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于2025年4月20号从婺源去南昌途中顺路坐高铁来到景德镇。下车就直接奔陶阳里御窑遗址公园。这是游客中心,我们仍然免票。</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陶阳里御窑景区是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核心文化瑰宝,集历史、艺术与建筑特色于一体。陶阳里位于景德镇市中心,自宋代以来便是制瓷业的中心。作为“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这里形成了“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的独特聚落格局,被誉为“东方瓷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景区总体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一期建成开放面积1.28平方公里。御窑厂皇家气派和陶阳里烟火气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元素。陶阳十三里、一百零八弄,围绕陶瓷生产形成的陶瓷文化聚落保存完整,窑砖里弄、会馆书院、瓷行商铺见证烟火气息与瓷业繁荣2</p><p class="ql-block">,650余年的国保单位—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落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是“瓷国皇冠上的明珠”,是景德镇瓷业的中心,明清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御窑遗址阅尽明清27位帝王,出土了百余吨、两千余万御瓷片,修复了3000余件御瓷精品,北京故宫有36万件藏瓷,95%都出自这里,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被评为4A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陶阳里御窑遗址公园的网红打卡地,陶瓷碎片拍摄的网红地。这是按御窑博物馆“岁岁鸭”投墙设计灵感而制作,博物馆筑以清代型柴窑为原型,8个多曲面拱体采用90万块老窑砖砌成,曾获2017年“最佳文化建筑”奖。馆外水域倒映红砖拱券,夜间灯光与水景辉映,营造梦幻氛围。网红元素:镇馆之宝“明成化三彩鸭形香薰”被创意转化为灯光装置“岁岁鸭”,憨态可掬的投影墙面引发排队拍照热潮,成为传统文物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龙珠阁“碎片中的阁楼”机位,“碎片中的阁楼”通过建筑与遗址的错落视角,形成极具张力的构图。红砖古阁与周围老窑砖巷道相映,尤其傍晚落日或夜晚灯光下,光影交织宛如穿越时空。文化背景:龙珠阁作为御窑厂历史轴线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明清皇家窑厂的兴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陶阳里,就是走进了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一段传奇。快来一起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吧!我们先来到了御窑厂遗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陶阳里御窑遗址公园游览图:其中包含有旧御窑厂旧址,龙珠阁、御窑厂的南麓遗址和景德镇御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御窑厂正在维修。没法进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遗址园区很大,</p> <p class="ql-block">于是到南麓御窑遗址参观:陶阳里御窑遗址公园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核心载体,集中展现了千年瓷都的制瓷历史与技艺巅峰。</p><p class="ql-block">御窑厂遗址作为明清时期皇家御用瓷器烧造中心,是景德镇650余年的国保单位,被誉为“瓷国皇冠上的明珠”。出土瓷片与故宫馆藏同源,揭示了景德镇闻名天下的“密码”。</p><p class="ql-block">规模:遗址地下叠压了24座马蹄窑、4座蛋形窑,底层还有宋元陶瓷遗存,形成从早期到清末的生产区遗存。南麓遗址特色:2002年发掘出17座明代马蹄窑(形似马蹄,故称马蹄窑),曾出土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碎瓷片。鸡缸杯为明成化帝专为万贵妃烧制,2014年传世品拍卖价达2.8亿港币,目前御窑厂内窑炉数量最多、延烧时间最长的区域(明宣德至万历年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麓遗址的残存的排水沟澄泥池和蛋形窑。</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辘轳坑等其他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麓遗址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镇窑的介绍:2016年在南麓遗址发现了两座清代镇窑遗址。这是介绍说明。</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麓遗址的现场图</p> <p class="ql-block">龙珠阁:始建于唐代,6层高34.5米,是御窑厂制高点及景德镇地标,可俯瞰古镇全景。历史上为御窑厂监督机构所在地,现为城市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龙珠阁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南麓遗址博物馆。