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樊戈早年故居与简易家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晋南河东的运城地区夏县县北青龙河西岸,有个古老的村庄名叫西阴村,据历史传说,这里是六千前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缫丝制衣的新石器原始人类故居。这片肥田沃土上,曾经孕育出了代代文化名人。今天笔者要介绍的是一位民国时期的新青年,烽火年代的军中干将,和平岁月的老革命,他的名字叫范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戈,乳名、木乃、国国,真姓实名为樊国梁(堂兄樊国栋),一百零八年前的1918年10月,他出生在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一个富户家庭。参加革命后因革命工作的特殊历史环境需要,便秘密化名为“范戈”,一直沿用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戈故居,位于当年西阴村西头北边一条南北小巷的两头“车门”内,樊戈父亲叫樊木乃,这是一个樊氏富户大家庭。北“车门”里东边第一户是当年樊戈的堂兄樊国栋家(樊俊龙祖父),对门就是樊戈家,背后是九十九年前的“西阴遗址”灰土岭坑坡。紧靠北“车门”外是村医樊礼元(樊云山祖父)财主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戈,早年家有一子名叫樊家仁,后随母亲改嫁禹王镇西赵村落户;解放前后的在外新建家庭里,膝下三女,均在部队工作,定居北京。樊戈的亲弟弟叫樊官乃,早年曾任村里民兵连长指导员,膝下二子,长子樊家存(后定居北京)膝下一女,次子樊家顺,一直在西阴村从事农业,膝下一女樊金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樊戈的堂兄樊国栋,西阴村的耄耋老人们告诉我:“樊国栋,当年毕业于老牌山西大学,后曾任祁县教育局局长,抗日战争期间,拒绝日伪政府的高官厚禄,依然回到老家从事地方教育事业,并兼任夏县政协民主人士代表参政议政,壮老年时年年模范,深受乡民好评。樊国栋的儿子樊作汉(樊俊龙父亲)也毕业于山西大学,后在老家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练就一手毛笔好字。”总之,樊戈这个大家族早年不仅田地富庶,而且在西阴村也堪称“书香门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樊戈家院背景与历史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话说1926年10月10日,西阴村里发生过一件历史大事:通过当时在任的中华民国山西省政府阎锡山点头同意,从北京清华大学堂来了几马车所谓的中国考古团队,瞄准西阴这块已发现的文物宝地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团队的领导名叫李济、袁复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考古工作方便,当时的民国夏县县长阎杰和夏县第五区尉郭区长蒋海平,分派在任的西阴村村长崔延鍸,把李济一行人就近安排在了距离灰土坑一墙之隔的樊木乃(樊戈父亲)家的四合院居住;起灶吃饭,安排在对门的樊木乃堂侄樊国栋(樊俊龙祖父)四合院。车门外的樊礼元(樊云山祖父)财主熟悉医学,家设门诊,作为考古队员们的小病医疗处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的每天陆续出土文物也就暂时寄放在这两个财主家四合院房间,派人日夜看守。直到两个月结束后的12月初,在县长区长村长的协助下,征用地方上的15辆骡马车,把装满76箱(各重40公斤)的18728块陶片(其中彩陶1356片,最珍贵的是半颗蚕茧)出土文物,通过村后的官槽沟国道丝路古站,进入闻喜大道,又用了9天时间,到达了当时的山西省第一条出省铁路“正太铁路”榆次站,最后去了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6那年,樊戈才8岁,在村私塾读书。听说村里来了大城市的许多“挖墓”人住在自己家里,每天一放学就和伙伴们去院里背后的灰土坡地,捡拾田垅中的黑黄花纹(西阴纹)陶片,还经常在考古队叔叔面前撒娇说他也有几块古墓宝贝和铜钱,请专家们鉴别玩赏。考古队的叔叔们也都喜欢这个淘气出名的小男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济生于1896年,那时整整30岁,比樊戈大22岁。李济常拍着樊戈的脑袋说:“你名叫国国,真就像一只跳来蹦去的草丛中蝈蝈,整天叽叽喳喳个不停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樊戈求学入党的革命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樊戈13岁,升入高小,在运城参加社会进步组织的“读书会”,丰富了自己的大世界视野,决心“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1935年17岁进入省城太原上中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宋代范仲淹爱国名言。在1936年10月的18岁那年,主动接近党组织,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崇拜范仲淹,范樊谐音,挥戈上阵,从此更名为“范戈”。后被分派在国民政府薄一波主持的“山西牺盟村政”协助员训练班学习,任“牺盟村政”协助员、联络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樊戈在平定县国民军官教导第五团政治部任干事、连指导员,后在武乡县游击第二大队任政治主任。国共统一战线形成的1938年6月后,历任游击一团六连指导员,游击十五支队政治主任,保安五团第二营教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樊戈22岁,被我党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任第三专员公署秘书,连指导员,后分配到212旅54团二营任教导员。1941年调太岳军区三分区教导大队任教导员。“精兵简政”后历任分区政治部宣传股长、宣传科长,54团代团政委。1944年参加太岳区整风运动,任太岳纵队联络部部长。1945年5月调57团任政治主任、政治委员,亲自参加了“上党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日战争结束后,进入解放战争。