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圈】 紫竹院公园举办“中国雅事——茶文化艺术展”

大道无为

<p class="ql-block">昵称:大道无为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128826</p><p class="ql-block">器材:Huawei mate50pro</p><p class="ql-block">地点:紫竹院公园</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05.02.</p> <p class="ql-block">  日前,“中国雅事——茶文化艺术展” 在紫竹院行宫展出,展览将持续至6月下旬。本次展览以茶叶品评、制茶技艺、茶具艺术、品茗书画等为主,通过媒体影像和藏品实物等,多维度展现茶文化包含的多种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最早使用茶叶、进行茶树栽培、种植,并开启饮茶风尚的国度。人们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历经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等诸多过程,相关茶具、茶礼、茶俗、茶旅、茶诗、茶艺等诸多环节,也随之演变发展。</p> <p class="ql-block">  茶的国际化之路历经千年发展,形成包括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英国下午茶、东欧茶炊、亚洲甜茶、非洲煮茶等为特色的各国、各地域茶文化。茶,是承载中国哲学“和合”思想,献给世界的爱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本次“中国雅事——茶文化艺术展”是由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管理处联合北京市世界语协会,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外文出版社共同主办,以“茶爱天下环球同饮”为主题,汇集国内外50余家高校、文博单值、茶企和茶文化爱好者的藏品,通过藏品实物和媒体影像多维度展示数千年茶文化的历史,制茶技艺的发展、茶器具艺术的演变、品茗书画的繁荣,以及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哲学追求。</p> <p class="ql-block">  《茶经·六之饮》中,“茶圣”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历代茶文化研究者以此为据,认为人们发现和利用茶始于神农传说所反映的上古时代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5000年至60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神农氏</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神农氏形象拓片。</p> <p class="ql-block">  《茶经·一之源》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圣”陆羽将饮茶这样一种日常生活内容明确提升到精神层面。而我们熟知的那句:“从来佳著似佳人。”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把茶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来与美好的人性互和辉映。茶自身在数千年的历程中,已潜伏了深刻的文化基因,橡成了它丰富的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宽叶木兰化石</p><p class="ql-block"> 茶树始祖的化石—第三纪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和中华木兰化石,距今约3540万年。茶树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而来。普洱地区的化石和野生茶树不仅揭示了茶树的起源和演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生态和古地理的重要信息。</p> <p class="ql-block">▲茶叶主要产区</p> <p class="ql-block">▲茶的分类和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在长期采摘、加工、饮用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知识、风俗等。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内容涉及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涵盖我国15个省市区在内的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包含39项传统制茶技艺和5项相关习俗。</p><p class="ql-block"> 依据茶叶制造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中国现代茶叶分为六大基本茶类:绿茶、青茶、黄茶、红茶、白茶、黑茶。</p> <p class="ql-block"><b>一、绿茶</b></p><p class="ql-block"> 绿茶因“杀青”工艺高温破坏鲜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具有“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根据杀青和干燥方式的不同,又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p> <p class="ql-block">▲绿茶|紫芽苞</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8日采摘自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动库镇的鲜叶,按照生普的工艺加工而成。芽苞,是还未完全展开、鳞片未脱落的茶芽,因其一般在每年立春前发芽,也被亲切地称作“报春芽”。而紫芽苞,就是芽苞中的紫化品种。它非常挑剔,一般只有在海拔高、生态环境优良的百年野生古树上才能自然生长出来。</p> <p class="ql-block"><b>二、青茶</b></p><p class="ql-block"> 俗称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介于不发酵的绿茶和全发酵的红茶之间,以特有的“做青”工艺,兼具绿茶的清新、红茶的浓厚,冲泡后呈现“绿叶红镶边”。又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p> <p class="ql-block">▲再加工茶|普洱七子茶饼</p><p class="ql-block"> 普洱七子茶饼是历史制度、贸易需求、文化符号与自然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茶叶形制的标准化产物,更是茶马古道千年商贸史的活化石。其厚重的历史与人文价值,令每一饼茶都成为“可以喝的古董”。</p> <p class="ql-block">▲再加工茶|小金猪</p> <p class="ql-block"><b>三、黄茶</b></p><p class="ql-block"> 在绿茶制作基础上增加"闷黄"工艺,干茶泛黄、汤色黄亮。依据茶鲜叶的嫩度与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p> <p class="ql-block">▲黄茶|霍山黄芽</p> <p class="ql-block">▲再加工茶|普洱生茶</p><p class="ql-block">时间:2020年 </p><p class="ql-block">产地:云南冰岛南迫老寨</p> <p class="ql-block"><b>四、红茶</b></p><p class="ql-block"> 属于全发酵茶。“发酵”工艺使原先无色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依制法不同,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19世纪前后中国的红茶制法传至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p> <p class="ql-block">▲再加工茶|柚子皮大红袍</p><p class="ql-block"> 时间2017年 产地福建武夷山</p> <p class="ql-block">▲再加工茶|竹筒茶</p><p class="ql-block"> 竹筒茶是云南西双版纳及普洱等地区别具一格的古老传统制茶,傣族、景颇族、哈尼族、布朗族都有制作品饮竹筒茶的习俗。