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季自驾游(二)

PanQ

<p class="ql-block">27日离开山东台儿庄前往第四站安徽蚌埠。蚌埠是安徽省辖地级市,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p><p class="ql-block">蚌埠是我们进入安徽的第一站,也只是中转站,并不想过多停留。酒店选择住在龙子湖风景区内,环境优雅。</p> <p class="ql-block">办好酒店入住,我们就来到不远处的栖岩寺。</p><p class="ql-block">该寺始建于汉代,因其佛殿、僧堂、经阁均以白色石块建在山岩之上,故称栖岩寺,俗称白石寺。</p><p class="ql-block">因寺屡毁于历代兵事,最近一次是在文革中被毁。现有建筑是于2014年前后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栖岩寺前后大殿各三间,东西廊房各四间,院内有藏经阁一座。</p><p class="ql-block">该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举行庙会,善男信女摩肩接踵,拜佛进香,观灯赏玩,游山览胜,人海如潮。现在是淡季,所以游人极少。</p> <p class="ql-block">寺院内有一处福字墙,所有福字都是出自历史和当代名人的书法,颇有创意,应该是个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因为酒店就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龙子湖景区内,所以28日一早我们在园区内散步拍照。</p> <p class="ql-block">上午离开蚌埠继续向南,感觉进入安徽之后,风格越来越婉约了。途径一个高速路服务区,不记得地名,服务区的大厅好像是公园,亭子内有女孩在现场演奏。</p> <p class="ql-block">中午抵达安徽的第二站也是此行的第五站,芜湖。</p><p class="ql-block">芜湖市是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在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p><p class="ql-block">下午游芜湖古城。</p><p class="ql-block">芜湖历史悠久,古称“鸠兹”。鸠兹在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鸠兹属越;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鸠兹属楚。公元前109年,始设芜湖县,“芜湖古城”的雏形初显,直至明清时期,“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现今的芜湖古城是2020年底经过四年的封闭改造后重新开放的。</p> <p class="ql-block">芜湖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美誉,是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行政、军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整,又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贸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在一家小店遇到这只慵懒的猫咪。</p> <p class="ql-block">小巷深处遇到本家宅院。</p> <p class="ql-block">阴天里逛古城,终于还是下起了小雨,找一家茶馆边喝茶,边欣赏窗外的小雨。</p> <p class="ql-block">直逛到华灯初上。</p> <p class="ql-block">29日,也是芜湖的第二天我们先去了南陵县的水龙山瀑布。这是一个野生瀑布,免费景点,因为不是雨季,水量不大,但也几乎无人,独享一个景区的感觉太好。</p> <p class="ql-block">这天的第二处风景还是个免费景区,绿岭河以及桥边边咖啡厅。绿岭河的水是从水龙山瀑布流下来的,所以离瀑布景点比较近。一路开过来沿途的绿色越来越浓,河边出现大片的油菜花田。</p> <p class="ql-block">终于看到这间小小的咖啡厅,就坐落在绿岭河的一个小桥边,所以起名叫桥边边。咖啡厅的主人是个小姑娘,她说店是她和男朋友两个人开的,路对面就是她男朋友的家。</p> <p class="ql-block">咖啡厅从外到内都简约又精致,装饰风格很可爱。</p> <p class="ql-block">因为不是雨季,河水极少。据说到雨季时,水面会接近浮桥,那时的景色会更诱人,但那时已没有了油菜花,而且来此打卡的游人会多到找不到停车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此行第一次和油菜花海亲密接触。</p> <p class="ql-block">在离咖啡厅100米外的油菜花田边,女孩的男朋友在管理的一间集装箱小屋,客人可以在小屋中读书喝咖啡,欣赏窗外的油菜花,当然更多的客人来此是为了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天下午来到第三个景点,西河古镇。西河古镇位于芜湖市湾沚区南,坐落于青弋江西岸,故名西河。</p> <p class="ql-block">西河为江南水乡古镇,相传有600多年悠久历史。古镇老街是依托濒邻青戈江的防汛圩堤修建而成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曲折蜿蜒约 1200米,路面由青石铺就,宽窄不匀,一般为2一3米,人们在圩堤两侧修建了房屋店铺,因逐年防汛加固圩堤,故屋基低于路面1.5米左右,两旁店铺门面飞檐对峙,窗户比街心低得多。