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贤相伊尹.25年五一节自驾游

阿亚

<p class="ql-block">  DAY2:2025 年5月2日,早7时许,早餐后驱车前往伊尹公园。注:曹县伊尹公园-伊尹祠-菏泽牡丹园-菏泽。当日消费500元。</p> <p class="ql-block">  一、伊尹公园</p><p class="ql-block"> 曹县伊尹公园是曹县的一座以纪念商朝名相伊尹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公园集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于一体,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优美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公园以商朝名相伊尹为核心,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被誉为“商朝第一相”或“华夏第一贤相”,辅佐商汤灭夏建商,其智慧与德行至今被传颂。园内设有伊尹雕像、纪念馆、历史文化长廊等,通过雕塑、文字和实物展示伊尹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对商朝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伊尹,名挚,原是商汤家里的奴隶,在厨房里干活。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本领的人,伊尹经常找机会接近商汤。有时候他把菜做很可口,有时候却故意做得过咸或过淡,招惹商汤找他问话,并利用这机会,用做莱打比方,他对商汤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菜吃起来才有味道。治理国家也是如此,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一番话果然说动了商汤的心,商汤发现自己厨房里的这个奴隶是个人才,进而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其为右相。自此,伊尹帮助商汤筹划进攻夏朝的大计,并一举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可谓功劳显赫。商朝建立初期,伊尹帮助商汤制订各种典章,规定官更一定要勤勤恳恳地工作,要做出显著的成绩,否则要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要罚作奴隶。因此,商朝初期官吏均不敢胡作非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商汤死后,伊尹继续辅佐商朝的第二代、第三代君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管理好国家。</p> <p class="ql-block">  商汤的孙子太甲继位时,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教他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然而太甲在位的第三年就忘乎所以了,他认为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一切应服从于他。他任性、跋扈,以暴虐的手段压迫百姓。伊尹见此情形,先是一再规劝,提醒太甲应对自己的行为多加检点,后见太甲毫无收敛之意,遂将他放逐到商汤坟墓所在地桐宫,要他早晚面对祖父商汤的坟墓,聆听守墓老人讲述商汤创业的历史以及商汤订下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应以自己的祖父为榜样,勤俭为本,不要败了家业、国业。太甲渐渐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他首先在桐宫的范围内关心老弱孤寡,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应当做元圣伊尹古之贤相的事情,他立刻去做,不应当做的事情,不仅自己不做,看到别人在做也立刻加以制止。</p> <p class="ql-block">  三年过去了,伊尹的决定终于使这个年轻的君主悔过自新了,于是,伊尹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将太甲接回首都毫城,并郑重地将政权交付给他。从此,太甲接受教训,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商朝这个奴隶制国家日益繁荣起来。</p> <p class="ql-block">  伊尹身为奴隶,却聪慧过人,他为自己创造了自荐的机会,得到了一代君王-商汤的信任,得以一展才华。他忠心耿耿地为君王治理和管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奖罚分明的典章制度,提高了君王的威望,巩固了国家的政权。面对太甲的堕落,他巧妙地以其祖先的言行种种及现身说法教育太甲悔过自新,挽救了一代君王。伊尹不愧为一位善于思考、懂得方法艺术的奴隶丞相。</p> <p class="ql-block">  伊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民间的厨神,相传他的烹饪技术十分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说他做的菜久放不腐坏,熟而不透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涩口,辛辣不过度,淡而不喜味,肥而不油腻。</p> <p class="ql-block">  《吕氏春秋.本味篇》是中国烹饪史上最早的文献,记载的便是伊尹跟商汤之间关于怎样调和五味的讨论,所以,今天的厨师们依然很怀念这位“有出息”的老前辈,把他敬为“相师爷”。他当时推崇的食品和味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饪理论。伊尹经常借汤向他询问饭菜的事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次,他对汤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佐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了重用伊尹之意。</p> <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伊尹总结出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辛、苦、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的五味法,意思是,调和味道离不开甘、酸、苦、辛、咸等五味,用多用少用什么,全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将这些调料调配在一起。他还进一步将这种方法推广应用到中医药中来,有意识地把烹饪技艺与中医养生相结合,创制了食疗方剂。</p> <p class="ql-block">  伊尹在当厨师期间,看到人们医病吃中草药的叶、根、茎,很难食咽,就用陶器煎草药汤液帮人治病。他时常考虑能否把烹饪与医药结合起来,当时医生给患者用的都是单味药,由于单味药作用范围和力量有限,难以控制复杂危重的病证。职业习惯使他自然联想到做汤的方法,他试着把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药物放在一起煎意,由此诞生了中药夏方,即方剂。煮出的汤液的疗效优民间厨种汤液鼻租于单味药,因此古有“伊尹制汤液而始有方剂”一说,以后汤液便成为常用的中药剂型,使中药得到了 更广泛的应用,并延续至今。汤液,也成为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汤剂适应中医的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汤剂具有制备简单易行,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的特点。汤液中多味药物是按照一定原理配合使用的,这就开启了中药的复方时代,使得中医药理论开始趋于系统化和成熟化,在伊尹之后,中药的剂型虽经过多次发展与丰富,出现了丸、膏、丹、散、贴等,但汤液依然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作为汤液的创始人,伊尹被尊为“汤液鼻祖”。</p> <p class="ql-block">  伊尹对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烹饪、占卜与医药知识融合起来,将传统的烹饪技艺与中医养生结合起来,创制食疗方剂,开创中医“药食同源”的先河。他提倡药食同源,以君臣佐使配伍,以寒热温凉调性,把以前的单味药治病,发展到多味药的方剂治病。创造了方剂治病,是伊尹对中药学的极大贡献,他是中药方剂理论的奠基者。相传,伊尹著有《汤液经法》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汤液经法》32卷,共计360方。梁代陶弘景《辅行诀》指出,张仲景师式《汤液经法》撰写《伤寒杂病论》一部。《汤液经法》奠定了中医方剂学的基础,是中医从药到方的转变的体现,可谓“群方之祖”,被后人传颂千年不衰。</p> <p class="ql-block">  二、伊尹祠</p><p class="ql-block"> 伊尹祠,即商元圣伊尹祠堂。伊尹祠坐落于曹县大集镇殷庙村。史书记载,沃丁八年即公元前1549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伊尹墓在曹县殷庙村西望汤陵,汤陵在曹县土山集村,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明代,曹县知县范希正在伊尹墓前重修伊尹祠,祠为三进院落,历代立碑碣数十通,后称伊尹祠为殷庙。现祠修建于1994年,民众募资修葺元圣祠,通过整修,庙宇焕然一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许结束游览,驱车前往菏泽牡丹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