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铭感不忘的老照片

吴永成

<p class="ql-block">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85年1月,照片中第一排为时任地矿部副部长温家宝(左四)、地矿部部长孙大光(左五)、地矿部副部长朱训(左六)以及地矿部政治部、地质报社的领导。</p><p class="ql-block">参加合影的年轻人是“地质部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员,来自部系统各基层单位的“笔杆子”,我有幸是其中一员(第二排左四)。部领导几乎全部出席接见,可见当时对培养年轻新闻干部的重视。</p><p class="ql-block">我能够参加培训班,其经历曲折而美丽。因为就在一年多前,我还在大兴安岭一支找黄金的地质勘探队工作。</p><p class="ql-block">话说1983年春节过后我正在家休假,忽然接到地质勘探队领导的电话,通知我出队时先到省局政治部,有事情商量。假期结束,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局里,局政治部宣传处的领导说明事情缘由。原来1982年地矿部开展地质系统职工五类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科普文学)作品征稿评选活动,我的一篇小说获奖,并到北京地质礼堂参加领奖活动。局里通过报纸了解了这件事,准备调我到省局的报纸从事编辑工作,这次约我来省局是征询我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1983年5月,我调到省局从事报社编辑记者工作。以前虽然喜欢写点诗歌散文之类的小东西,但对新闻一窍不通。工作了一段时间,愈发觉得亟需补充“营养”。就在这个时候,听到一个消息,部里要在1984年9月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为期六个月。这对我来说真是及时雨啊!</p><p class="ql-block">可是想想,这天上掉馅饼的事怎么能砸到我头上?我刚刚来局里一年多,正式关系调入不到一年,办公室椅子都没坐热,活儿没干多少,就要去北京学习半年,这不谛于天方夜谭嘛。但是这样的机会实在太难得,说什么也要争取一下。出乎意外的是还没等我争取,局里已经决定让我去北京参加新闻干部培训班,馅饼还真真砸我脑袋上了!</p><p class="ql-block">在北京培训的半年太解渴了。围绕新闻的采访、写作、标题提炼等内容设置的课程,既有理论学习也有结合实际的专题讲座。来讲课的老师囊括了北京各大媒体的“名记”和各大院校新闻专业的知名教授,让我们这些新闻小白大开眼界,终身受益,由门外汉跨入了媒体人的大门。</p><p class="ql-block">上面的合影照片,就是在培训班结业时拍摄的。在培训班结业后,又有故事发生,因为我没有参与,这是以后听培训班的朋友亲口讲述。</p><p class="ql-block">由于历史的原因,参加培训班的学员虽然在单位是“笔杆子”但大多没有学历,所以大家渴望通过系统学习,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解决学历问题。于是,学员们集体给孙大光部长写了封信,希望通过上级组织协调解决。没想到孙大光部长立即作了批示:同学们提出的愿望很好,请政治部和地质报社研究一下,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后来新华社干部进修学院为地矿部定向办了一个新闻大专班,让同学们系统学习了新闻专业知识,圆了大学梦。</p> <p class="ql-block">回想围绕老照片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不禁令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我一个既无学历又无背景的普通地质队职工,没托关系没送礼,一步跨越了从偏远的大兴安岭到省城局机关这似乎遥不可及的历程。到省局仅一年多,又获得脱产半年到北京进修的机会,这份幸运说出来让人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我的新闻培训班的同学们也是幸运的,通过表达愿望的一封信,竟然梦想成真,彻底改变了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每当看到这张合影照片,心底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庆幸我亲身经历了风清气正的年代,部、局、队的领导干部大局谋动,爱才若渴、任人唯贤,给我们提供了学习进取提高的机会,使得我们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顺风顺水,有不少人在业内小有成就。</p><p class="ql-block">感谢这些师长,他们为那个年代朗朗晴空增添了缕缕清气,让那个那个年代永远值得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