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情炬,春蚕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美篇号:404283,昵称:老顽童)

周顺顺

<h1>  父亲已于2016年10月12日离开了我们。他老人家一生情系教育,热爱学校,关心学生,并为此奉献了一生。遵照他老人家的遗愿,我们已将他老人家的全部遗产(313610.00元,大写:叁拾壹万叁仟陸佰壹拾元整),捐献给了他生前所热爱和工作过的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专项用于资助南溪一中高中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实现理想。父亲,您在天之灵就不会留下任何遗憾了吧!<br></h1><h1> 父亲,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他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1948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9年上海解放后即投笔从戎,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1950年,随着二野大军进军西南,走入了四川。当时四川高县地区刚解放,急需干部,父亲就地转入高县文教科任副科长。1954年5月,父亲奉命调入了四川省南溪县第一中学校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从此与南溪一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南溪一中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父亲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教师,奉献给了学校,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用他工作上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赞誉。</h1> <h3>年青时的父亲</h3> <h1> 我出生在1957年底,当时正值大跃进年代,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我们兄弟三人,在我刚一岁时就将我和两个哥哥(二岁、三岁)送回了江苏老家爷爷、奶奶处寄养。父亲在我童年时代的印象中,就是一个邮差大叔形象,每月六日,邮差大叔送来了汇款单,爷爷、奶奶就会说,你爸爸汇款来了,快去邮局取。月月、年年如此,直到我十岁那年(1967年),我正在小巷口和小伙伴们玩耍,忽然听到奶奶的叫喊声,我立刻奔回了家,一眼就见到了坐了三天三夜车船,一脸疲惫的父亲和母亲,我一直不敢相认,在奶奶的再三催促下叫了一声爸爸、妈妈。父亲激动的一把拉住了我的小手一直不放,这时我才仔细地看了看父亲,感觉比原来心中的邮差大叔要年轻、慈祥、和蔼多了,只见父亲眼中噙含着泪水,一脸愧疚的表情。</h1><p><br></p> <h3>送回老家时留影</h3> <h3>童年时代三兄弟</h3> <h1>  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也不再出去找小伙伴们玩了。外面文革游行,口号震天响,而我家小屋却充满了亲情和温情,屋中我们兄弟三人围着父亲、母亲有提不完的问题,而父亲、母亲紧紧地拉着我们兄弟三人的小手也有说不完的话。父亲告诉我们,他在工作之余,也十分想念我们,总感觉愧欠我们兄弟三人和爷爷、奶奶。因此,他每月近一百元的工资全部寄回南京,仅靠母亲三、四十元工资生活,同时,每月还要节约一点钱存起来,作为回来看望我们的路费。在那极度贫困的年代,为了我们,父亲、母亲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艰难程度可想而知。</h1><h1> 而每次谈到南溪一中教师和学生时,父亲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我们:送走我们后,他是如何以校为家,带领全校师生养猪、种菜勤工俭学,艰难地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动乱开始后,他又被当成走资派给打倒,每次批斗他时,总有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及学生家长出面保护他,使他免于挨打受辱,令他十分感动。1967年武斗打的最厉害的时候,红卫兵造反派头头,及时批准他回故乡看望我们,躲过了那场动乱。那次父、子短暂相聚,至今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h1> <h3>文革中的父亲</h3> <h1>  1973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父亲十分牵挂我们,于是在我读高一的时候,将我接到了他们身边读书,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了近六年,这六年,也是我最幸福的六年。父母在南溪县城,处处受人尊敬、爱戴,一次,周日我和父母一起上集市买菜,一路全是熟人,当母亲在一农民手中选菜时,这人一下看见了母亲身后的父亲,便急忙拿出最好的菜,塞入我提的菜蓝,且坚决不收钱。一问方知这农民是一回乡青年,当年在南溪一中读初中时,因家中极度贫困,寒冬腊月天赤着脚来上学,父亲见了曾送了他一双新胶鞋,虽已事过多年,如今说起往事,这位回乡青年仍激动不已,泪流满面。</h1><h1> 那时我与父母共同生活了六年,时间虽不短,但真正与父亲在一起相聚的时间却不多。当时,正值南溪一中拨乱反正,逐步走向正规的时候,父亲与全校教职工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即起床,赶往学校与住校学生一起做早操,等学生们朗读和早自习、晚自习时,父亲则与老师们一起在教研室里研究工作、备课和批改作业,以及给到教研室请教的学生答疑、解惑及解决问题。每晚十点以后,学校晚自习结束后方能回到家。而且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直至1984年正式离休,离开了南溪一中。</h1><h1> 正是南溪一中多年形成的良好学风与高尚的师德,1977年恢复高考后,南溪一中应届生和往届生(复读班),升学人数像井喷一样爆发,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宜宾地区前列,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父亲与学校,因此也获得了诸多荣誉。1982年、1983年南溪一中分别被评为"南溪县文明礼貌先进单位"、"南溪县文教系统先进单位"。1982年南溪一中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中学",南溪一中党支部被评为"宜宾地区优秀党支部"。