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每说起旅游,朋友们最向往的方式,就是来一次慢悠悠的、不赶时间也不赶景点的自驾游。景由心定,路由心走,心止而留,心动即游,如云和风之勾连。云栖云走,云卷云舒,缓急徐疾,全交托于风。若如此,游之止境则达矣。</p><p class="ql-block"> 愿虽如此,达之则不易也。然自驾游则诚可赴之一试。四月十五日一早,同好者共十三人,分车三辆,由诸暨赴皖南,开启了对本次大多同行的人来说,为平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驾游。</p><p class="ql-block"> 经三小时多的高速路,我们来到了皖南之行的第一站——宁国。</p> <p class="ql-block"> 宁国的胡乐老街,称得上徽商古道上的活态博物馆,也算是江南烟雨中的市井风情画。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穿过陈旧的门厅,进入院落,那些藏着的商帮传奇又鲜活地跳入你的眼帘,那些木质的阁楼、香案、条桌、藤椅,迟滞着你的脚步,时间变得柔和而缓慢了,这里曾发生过的前尘旧事在你的怀想中保持着一贯的静默。</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宁国就有“小小宁国县,大大河沥溪”的说法,一条河沥溪,就是半部宁国史。</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不远处的东津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元年(1522),它是河沥溪上最沧桑的一瞥。明清的风雨刻进了石缝,徽商驮马曾踏响过它的梁背,诗客行舟亦曾穿过它的孔洞。它仿佛是一卷不朽的宣纸,每一个桥孔都化身成了时光的印章,盖在流水之上,静静地书写着河沥溪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老街一家专注宁国菜三十三年的饭馆品过臭鳜鱼等徽州菜后,我们驱车赶往“皖南川藏线”自驾路线旁的青龙湾景区。到后感觉实景和网文上的宣传有大的差距,于是掉转车头,奔赴下一站——宣城。</p> <p class="ql-block"> 宣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西汉时便被称为丹阳,三国时期更名为宛陵。据传,孙权曾在此地被封为宛陵君。宣城曾与苏州、杭州齐名,历史上被誉为江南三雄。</p> <p class="ql-block"> 环宣城的宛陵湖,原为一片渔区,现已被改建为湿地公园。湖长水清,碧波鳞鳞,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走在滨湖道中,偶尔可见水鸟掠过水面,或低飞捕食,或悠然自得地栖息于枝头,宁静的湖泊顿然增添了不少生动与趣味。</p> <p class="ql-block"> 在宛陵湖旁,一位在政府机关上班的公务员,闲谈间,对这座城市和这片湖水充满着深情的热爱。在围绕宛陵湖不长时间的漫步中,对这位宣城人的深情和衷爱,我立刻有了深深的理解和完全的认同。</p> <p class="ql-block"> 十五日夜宿宣城。十六日早上,车赴敬亭山。</p> <p class="ql-block"> 心慕敬亭山,缘起于李白《独坐敬亭山》之诗作:</p><p class="ql-block">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p><p class="ql-block">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p> <p class="ql-block"> 此诗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用拟人化之手法,赋予了敬亭山以鲜活的生命,同时又表现出了诗人微妙而丰富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 对《独坐敬亭山》主流的解读是:李白表面上借此诗在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意则是表现诗人生命历程中所遭遇的旷世孤独。李白因怀才不遇,命运多舛而只得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和寄托。</p> <p class="ql-block"> 沿石级而上,稍走一段不太陡的沿山公路,就到了半山腰处的石涛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石涛纪念馆到太白楼之路,道长坡陡,向上走颇有点吃力。幸亏大家说说笑笑,走走拍拍,也就忘了脚下的艰难。太白楼前,极目而望,加上和风扑面,美景如画,大家胸臆畅然,一小时多的时间竟在不觉间度过。</p> <p class="ql-block"> 到过敬亭山的名人可谓多矣,光留下诗歌的就有谢朓、李白、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梅清、梅庚等大家。敬亭山被称为江南诗山,确实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到泾县桃花潭地界时已是中午一点多。