</p> <p class="ql-block">怪门奇窗,也只能在西河古镇看到的景观。这本是一扇门,由于每年梅雨季节,青弋江水位上涨,为防止破堤,每年在汛期之前都要加固圩堤,年年累积,只得将原来的门截断,形成了一扇窗。</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街尾的王家大宅。</p> <p class="ql-block">江边沿岸筑有一青石小路,老街多处巷口铺有石梯通达,非汛期人可通行,背河内侧房屋店铺多为数进串连,从街心踏青石台阶下,步入室内,可延伸十余米。古镇沿河一侧旧宅,墙高陡峭,拔地数丈,削壁耸立,汛期任凭水冲浪击。</p> <p class="ql-block">坐看青弋江风光。</p> <p class="ql-block">风光不再的码头冷冷清清。实际上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拥有水运之利非常重要。西河古镇坐落青弋江畔,江水源远流长,上溯皖南山区,下达芜湖汇入长江,可想而知,昔日西河古镇是多么的热闹繁华。事实上,早在600年前的明朝隆庆年间,西河已是皖南山区竹、木、柴、炭销售中转地,来自下游的粮商在此设点买卖粮食,商贾云集,往来船只常泊于此歇宿,街头巷尾遍及竹木器店,商铺商行,形成一个商业兴旺的集镇。只是到了现代随着公路铁路的兴起,集镇开始趋于萧条没落。</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西河古镇更多的是作为旅游景点,当地人大多已离开,很多店铺出租给外地人经营,还有很多闲置,导致古镇少了很多烟火气。这大概也是全国很多古镇开发旅游后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吧。</p> <p class="ql-block">30日一早从芜湖酒店退房前往下一站也是此行的第六站,泾县。途中先到另一个免费景点响水涧,沿途再次遭遇油菜花海,根本挪不动步啊。</p> <p class="ql-block">响水涧是位于芜湖市弋江区浮山东麓的一条山涧,据说因为下雨天山涧内会发出“咚咚锵锵”的声音,山鸣谷应,故名响水涧。但其实它成为网红景点是因为从景区半山腰可以俯瞰万亩油菜花田,正是刚才我们经过停下拍照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响水涧景区其实是一个水利大坝,景区不收费,但上山可乘需要付费的摆渡车。</p><p class="ql-block">这次行程所有需买门票的景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我们超过了60岁</span>都只需半价,节省了不少银子,感觉不错。当然乘摆渡车或船还是全价。</p> <p class="ql-block">下午到达了泾县预订的酒店,放下行李就直奔先生心心念念的宣纸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泾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是宣纸的故乡。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开幕式一开始,以古法宣纸制作工艺影像为引子,徐徐展开一幅真正的中国画卷。宣纸,它是中华文化的表征之一。</p><p class="ql-block">进了检票口就被眼前展现的这组白色建筑惊艳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风琴式的建筑外观、流线型的入口与疏落点缀的树木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水潭中,</span>感觉不知该从哪个角度拍才能更多的展现出它的美。</p> <p class="ql-block">宣纸博物馆,坐落于泾县,2015年12月6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经近四年的建设</span>。博物馆是中国宣纸文化园暨宣纸传习基地核心项目之一,包括宣纸博物馆、宣纸技艺展示与体验区、宣纸原料观赏与加工区、书画家创作中心四部分,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综合宣纸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部也是移步换景,每个角落都展现出设计者的巧思与不俗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宣纸技艺的展示区。宣纸的传统制作主要分为六大核心工序:制料、配料、捞纸、晒纸、剪纸与包装‌。</p> <p class="ql-block">三丈三宣纸车间及生产照片。中国古法造纸技艺的代表,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泾县三丈三宣纸,制作繁琐,需76名工匠历经108道工序完成。三丈三宣纸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尺寸和质地。三丈三的尺寸使得画面更加宏伟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宣纸的质地则决定了画面的韵味和气质。宣纸柔软而富有弹性,能够很好地吸收墨水和颜料,使得画面更加饱满而富有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周边被山水环绕,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31日,泾县的第二天来到渣济古村。</p><p class="ql-block">查济,这座始建于西汉的古村落,是皖南最大、最古老的明清古村落之一。四面环山,三溪环流,古建筑沿溪流两畔坐落,村民们枕水而居,世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古村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后,虽大半残破,但仍保有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是当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元明清三代古民居群。