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沧州籍音乐家

音乐飞扬

沧州不仅武风泱泱,文脉绵长,且礼乐文明承续华章。从汉代音乐家赵定、大唐天宝的何满子到当代音乐家,都曾为华夏的音乐文化添彩增光。<br>  汉代音乐家赵定(“赵氏者,勃海人赵定也,宣帝时元康神爵间,丞相奏能鼓琴者勃海赵定、梁国龙德,皆召入见温室,使鼓琴待诏。定为人尚清静,少言语,善鼓琴,时间燕为散操,多为之涕泣者。”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他有琴著十篇。<br>  古宫词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白居易诗曰:“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自注云:“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由此可见何满子即是本地盛唐梨园时代的大歌唱家。我曾据此创作过音乐故事,并在中国首届音乐故事大赛中获奖。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大型歌舞作品。位于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中的歌曲《解放区的天》,以其喜庆的锣鼓节奏,明亮欢快的旋律,受到到人们的喜爱,得以家喻户晓,而其作者却长达半个多世纪无人知晓,他就是刘西林。<div>  </div> 刘西林,南皮集北头村人。生于1920年,1998年去世。1936年参加革命,1942年被派往延安鲁艺学习。建国后,历任东北电影厂副厂长;吉林省文化局副局长;国家对外文委演出公司副经理、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副秘书长、中国驻扎伊尔大使馆政务参赞;1983年离休后兼任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副秘书长,延安大学校友总会理事。<br>  刘西林已去世多年,搜集他的资料和查原籍颇费周折。我联系他曾经工作过的多个单位,包括延安文化研究所和电影局等,辗转拨打了十几个电话终于找到了他的儿子。“确实听父亲说过老家是沧州的,但具体是哪并不清楚,他不到20岁就去了延安……”后来,刘西林的儿子意外发现了一件父亲的遗物,上面留下的信息证实了具体原籍。 李伟(1914一2005),(曾用名李鼎声、伟华),河北省沧州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顾问、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正兵团职离休干部。<br>全国文联委员,著名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2001年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br>在纪念沧州解放30周年之际,我曾邀请他到我原单位——市群艺馆做报告。 臧玉琰,我国老一辈著名歌唱家,1923年生于河北省黄骅市吕家桥小吴庄村,中央乐团独唱演员。1942年考入四川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黄友葵教授。1948年臧玉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国立音乐学院。<br>  臧玉琰以意大利美声唱法著称,特别善于运用恬静诗情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意境,轻声细语般的抒发内心的情思,在表达歌曲的情趣上探幽索隐有其独到之处。被人们公认是我国著名男高音之一,曾名噪乐坛。<br>  在“文革”期间,臧玉琰和全家被下放到江苏淮阴地区。后在金属容器厂和干校劳动,据说臧玉琰的任务是放鸭子,鸭子竟然听从他的歌声呼来喝去。在此十年之久的人生黄金岁月里,他只能默默地用回忆和感觉来琢磨歌唱艺术技巧,研究气息共鸣的运用,而进行“无声练习”。他说“虽然没有演唱发声,但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体会发声器官的歌唱状态,这种练习使我受益匪浅”。<br>1980年中央乐团来沧州的演出时,本人领略过臧玉琰的演唱风采。此后在编辑《沧州市文化志》时,也进行过联系。 <p class="ql-block">  提到作曲家吴光锐,你可能感觉陌生,但《运动员进行曲》你一定听过,吴光锐即是主创者。他是青县赵辛庄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员,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联合军乐团工作。历任演奏员,教员,创作员。从事军乐艺术五十多年以来,创作了许多器乐和声乐作品,有的在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并获奖。《运动员进行曲》(合作),成为我们历届各项体育盛会的必用乐曲,成为中央台体育新闻的开始曲。1999年出版个人《管乐合奏曲集》,2004年出版小军鼓演奏教程。生平事迹已被收入《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我曾多次拜访吴老师,并曾在《沧州晚报》发表过一篇介绍他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随着电影《青松岭》的播出,一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而家喻户晓。曲作者施万春就是河北青县人。</p><p class="ql-block"> 施老师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员,中央乐团创作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主任,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授予施万春先生“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作品有管弦乐《节日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合作),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电影《青松岭》、《良家妇女》音乐等。