桃花潭为青弋江的一小段,与太平湖紧紧相连,潭面水光潋滟,碧波涵空,岸边怪石耸立,古树青藤纷披、花开似锦。</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桃花潭旅游度假区,仿佛置身在流动的水墨江南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 这里吸引人的不光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厚重的历史人文。明清时期的古街、宗祠、楼阁、石坊、石桥、古渡、碑匾等古建筑和遗迹就有400余处。</p> <p class="ql-block"> 桃花潭,因李白的一曲《赠汪伦》而显名于世,与李白和汪伦有关的还有东园古渡、踏歌岸阁、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和汪伦祠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当年,汪伦为了一见心中的超级偶像——李白,思虑多日,遂挥毫泼墨,修书致李白曰:“闻君好游,春日里,桃花潭边十里芬芳;闻君好酒,此地有万家酒店,酒香四溢。愿君来此,共赏美景,同饮佳酿。”</p> <p class="ql-block"> 李白到了泾县后才知桃花潭方圆十里,却并非处处桃花盛开;酒店主人姓万,亦非有万家酒店。只因汪伦这一超级粉丝的热情好客和对他的由衷敬重,二人之间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李白登舟踏上归程时,汪伦亲送李白至桃花潭边,赠送了诸多价值连城的礼物,还率领乡亲们跳起了欢快的“踏舞”,以此表达与李白分别的不舍之情。李白为汪伦的深情而感动,即兴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赠汪伦》一诗。</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来,汪伦可称得上中国文旅策划的开山宗师。以桃花和美酒唱戏,引来了千古诗圣,桃花潭就此后,在华夏成了耀眼的星星,一方产业从此蔚然而兴。</p> <p class="ql-block"> 下午近三点,由桃花潭出发,前往泾县新四军司令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泾县云岭乡罗里村,属皖南山区。1938年1月至1941年,新四军军部就驻扎于此,新四军在此完成了部队组建和战略部署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新四军部队从两千人发展到了九千多人,他们在叶挺、项英等人的领导下,活跃于大江南北,英勇抗日,创建了众多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 1941年元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一个支队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8万多人伏击,九千将士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闻讯后痛心疾首,写下了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十七日早上七时半,从离九华山不远的桔子酒店出发,停车后转坐景区公交前往九华山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九华山有“莲花佛国”的美誉。晋唐以来,是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的心慕之地。历代名人雅士在此留下的诗词歌赋达500多篇。还可见唐代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稀世珍宝。景区由九十九座山峰及众多的溪流、瀑布、幽洞、奇松、怪石构成。</p> <p class="ql-block"> 花台区为九华山的核心景区之一,风光壮美,以奇峰怪石、云海雾凇、花卉海洋而著称,素有“灵山九华,美在花台”的说法。“天然睡佛”为景区之奇观。另外,花台正顶是景区内最高峰,登临花台顶,可以一览九华全景。</p><p class="ql-block"> 天台景点为九华山高山游览区。区内奇峰突兀,危崖层叠,怪石嶙峋,以“雄、奇、特、神”为主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 因为九华山是世界公认的地藏菩萨道场,所以我们到了九华山风景区后,以礼佛参禅为主线,围绕着金地藏塔(俗称老爷顶)及周边的附属殿堂而展开了相关的礼佛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肉身宝殿(金地藏塔),位于九华街西神光岭头,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金地藏晚年在此为南台读经,其圆寂三年后,仍颜面如生,正是菩萨降世应化之兆,遂在此建三层石塔安葬其肉身,即肉身塔,又称地藏坟。