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图咏》中的南京城墙

建杉

<p class="ql-block">“画中风景——《金陵图咏》中的南京城墙”展览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开展,让我们一起跟随《金陵图咏》,寻访400年前古人所见的南京城墙风景。</p><p class="ql-block">钟阜的祥云缭绕,石城的瑞雪纷飞,龙江的夜雨轻柔,凤台的秋月皎洁……这些金陵名胜,都在万历年间科举状元朱之蕃的《金陵图咏》里。作为后世作金陵景物图咏的蓝本,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南京城墙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积淀下了丰厚的城市文脉,逐渐形成了南京独具特色的一系列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明代中期以来,兴起了对历史名胜游冶评赏的风潮,形成了"金陵八景""金陵十八景"等一系列金陵组景,南京城墙也随之逐渐进入了画卷。明天启年间,朱之蕃编、陆寿柏绘的《金陵图咏》,将南京的名胜组景系列扩充为四十景,传承至今。从石头城到长干里,从玄武湖到十里秦淮,一座座城门、一段段城墙融入了南京名胜组景的画卷,成为这座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也成为历史变迁与传承的一部缩影,共同塑造着南京这一城市意象。</p><p class="ql-block">细读《金陵图咏》,在南京名胜组景中寻访南京城墙,探寻南京城市文脉,重温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金陵图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天启三年(1623年)朱之蕃编、陆寿柏绘</p><p class="ql-block">《金陵图咏》书前有朱之蕃所作序言,详述编撰此书的原因和过程。</p><p class="ql-block">宇内那邑有志,必标景物,以彩形胜,存名进金陵自秦汉六朝,凤称佳丽至圣祖开基定鼎,始得千古王气,而龙盘虎跚之区,遂朝万邦,制六合。</p><p class="ql-block">乃搜讨纪载,具得四十景,属陆生寿柏策寒浮舫,躬历其境,图写通真,握举其概、各为小引,系以但句,棒而传焉。</p><p class="ql-block">《金陵图咏》共绘40处南京景致,其中15处包含南京城墙及城门。李昕桐提到,展览聚焦城墙元素,不仅因城墙是明代南京作为都城的象征,更因其作为城市边界与标志物的双重属性——城墙串联起鸡鸣寺、石头城等名胜,构成城市文脉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顾起元《客座赘语》</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顾起元作《客座赘语》,列举南京名胜风景,以钟山和玄武湖为首,包括鸡鸣寺、狮子山、雨花台等,在选择名胜时看重"映带城郭",让城墙成为城市风景中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白下山川之美,亡过于钟山与后湖。</p><p class="ql-block">其他在城中,则有六:日清凉寺,日鸡鸣寺,日永庆寺之谢公墩,日冶城,日金陵寺之马鞍山,日卢龙观之狮子山。</p><p class="ql-block">在城外近郊,则有十四:日大报恩寺之浮屠,日天界寺,日高座寺之雨花台,日方正学祠之木末亭,日牛首之天阙,日献花岩,日祖堂,日栖霞寺之摄山,曰弘济寺,日燕子矶,日嘉寺之一线天,日崇化寺之梅华水,日幕府寺之幕府山,日太子凹之夹萝峰。</p><p class="ql-block">此二十处,或控引江湖,或映带城郭。二陵佳气,常见郁郁葱葱;六代清华,何减朝朝暮暮。宜晴宜雨,可雪可风,舒旷揽以无垠,态幽探而罔极。尝谓士生其闲,情钟怀土,道感逝川,政可蜡屐而登,巾车而往,又何烦顿千里之驾,期五岳之游者哉!</p><p class="ql-block">﹣明顾起元《客座赘语》</p> <p class="ql-block">明天启三年(1623年),朱之蕃、陆寿柏编绘了《金陵图咏中名胜均为精炼的四字名称,每一名胜均有版画一幅,配以详细考证其历史沿革的图记一篇、七律诗作一首。书前有朱之蕃所作序言,书后有《金陵四十景诗记》,收入和诗四十首。金陵图咏》将南京名胜扩充为四十南京城墙也大量进入画卷。描绘南京城墙的风景15处,其中有京城门5座,外城门2座。</p> <p class="ql-block">展览梳理了城墙相关景致的历史纵深:石头城可追溯至东吴,画册中《秦淮渔唱》中出现的通济水关,展现了城墙与水系的共生关系。展览通过地图串联,引导观众实地感受城墙在城市变迁中的延续性。</p><p class="ql-block">《金陵图咏》由明代朱之蕃编撰,其创作呼应了明中期文人“发现本土景观”的风潮。朱之蕃因腿脚不便,让陆寿柏实地考察绘景,自己则为每景作记题诗。画中的山山水水,无不彰显出古都南京文学之昌盛、山川之俊秀、气象之宏伟。</p><p class="ql-block">展览以图文对照呈现,并通过诗文脉络揭示城市景观的历史层积:如凤凰台因李白诗作闻名,唐宋元文人相继登临唱和,使景观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画册《长干春游》中出现了聚宝门。这幅图中展示了当年城南聚宝门外的繁华景象,城墙外,是大报恩寺与长干里。</p><p class="ql-block">聚宝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建于洪武初年,有三重瓮城。整个聚宝门呈长方形,上下两层分布有13个藏兵洞,东西两侧登城步道也有14个藏兵洞,共计27个。1928年,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13个城门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伟、设计最精巧、结构最复杂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从明中期的"金陵八景",到《金陵图咏》的"四十景",再到清代成形的"四十八景",再到如今不断拓展城市空间、不断吸收现代景观的"新金陵四十八景",历经数百年,南京城墙在画卷上,在诗文中,在人们的记忆里延续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寻幽访胜、寄情山水,留下了诸多南京城墙的诗画,当今天的我们再走进这座古城时,会重新唤起这些关于城墙的记忆,而我们今日描绘的城墙,也持续呼应并丰富着南京城墙的意象,使之拥有恒久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在不断变化的名胜景观中,在不断生长的城市文脉中,不变的是记忆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今日的南京城墙融入了城市文脉,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也将伴随着一代代人描绘下的城墙风景,将文化遗产传承至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