父亲也多次被评为南溪县先进工作者,1982年又被评为四川省大、中学校优秀政工干部,1984年荣获了四川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h1> <h3>工作中的父亲</h3> <h1>  1983年母亲病逝后,父亲孤身一人在四川,一下老了许多。在我们兄弟三人一再要求下,父亲为了我们终于放下了心爱的工作,提前离休回到了南京。他人虽回到了故乡,但心却还留在了南溪一中。每年暑假高考成绩一公布,他都第一时间查阅南溪一中及宜宾地区的高考成绩,进行分析比较,给学校领导、老师们提出一些建议。同时,他还在江浙等教育发达地区,广泛搜集一些教育资料及高考模拟试卷寄回南溪一中,供学校领导和老师参考。我们知道父亲的心牵挂着南溪一中这个大家庭,他将爱永远留给了南溪一中师生。因此我们兄弟三人,一直支持父亲,每年回四川南溪一中看看,同时也支持他,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定份额的钱,定项资助两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直至考上大学,然后再选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继续资助,直至2016年10月病逝。</h1><h1> 1993年我二哥因病去逝,父亲急忙从四川赶了回来,因悲伤,长期劳累,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救治了两个多月,回到家后已经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四川宜宾市南溪一中----他心中十分挂念的大家庭。病中的父亲常跟我们讲许多南溪一中往事。他告诉我们,南溪县是一个农业县,人们生活很困难,尤其是农村,那些住校的农村学生,学习很刻苦,但生活十分艰难。高中阶段又是人生最为关键的阶段,国家补助少,而生活、学习等开支也最大,一般农村家庭无法负担,因此,我们能尽量节省一点,帮助他们,支持他们圆梦大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进而改变他们一家人的贫困命运。每当受捐助的学生来信和考上大学的报喜信,我都念给父亲听,他听后非常高兴,要求我代他回信,鼓励受捐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他多次说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还有急需,我们都可以继续帮助,对于考上大学路途较远的学生,父亲还额外再捐助路费。</h1> <h3>部份受资助的学生来信</h3> <h1>  在共同生活中,我感到父亲一生节俭,对自己生活从无任何要求,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于连茶也从来不喝,能省则省,很少添置新衣,住房简陋也不让装修,以至父亲的老战友和老同事来南京看望他时都不理解。2001年父亲的一个老朋友来看望他,听说父亲自离休后每月都要资助南溪一中高中阶段两个贫困学生,十多年从未间断后,认真地劝说父亲"以前我们理解,但你现在都瘫痪了,也很需要钱,药费有时又不能全额报销,自己都节约的很,何必呢?"每次人们劝说,父亲都笑而不答。我们知道父亲心里装着南溪一中农村贫困学生,总想多省一点钱,尽量多帮助一些贫困学子。病中的父亲也常深情地对我们说:你们小时候我没时间关心你们,想起来心里很愧疚,现在你们已全长大工作了,生活也很好,也不需要我再支持和帮助了,而四川南溪一中,农村的贫困学生很多,十分需要帮助,我在南溪一中工作和生活了三十多年很了解,这些学生就像我现在的孩子一样,我应该尽力来帮助他们,不再留下遗憾了。我顿时感到您是我的父亲,更是南溪一中您所关爱过学生的父亲,父爱如山,大爱无疆,您的爱心已从小家延伸到大家,已从小爱升华到人间的大爱上来了。</h1><h1> 亲爱的父亲,安息吧,我们一定继承你的遗志,继续关心南溪一中的发展,继续完成你未竟的事业,将你的爱心传承下去,直到永远……。</h1><h1><br></h1> <h3>离休回南京后的父亲</h3> <h1>  后记:九月十日“教师节”即将到来,我又想念起了我的父亲~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事如烟,思念无限,在追忆中我不断地回忆起与父亲共同生活时的许多往事。父爱如山,大爱无疆,感谢父亲曾经给予了我们兄弟三人和他所关爱的四川宜宾南溪一中师生的大爱。父亲教育了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去生活和工作,热爱亲人和身边所有的人;用一颗大爱之心去回报社会,尽力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我们才能无愧于已逝去的父亲。</h1><p class="ql-block"><br></p> <h3>附件1:</h3><h1> 申 请 书</h1><h3>尊敬的南溪一中校领导:</h3><h3> 我们是周必祥同志的儿子、二儿媳,家父已于2016年10月12日离开了我们,他老人家情系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为此奉献了一生。遵照他老人家的遗愿,我们决定,将他老人家的全部遗产(313610.00元,大写:叁拾壹万叁仟陸佰壹拾元整),捐献给他生前所热爱的学校和学生,专项用于帮助南溪一中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实现理想。</h3><h3> 二十多年前,当他老人家离休离开了南溪一中以后,一直关心着南溪一中的发展,曾多次搜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和高考资料寄回学校。他情系一中,关心学生的疾苦,二十多年来,坚持每月从自己的离休工资中划出一定金额,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圆梦大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老人家也曾多次资助农村的贫困学子学习和参加高考,从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h3><h3> 家父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实现他老人家的遗愿,也是我们全家人最大的心愿,请接受我们的捐赠吧!</h3><h3><br></h3><h3><br></h3><h3> 此致</h3><h3> </h3><h3> </h3><h3> 敬礼</h3><h3> </h3><h3> 捐赠人:周巍巍,许庆龄,周顺顺。</h3><h3> </h3> <p>http://www.chinanews.com/m/sh/2016/12-15/8094782.shtml?v=5.1.1&amp;amp;share_user_mpuuid=f5cc84c512d4d4903836fb58c3ec43a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