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肉身殿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空。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南门厅上方有两块横额:上额书“肉身宝殿”四字;下额书“东南第一山”五字。1983年,该殿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 上下老爷顶,台阶多而陡,膝盖颇受罪。然而有善男信女们,纵列成队,一步一跪,躬身叩头,且口中振振念词,感动于他们的虔诚之心,腿酸脚软的感觉才稍有缓解。</p> <p class="ql-block"> 十七日晚宿池州。朋友寿君总是一如既往地热情周到,关照他的池州朋友为我们一行安排了接风洗尘宴。人虽在异乡,却总能感受到朋友的真诚温暖,这常常是我们旅途中另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十八日一早先打卡杏花村,然后前往安庆天柱山。</p> <p class="ql-block"> 天柱山风景区,有名崖、奇石、异洞、涧瀑、云海等自然景观,为安徽三大名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天柱山,因主峰如“一柱擎天”而得名。清人储光黔在《皖山游记》中形容天柱峰“锐上而丰下,四面嶙峋,如春笋破土张其箨”。</p> <p class="ql-block"> 储光黔所说的皖山即为天柱山。春秋时期皖国君主皖伯大夫治皖有方、德政清明。皖公挚爱天柱山,常携友人登山吟诗,其生平夙愿是以功业“融于皖山”“惠泽皖民”,据说皖公逝后,其神灵在天柱山化作神像,永远守护着这方热土。后人为纪念他,便把天柱山称为“皖公山”“皖山”</p> <p class="ql-block"> 安徽简称为皖,即由此山而来。皖山也称为潜山,潜山市因山而得名。据《明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潜山之意为岩谷幽深,穷之益深也。确实,穿行在天柱山的石缝岩罅中,仰则石柱擎天,高达云汉,俯则谷深崖幽,千转百迴。</p> <p class="ql-block"> 天柱峰顶南崖壁有横书“孤立擎霄”、“中天一柱”的摩崖石刻,为名家所撰,药农所刻。</p> <p class="ql-block"> 凡灵秀之地,总和风物相关。潜山市是黄梅戏之乡,京剧起源之地。《孔雀东南飞》、《天仙配》的故事曾在此地演绎,“小乔初嫁了”的爱情也在这里展开。一柱擎天之地,怎能少得了风流和倜傥呢?</p> <p class="ql-block"> 当年,浪漫达人李白乘舟江上,遥望天柱山,即兴成一诗:《江上望皖公山》</p><p class="ql-block">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p><p class="ql-block">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p><p class="ql-block">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p><p class="ql-block">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p><p class="ql-block">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p><p class="ql-block">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p><p class="ql-block"> 李白在诗中向往天柱山作为归地,可见此山之奇之秀着实打动了他。</p> <p class="ql-block"> 除李白外,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杨万里等无数文人墨客都来过此地访幽寻胜,寄情山水。山中有一条山谷流泉,崖壁上刻满了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书作品,俨然成了石刻博物馆和诗词长廊。</p> <p class="ql-block"> 遥看山峰顶部,岩石纵向开裂,如一朵在蓝天下盛开的白莲。忽然间,云来雾起,如碧水初起之涟漪,山顶顿然由白莲幻化成了出浴之美人。此情彼景,一忽儿使人心境空明,一忽儿又使人贪恋红尘,倏忽之间,恰作仙俗两重天。</p> <p class="ql-block"> 坐在山顶的大石背上,远处云天相接,耳旁天风忽起,全然有一种骑鲸向天之意境。</p> <p class="ql-block"> 从百步云梯而下,征服了接近九十度垂直的石阶,在像翡翠一样幽蓝的炼丹湖旁小憩,攀高后的疲惫,回望中的惊悸都被彻底治愈。</p> <p class="ql-block"> 下行索道口的平台处附近,红艳艳的映山红绽放着笑脸,仿佛在向攀登而回的人们问着好。一股不知从何处来的山风窜入花丛,映山红晃悠得更为起劲,旁边绿色的灌木丛也似乎突然来了灵感,拼命地扭起身子开始了舞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