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我们去游览法源寺,这是北京最古老的一座寺院。我早有耳闻,有人说“一座法源寺,半部北京史”。法源寺在北京宣武区牛街,始建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曾亲率大军东征高丽,为悼念阵亡将士,遂于贞观十九年(645年)下诏在幽州城(今北京)东南隅修建一座寺院,历时五十一年建成,规模宏大,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曾更名顺天寺,唐中和二年(882年)被烧毁。后重建,五代时曾一度改为尼庵。明正统二年(1437年)又修修葺,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建,始称法源寺。 山门红墙灰瓦,一对石狮威严庄重,通常为三门并立的形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大门还贴了对联和“福”字,显然是春节时贴的,现在依然鲜艳夺目。 进寺两侧是钟鼓楼,飞檐翘角,装饰精美,按照规制,晨钟暮鼓,不仅是报时,在宗教仪式和法事活动中,钟声响起有召集僧众、传递法音、庄严道场等作用。进来几位年青道士参观修学。 寺院中轴线道路上放着一个高大的铁鋳香炉,上面铸着八卦和精美的花纹。往里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大悲坛、藏经楼等建筑。 大雄宝殿东西宽五间,南北进深三间。殿内梁上悬挂着清乾隆皇帝题写的“法海真源”匾,殿内供奉着明代塑造的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殿两侧排列着十八罗汉像。 殿前耸立着明清时代的石碑六座,其中碑上雕龙的一座,是清雍正十二年刻的《法源寺碑》,是庙史。五位年青的道士正在认真阅读。他们走后我也赏读,实则很难辨认,便拍摄一张以后慢慢研读。 悯忠阁,建于唐中和年间,原阁七间三层,后毁于地震。现在的悯忠阁是在原基础上重建的。现这里陈列着法源寺历代所藏碑刻和经幢,清乾隆帝写的《心经》等。 毗卢殿,供奉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曾供奉唐玄奘法师头顶骨舍利。金陵长干寺演纯大师在钟南山紫阁寺发现玄奘法师头顶骨舍利,天圣五年(1027年)特建塔珍藏,后寺塔皆毁。1943年建筑施工又发现装玄奘头顶骨舍利的石函,1949年后将其供奉于此,后又被盗下落不明。现毗卢殿供奉一尊明代铸造的铜五方佛。 殿前有一个巨大的石钵,又叫玉海,制于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上面雕刻着花纹、龙、人物。 第五进院主殿大悲坛,面阔五间,悬挂着清朝皇帝康熙为当年法源寺住持授玺和尚写的“存诚”匾额,陈列着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的佛经,还有贝叶经以及用西夏文、藏文、蒙文、傣文等写的经书,还陈列着清乾隆年间制作的三座珐琅塔,高二点四米。 藏经楼是寺院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大殿,上下两层,东西宽五间,南北进深三间。楼前有棵百年的银杏树和两棵乾隆年间种植的西府海棠。陈列着明永乐七年(1409年)用泥金字写成的《华严经》、明版《大藏经》等文物。 此门进入中国佛学院,这里是中国佛教界人才的摇篮,是国际一流的佛学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及文化交流基地 。 法源寺里有棵槐树,它已把自己修“空”了,依然茁壮成长,枝叶蓊郁繁茂,众生如是,万物有灵。<br><br> 游法源寺感怀<br> <br>古刹唐代肇盛功,<br>烽烟遥祭戍边忠。<br>几经劫火遗踪在,<br>数度重辉梵宇雄。<br>平等慈心融世暖,<br>空枝劲节映霞红。<br>千年文脉传薪火,<br>一脉禅机贯始终。<br> 2025年4月19日<br><br><br> 临江仙•游法源寺<br> 明 安<br>古寺唐时初筑就,<br>英魂长祭碑中。<br>几经损毁又重逢。<br>重檐承岁月,<br>香火续千重。<br> <br>平等慈悲传妙谛,<br>空槐犹见葱茏。<br>沧桑阅尽韵无穷。<br>禅心融万象,<br>文脉贯苍穹。<br> 2025年4月19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