</p><p class="ql-block">皖南的传统古村落大多聚族而居,基本一个村子只有一个大姓,查济村大部分人都姓查。</p> <p class="ql-block">查济古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高高的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在查济古村,向游客诠释了白壁黛瓦的马头墙,它们美的仿佛不再是一些真实的村子,而是一幅水墨洇染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德公厅屋。始建于元代,为三层门楼,其架构及雕饰有很多元朝的特点与风格。</p> <p class="ql-block">皖南传统村落族人的信仰大多以崇拜祖先为主,从查济的祠堂、牌坊类的礼教建筑可以看出历史上的渣济一定是群星荟萃、名人辈出。这里每一座桥梁、祠堂、庙宇都历经风霜。</p> <p class="ql-block">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它是明王朝查济鼎盛时期的一座形象工程,无论从营造、雕刻、装饰各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徽派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此处看见透雕的木雕工艺,还能看到遗留下的彩色漆面,可以想像当年的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离开渣济古村,前往当天的第二站桃花潭。桃花潭所在桃花潭镇,古称南阳镇分万村和翟村,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镇内有保存最完整的皖南古民居群,计有明清建筑700余处。</p> <p class="ql-block">去往桃花潭的路上又经过盛开的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建于清乾隆32年,共三层,八角,造型秀丽典雅。</p> <p class="ql-block">翟氏宗祠,又名中华第一祠。位于桃花潭镇翟村东北,规模宏大,雕琢精美,仿皇家祠堂兴建。宗祠座北朝南,五楹三进,建筑面积(包括偏房)达6700平方米。是翟氏家庭的传世之宝和遗留下来的建筑杰作。</p><p class="ql-block">据记载,翟氏宗族明清两代,共有十五人荣登进士,举人上百,秀才上千。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p> <p class="ql-block">又找到喝茶的地方啦。</p> <p class="ql-block">桃花潭景区位于青弋江上游,河东岸是翟村,河西岸是万村。</p><p class="ql-block">踏歌楼,又称踏歌岸阁。走出翟村老街,在青弋江东岸有座古色古香的二层阁楼,此为后人纪念李白、汪伦两人的深厚情谊所建造的“踏歌楼”。</p> <p class="ql-block">从踏歌岸阁看翟村老街。</p> <p class="ql-block">从踏歌楼看青弋江水缓缓流过。所谓桃花潭系青弋江流经翟村至万村间的一段水面。</p> <p class="ql-block">桃花潭之名源自李白的千古名篇《赠汪伦》。唐玄宗年间,泾州(今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遂修书邀请李白前来饮酒,李白欣然赴约。在群山无处不飞红,潭水深碧,翠峦倒映下,李白与汪伦诗酒唱合,流连忘返。临别时写下这首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今,诗仙、豪士逝者如斯,但桃花潭却因之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汪伦送别李白的东园渡口。</p> <p class="ql-block">坐渡船来到西岸万村,一派绿意盎然,仙气飘飘。</p> <p class="ql-block">义门,桃花潭西岸万村的标志性古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初由万氏家族建于唐贞观五年,为表彰其“五代同堂”的孝义家风,唐太宗旌表为“义门”。清乾隆年间(1772年)重修。</span></p><p class="ql-block">万氏祖籍陕西扶风,南北朝时为避战乱迁至桃花潭,秉持“以义为重”的家训。唐贞观年间,家族302人同食同作、和睦共居,成为“义族”典范。</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期间,皖南遭遇饥荒,万氏家族捐出全部存粮救助灾民,族人最高捐米302担,无一人反对,体现了“义门”精神的社会影响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义门</span>以“义文化”为核心,承载了万氏家族千年的孝义传统和帝王旌表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汪伦墓。</p> <p class="ql-block">四君子馆。以“梅、兰、竹、菊”为主题,象征中国传统文人的高洁品格。馆名由著名艺术家韩美林题写,馆内陈列了冯骥才、宋雨桂、韩美林、何家英等艺术家的书画作品,以及木雕、仿制名画等珍贵藏品。</p> <p class="ql-block">怀仙阁上的月亮门,门匾上的两个字“虫二”,寓意“风(風)月无边”。怀仙阁也是为纪念李白而建,据说这两个字的谜题还是郭沫若解出来的。古代的文人雅士好会玩呀。</p> <p class="ql-block">从怀仙阁望青弋江和对岸的翟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