2007年曾举办过其影视作品研讨会。</p><p class="ql-block">1988年,为了编写《沧州市文化志》,笔者专程去北京拜访施万春老师,他对家乡殷殷的关怀之情,和高超的音乐艺术才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胡俊成,沧州南关人,原铁道兵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几十年来创作歌曲作品千余首,暮年仍然笔耕不辍。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歌曲上千首,在全军、全国各类征歌、大赛活动中有100余首获奖。其中,作品的音乐电视片《筑路者之歌》和《燕山金秋》(合作)分别于1988年获首届电视“星光奖”、1989年全国“城市金牛奖”。男高音独唱《理想是不灭的火光》曾在全国20多个省、电台作为“每周一歌”播出,传唱20余载,唱遍大江南北,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祝福祖国》——胡俊成歌曲选已出版,本人曾专程拜访过胡先生,并将其写入我市文化志。 刘若娥,女高音歌唱家。她出生于沧州市区一个优渥的回族家庭。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声乐系副系主任。曾获“上海市育才奖”,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教师”。<br>  先后担任《十三陵水库大合唱》(1958)、《金湖大合唱》(1962)领唱;她演唱《毛主席比太阳还光亮》(1963)被载入红色收藏系列;1975年为动画片配唱的歌曲《革命好似大海潮》(木偶片《大橹的故事》插曲),被收入《歌声跨越60年(精装 限量珍藏版)》,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她演唱的《夜莺与玫瑰》《怨离别》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br>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我是在网络和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乡联系的,在和我的谈话中一再表示:我的生活简单,思想简单,没有什么可写的。我就是热爱教学,我的一切就是学生!最使人感动的一句话是“我对艺术界功利不感兴趣,更崇拜那些为强国献身的科学家”,这就是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情怀! 鲍元恺教授,原籍我们沧州青县鲍家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是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br>  鲍老师音乐著作颇丰,曾创作有交响诗、芭蕾套曲、童声合唱套曲、歌曲、影视音乐等多种音乐体裁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创作奖。他把民族特性、西方传统和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也是受到圈内专业人士的褒扬和社会公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br>  鲍老师对家乡沧州怀有很深的感情,曾先后几次来沧州,指导基层业余作者。当年我的拙作管弦乐《林冲》就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并让当时他的弟子刘彤配器。由天津音乐学院乐队录制并演唱,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执棒,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这里对鲍老师说一声:衷心的感谢! 此外,著名指挥家李德伦,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著名唢呐演奏家赵春亭、王金山,也都应该进入这个系列,可惜我只是见过他们的演出风采,并无深入交往。<br>  这些沧州籍音乐家,是我们沧州的骄傲!书写和宣传他们的突出成就和累累硕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br>  为前辈拾荒补遗,为新人铺路助推!秉承前人的进取精神,和严谨的创作态度,用以激励后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常连祥,河北泊头人。毕业于河北师大音乐专业。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会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词曲编音乐人。 <br>自进行音乐创作以来,先后在《歌曲》、《词刊》、央视等省级以上发表、刊登并播放各类音乐作品300余首(件)。并被张也、刘斌、杜春梅等歌唱家演唱。部分作品被收入到《中国歌词作家作品选》、《施光南作品101首》、《中外抒情独唱名曲选》(续集)及其它作品专辑。<br>  近年来,致力于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创作,关注大运河文化,组织河北作者参与了沿运河六省市《运河情音乐笔会》。撰写的《大运河与沧州音乐文化》参加了全国性高校研讨会。为民歌合唱改编、为诗经谱曲等作品先后在全国刊物发表和各地演唱,和专场演出。2024年参加“京津冀地区民歌表演人才培养”项目授课,并被中国音乐学院聘为此项目授课专家。<br>  《音乐飞扬——常连祥音乐作品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并成功举办个人作品视频音乐会。<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