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活动纪实

yu

<p class="ql-block">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成果,指导老师:彭东玲,23级财务管理一班、第九组,组员姓名陈益,章盛淼,郑文杰,苏子聪</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6日清晨,我们23级财务管理1班第9组的四名同学带着《共产党宣言》的复印件和笔记本,从学校出发前往福州三坊七巷。这次实践的主题是探索近代仁人志士的社会变革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联系,我们计划通过实地走访和理论学习,寻找历史与思想的交汇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林觉民故居。推开厚重的木门,天井里洒下的阳光正好落在展柜中的《与妻书》摹本上。我们围在展板前,听讲解员讲述林觉民24岁牺牲前的故事。当他写下“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时,那份为民族牺牲的决绝令我们震撼。一名组员翻开《共产党宣言》,指着“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的段落说:“林觉民要打破的是封建社会的锁链,和《宣言》里的目标虽然不同,但追求解放的精神是一致的。”这句话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民族救亡,变革的核心都在于对旧制度的反抗。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过几条青石板路,我们来到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二楼的会议室还保留着当年的木桌和煤油灯仿制品,墙上的“抗日救亡”标语已经褪色,但字迹依然清晰。一名组员摸着标语感慨:“严复提倡‘物竞天择’,林觉民投身革命,新四军在这里策划抗日——不同时代的先驱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坐在长凳上翻阅资料,发现1926年这里曾举办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我们中有人举起相机拍下窗外的梧桐树,说:“这些树见证了多少思想的碰撞。”有人翻出手机里保存的严复故居照片,提到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或许也在思考如何唤醒国人,这种启蒙意识与《宣言》中“打破旧文化”的呼吁不谋而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后,我们在光禄坊的茶馆稍作休息。桌上摊开《宣言》和参观时记录的笔记,茉莉花茶的香气混着纸页的油墨味。有组员逐字分析《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使命”的论述,提到严复的“开民智”和林觉民的行动其实都在为思想解放铺路。一名组员突然说:“林觉民如果活到今天,会不会和我们一起读《宣言》?”这个问题让大家陷入沉思——历史人物的选择受限于时代,但追求进步的本质从未改变。 </p> <p class="ql-block">傍晚离开前,我们站在三坊七巷的十字路口回望。夕阳为白墙灰瓦镀上一层金边,卖茉莉花的阿婆推着车从身旁经过。一名组员展示他拍摄的照片:林觉民故居窗棂上的雕花、新四军旧址墙缝中的野草、严复故居门楣上的楹联……每一处细节都像是历史的碎片。另一名组员在实践手册上抄下《宣言》的句子,低声说:“站在这里,好像能看见那些先驱从巷子里走过——他们没读过《宣言》,却用生命践行了相似的理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程的公交车上,我们传阅彼此写满批注的《共产党宣言》。车窗外的霓虹灯映在书页上,一名组员修改着美篇文稿,写下一段话:“这次实践让我明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简单的理论移植。从林觉民到新四军,从严复的启蒙到《宣言》的传播,先驱者们早已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思想共鸣,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 </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天的走访和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结合。《共产党宣言》中的理想,在中国近代史中早已埋下伏笔。那些为变革献身的人,或许未曾接触过马克思主义,但他们追求正义与解放的热忱,与《宣言》的核心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学习理论,更要在历史中寻找答案,让思想的火种继续照亮前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