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之景,未必所及之处

.

<p class="ql-block">  因客观、主观等条件的限制,终其一生,人们难以览尽这蔚蓝星球上所有的景致。人们所见之景,未必所及之处。景不只在路上,景在人心中。</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躯壳与灵魂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有人在星燧贸迁中销膏靡骨,有人却在白云苍狗中砥砺前行。世风日下、功利泛尘,人们究竟该执着于奔赴路上的云蒸霞蔚,还是该惊叹目力所及的草木葳蕤?答案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 所见之景具有广泛性,非仅寓于所及之处中,涵盖丰富而不缭乱;所见之景具有鲜活性,客观而不刻板,引人遐思无限;所见之景具有价值性,不仅是目见之美,更在于深层的意蕴与生命哲思; 所见之景寓于多元主体中,追寻内心所向,未必亲身前往。</p><p class="ql-block"> 无庸置疑,阅读便是最好的例证。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却能乘《追风筝的人》,目睹一隅战火纷飞与动荡不安,见证战争中人性的坚毅与善恶的救赎之景;我们长于新中国,却能载《红岩》,溯回解放战争时期,领略先烈们血雨腥风中不屈的灵魂,见证不湮的希望之景;我们正值年富力强,却能借《龟虽寿》,洞察暮年之人的心境,体悟迟暮之际依然炽热的壮怀与生机之景。脚步受制于现实,目光却能穿透时空。不必惶恐于未至之地,不必焦虑于未历之事。珍惜目之所及,便足慰平生。</p><p class="ql-block"> 所及之处,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束缚。人的旅途有具限性,不能行及世间所有美景,身心亲领;人的旅途具有直接现实性,但风景同样可以存在于尚未实现的想象之中。《三体》中对三体星系的描绘,让人震撼于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星际穿越》中对黑洞的视觉呈现,让人惊谔于未知世界的壮丽。即便皮囊无法抵达,人们的心灵依然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拥美于怀。可以说,脚步丈量的是地域的广度,而心灵凭借想象足以领略无限风景。</p><p class="ql-block"> 所见之景并非都源于所及之处,但所及之处就一定没有所见之景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我们踏上未来的征程,目睹日落潮汐,会为自然的壮美而感叹;看到温暖的笑容,会为人性的光辉而动容。见证同路人的奋力前行,体察同行者的走走停停,回顾自己的成功与挫折、欢笑与泪水。那些亲身经历的美好,往往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不必纠结于风景是否必须踩在脚下,而应关注目光能否穿透经验的迷雾。新时代,我们既要拓宽视野,培养发现多元之美的能力,也要脚踏实地,珍视身边的美好。在欣赏各处美景的同时,坚定地走好脚下的路。</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人生苦短。和光同尘,与时舒卷,身披晴朗,无远弗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