1946年6月调太岳纵队政治部任联络员、部长、秘书长。后任晋冀鲁豫第四纵队随营学校政委、政治部秘书长,亲自参加过晋南战役、晋西战役和淮海战役。1949年任14军4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后担任第二野战军政大学四分校教育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0月,樊戈整整31岁。面对人民做主的共和国新形势新面貌,他觉得而立之年必须发挥最佳优势,努力报效祖国。1952年任第三步兵学校副政委。1954年10月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工作,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政治经济学教授会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64年任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任北京汽车制造厂军宣队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年文革期间的1971年,樊戈53岁。担任北京市委文教组组长,教育局党委书记,。1973年由69军军长谢富治提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教育长。十年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樊戈被调进国务院教育部领导小组,后又调任《光明日报》社任总编辑。1977年任军政大学副教育长,参加了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樊戈61岁,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为我军教育事业和培养中高级指挥人才做出了贡献。曾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樊戈66岁,光荣离休。2006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樊戈处世原则与老家现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笔者采访西阴村的樊彩元、樊亚才、樊俊龙、樊三龙、樊金菊、樊振华、樊云山几位家属晚辈和同村邻居时,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说,从西阴村历代老家人的口碑传说中,这位西阴村老革命确实是“出身富户,勤奋读书,投身革命戎马生涯,献身文教,终生低调,坚持党性,永不褪色,深得乡民爱戴惦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北京樊戈三个女儿都在上学读书,家里实在忙不过来,就把西阴老家弟弟的孩子樊家存大侄儿接到了北京,照顾自己和老伴的身体,时间久了也就有了一份自己的工作。可二侄儿樊家顺一直留在老家,樊戈多次忍着都觉得再不能通过职权去搞过度特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家当年在任夏县财政局长孙效义(小苏)和部下去北京开会,樊戈不忘乡亲,热情在家接待,可等家乡领导提出想通过关系购置一辆212吉普车时,樊戈笑呵呵地说:“搞那特殊干啥,骑着自行车下乡就很接地气嘛,老百姓也喜欢这样的干部。图阔气,讲排场,耍威风,那不是一个共产党干部的做法。要干实事,记住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几句话,把几个老乡们感动的立马起身,向这位家乡的老革命深深鞠躬行礼,再没提此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戈老家的小侄樊家顺去北京看病住在叔父家里,樊戈亲自联系医院医生,出院后,想了几想,对侄儿说:“这种常见病在老家就完全可以治疗,不必再来回折腾了。”最后便默默的买票把侄儿送回老家。……弹指一挥间,几十个年头已经过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时代的2026年10月眨眼就要到来,这既是樊戈的108岁诞辰纪念日,更重要的也是中国现代考古之父李济西阴考古的100周年纪念日。在这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光里,各级政府和西阴人们没有忘记李济先生、李光谟父子曾经对“中国现代考古第一村”的深厚感情,没有忘记当年李济考古团队征用寄住过的樊戈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夏县县委县政府和文旅局,通过申请省市文旅局以及主管部门单位,正在筹备投资将当年的西阴村樊戈故居准备翻修改造,复原到百年前的“李济考古遗居”,决心积极抢救西阴考古非遗文化,合理利用民间优势资源,以此策略规划来努力打造夏县文旅景区,讲好夏县最美故事,促进西阴嫘祖蚕业文化的快步提升与跨越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继承先辈优良传统,推动家乡文化经济繁荣。如斯而已,科学家李济父子和老革命樊戈先生定会九泉含笑。因为逝者虽然已去,但后人仍在不懈守候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愿夏县家人们都携起手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5.1于夏县西阴村樊戈故居家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峻山简介】笔名珺珊,1960年10月出生,山西夏县枣园人,中共党员,大学中文本科学历,原夏县二中政教主任、团校委书记,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校报主编、音乐教师,夏县作家协会会员,夏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夏县关工委宣讲团讲师,西阴嫘祖蚕业文化研究员兼公司党组书记,其毋康杰文化研究员。愿与各位文学史学同仁倾谈交流,挖掘本土民间非遗历史,振兴夏都民族传统文化,讲好家乡最美故事,传播本土最亮声音。(手机微信同号13934096372)</span></p> <p class="ql-block">欢迎扫描添加作者本人微信二维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