造型奇特,建筑由8个多曲面钢筋混凝土拱体组成,灵感源自景德镇清代蛋形柴窑的构造,拱体长度、高度不一(高5-7米,宽6-8米),通过自由匍匐的形态模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水意境。拱体采用悬挂窑砖装饰,内外红砖砌筑呼应传统窑炉的原始质感,两端以木框玻璃幕墙封闭,形成虚实结合的效果。</p><p class="ql-block">拱形结构创造半户外灰空间,既遮阳避雨,又模糊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南北向布局顺应夏季主导风向,促进自然通风。</p><p class="ql-block">室内外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水池、民窑遗迹等元素融合,光影在粗糙砖拱表面形成动态折射,营造秩序与偶然并存的视觉体验。建筑以“化整为零”策略植入历史街区,内部空间开阔简洁,突出展品(多为孤品、绝品)。御窑博物馆以“自然建筑”为核心理念,通过数字化算法实现砖墙的“刻意随机”效果,将传统窑艺、现代技术与山水意境完美结合,被誉为“建筑本身即艺术品”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室内外通过下沉广场,周边保留明清至现代的建筑肌理,博物馆通过青色花岗岩地面、清水混凝土墙顶等材料与景观绿化,水景、实现建筑、遗址、自然的共生。我可以在两窑之间的空隙,借用水面拍摄出倒影的效果。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进入下沉广场来到博物馆参观景德镇御窑生产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陶阳里御窑遗址博物馆所藏珍品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个朝代:元代(1271-1368年)以青花瓷为代表,受元王朝“尚白崇蓝”的草原文化影响,采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烧制,白底蓝纹的瓷器成为特色,景德镇因产瓷“如玉似冰”被设立为官窑。这一时期瓷器见证了中原与域外文化的融合。明代(1368-1644年)瓷器融入书画、园艺等艺术元素展品多来自御窑厂为皇家烧造的贡瓷,考古发掘的碎片拼接品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精湛技艺,清代(1636-1912年)延续明代传统并进一步发展,博物馆常设展以明清御窑厂600年历史为支撑,展出的遗物包括清代独创的蛋形柴窑构造相关藏品。/此外,博物馆还收藏了少量宋代(960-1279年)的珍品,反映御窑文化的萌芽阶段,</p> <p class="ql-block">件件展品都让我震撼,古代工匠的工艺让我钦佩!</p> <p class="ql-block">参观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我从地上一直到下沉地下,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精致的瓷品薄如绢沙,画的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我每个馆都细细品味,欣赏着古代景德镇匠人的精巧收益。</p> <p class="ql-block">每一件但是罕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明永乐青花龙纹缸,。 高56厘米 ,肚径58厘米</p> <p class="ql-block">“山河状香炉”实为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是景德镇御窑为宫廷烧制的代表性器物,融合了工艺、历史与皇权象征。以下是其核心信息:器型:鼎式炉,高55.5厘米,阔口、短颈、鼓腹,底部以三象腿形足支撑,肩部饰两朝天耳,造型庄重</p><p class="ql-block">纹饰:外壁通体绘海水江崖纹(海浪拍击山崖的图案),青花色泽浓艳,带有进口“苏麻离青”料典型的晕散和铁锈斑12。</p><p class="ql-block">寓意:海水江崖纹象征“江山永固”,炉身山河之形呼应永乐帝迁都北京、稳定政权的理想12。</p><p class="ql-block">宫廷用途:明代《弘艺录》记载,皇帝上朝时,内侍会将此炉置于御座前,奏报“安定(鼎)了”,暗喻政权稳固</p><p class="ql-block">工艺成就:使用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料,烧制难度极高,存世仅三件(北京故宫藏件残损、景德镇藏件为修复残片、南京博物院藏件最完整)。体现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的巅峰技艺,青花发色与纹饰设计影响后世。作为御用礼器,是明代皇权与宫廷礼仪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青花福禄纹葫芦瓶</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 粉彩兽耳白鹿尊</p> <p class="ql-block">明 永乐青花五彩缠枝莲五龙缸一对。尺寸:高37厘米,口径28.8厘米,肚径39.5厘米,底径28厘米。</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青花地锥白龙凤纹梅瓶</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金地粉彩莲纹葫芦瓶</p> <p class="ql-block">网红明成化鸭形香薰</p> <p class="ql-block">踏入景德镇御窑珍品展厅,那一件件精美瓷器,或温润如玉,或色彩斑斓,每一道纹理都藏着匠人的心血,每一抹釉色都晕染着历史的厚重,令我对古老瓷文化肃然起敬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