b></p> <p class="ql-block"><b> 唐宋: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监,增辖武学,其职能具有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二重性。</b></p> <p class="ql-block"><b>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还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b></p> <p class="ql-block"><b>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b></p> <p class="ql-block"><b>清代: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1905年12月6日,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b></p> <p class="ql-block"><b> 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三进院落。</b></p> <p class="ql-block"><b>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辟雍”殿是皇帝作“御论”之地,自清康熙后,皇帝即位都要到“辟雍”讲学,称为“临雍”。</b></p> <p class="ql-block"><b> 十三经石刻是重要文物,曾置于“六堂”内,现移至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b></p> <p class="ql-block"><b> 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为管理监事大臣,之下为祭酒、司业、监丞等。教员需德高望重、学养深厚,官员均为科甲出身。</b></p> <p class="ql-block"><b> 学生分为贡生和监生两种。明代国子监的教学活动有会讲、复讲、背书等形式,讲授内容除“十三经”外,还有刘向《说苑》、明代律令等,还实行“分层次教学”和“积分制考核”,以及“历事”制度,派学生到官府各衙门学习政事。</b></p> <p class="ql-block"><b> 国子监紫藤是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的一大特色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孔庙中的紫藤大约植于清代,至今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而与之缠绕的古柏植于元代,约有七百年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国子监紫藤为藤缠柏的独特形式,是京城一绝。</b></p> <p class="ql-block"><b> 暮春时节,紫藤花开如瀑,一串串紫色的花穗如蝴蝶般从空中垂下,与红墙、琉璃瓦、古柏相映成趣,古意盎然。微风吹过,还会散发沁人心脾的淡淡清香。</b></p> <p class="ql-block"><b> 今年国子监的紫藤花开已基本落幕,明年还是要早些时间来哟。</b></p> <p class="ql-block"><b> 世界偌大人来人往,能和你们凑到一块儿,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吃喝玩乐真的是天大的缘分!希望以后能常常见面,快乐相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