傣语称为“腊跺”,又因其原料较细嫩,被雅称为“姑娘茶”,拉枯族语叫“瓦结那”。</p> <p class="ql-block">▲普洱茶罐</p> <p class="ql-block"><b>五、白茶</b></p><p class="ql-block"> 选用多茸毛芽叶为原料,成茶白色茸毛多,汤色浅淡。白茶制作仅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不炒不揉,看似简单实则要求颇高。</p> <p class="ql-block">▲再加工茶|万寿龙团</p><p class="ql-block"> 普洱茶中的顶级贡茶,专为皇室制作,是清代宫廷御用茶的代表之一。万寿龙团不仅是国家二级文物,是目前唯一明确验明正身的古董级贡茶,堪称“茶中之冠”。既是普洱茶技艺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茶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b>六、黑茶</b></p><p class="ql-block"> 属于后发酵茶。一般采用较粗老成熟的原料,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具有“叶色油黑或黑褐,汤色褐黄或褐红”的品质特征。又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滇桂黑茶、四川边茶。黑茶压制成的紧压茶是边区少数民族必不可少的饮料,故也称“边销茶”。</p> <p class="ql-block">▲再加工茶丨安茶</p><p class="ql-block"> 产地为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采用箸叶和竹篓进行包装,外形紧结匀齐,色黑褐尚润,香气高长有槟榔香,汤色橙黄明亮,不仅是饮用佳品,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普洱茶砖</p> <p class="ql-block"><b>再加工茶</b></p><p class="ql-block"> 是以六大基本茶类的茶叶为原料,进行一系列再加工而形成的特殊茶制品,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保健茶、茶饮料等,分别具有不同的风味与功效。</p> <p class="ql-block">▲再加工茶|普洱茶砖</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详 产地云南。</p> <p class="ql-block">▲再加工茶|普洱茶膏</p><p class="ql-block"> 普洱茶膏不仅是普洱茶“可饮可藏”特性的极致表达,更以“固态茶汤”的形式,将中国茶文化的精华凝固于方寸之间。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唐代制茶时提到“膏”的存在,指茶叶蒸压后渗出的汁液凝结物,被视为茶叶精华。</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胭脂红主人杯</p> <p class="ql-block">▲清黄釉折腰主人杯</p> <p class="ql-block">▲北宋定窑莲瓣纹茶碗</p><p class="ql-block"> 北宋定窑莲瓣纹茶碗造型规整,敞口、弧腹、圈足。此盏运用其特有工艺,胎质细腻洁白、质地坚硬,釉色温润如玉,光泽柔和。盏身以莲瓣纹为饰。造型简洁、纹饰清新,展现独特艺术风格与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茶壶和茶杯</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所喝的茶主要是奶茶,又名“蒙古茶”。将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兑入,饮用时还可以加入黄油、奶皮子、炒米等。蒙古族的木碗用白银镶嵌装饰,外面刻有传统的花纹。茶壶多为铜制或银制,造型别致。</p> <p class="ql-block">▲酥油茶茶具与藏茶</p><p class="ql-block"> 茶叶自唐朝传入藏区,成为藏民生活必需品。藏族人既喝清茶、奶茶,也喝酥油茶。</p><p class="ql-block"> 酥油茶是以茶为主料,加入酥油,然后再加入核桃仁等多种食物混合在一起而成的茶汤,藏语叫做“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p> <p class="ql-block">▲朝鲜茶具</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80年代朝鲜平壤茶壶上以朝鲜第一山金刚山(금강산)为图。茶壶、茶盘和茶杯底款均为"“DPRK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安吉白茶的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品种茶苗</p><p class="ql-block"> 茶树,早在7000万年至8000万年,就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进化而成。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在他的《衢州竹枝词》中写到:“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这里的茶正是古巴蜀漫山遍野生长的茶。</p> <p class="ql-block">▲生产用具</p><p class="ql-block"> 展柜内以及墙上悬挂的是部分生产工具,包括箩筐、簸箕,斗笠。</p> <p class="ql-block">▲锡壶</p> <p class="ql-block">  历代的茶书、茶人、茶艺、茶事,形成了诸多广为流传的传说、典故、随笔、歌舞与绘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生活镜像。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茶是中国人的良心,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中华文明的基因和密码就蕴含在一杯茶中。</p> <p class="ql-block">▲“诗歌”茶饼</p><p class="ql-block"> 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以及陆羽和他的一大批文坛茶友的共同努力,唐中期,茶文化发展出现一个旷古高潮,唐晚期时,茶已经和琴、棋、鹤、酒、竹、石等一起成为诗歌的题材之一。</p> <p class="ql-block">▲“茶道印象”系列茶饼</p><p class="ql-block"> 宋代,茶文化兴盛,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茶书和茶画,其中对斗茶、贡茶的详细介绍以及形象描绘,突显出宋代饮茶重技巧和视觉艺术的特征,体现了宋人的生活美学。以茶入诗,以茶入画,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为了茶,现代人依然如醉如痴。</p> <p class="ql-block">▲工夫茶具</p><p class="ql-block"> 工夫茶指的是一种冲泡茶的程式和方法,起源于明代,在湾代发展成熟,进入鼎盛期。一套工夫茶具一般以十二件为常见。其中孟臣冲罐、苏琛瓯、玉书锅、红泥煤炉被称为“工夫茶具四宝”。①孟臣冲罐,用宜兴紫砂陶制成的小茶壶。②若蹂躏;与“孟臣”合称茶具双壁,是一种薄瓷小杯,一只杯仅容七八毫升茶汤。③玉书锅,是工夫茶专用的薄瓷水壶。④红泥烘炉,选取粤东优质的高岭土烧制,高30-40厘米。</p> <p class="ql-block">▲过年茶</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此,王旭烽教授设计了《过年茶》以作纪念。从除夕开始到元宵结束,每天一包不同类型的茶,包括了六大茶类。</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茶通过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茶船海航等行遍全球,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交往中最圣洁的礼物。目前,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100多个国家与茶有关,饮茶人口超过20亿。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END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