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2日上午九点半左右,我们从合肥绿地海德公馆小区出发,十点抵达合肥包湖区芜湖路合肥包公祠。</p> <p class="ql-block">在包公祠,你可以参观包拯的事迹展览,了解他的清廉故事,感受古代清官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合肥包公祠全称为“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p> <p class="ql-block">包公祠坐落在包公文化园内的香花墩上。这里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环境十分优美。</p> <p class="ql-block">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庙,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见小洲环境幽雅,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毁于战火。光绪八年(1882 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p> <p class="ql-block"> 包公祠大门前有一座绘有青荷与荷花的照壁,寓意出污泥而不染。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鼓石”,与祠内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都是古代象征威严和权力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跨过山门,是翠色笼烟、波光浮碧上的青石小道,迎面是一座石砌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狮。越过小桥便是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古院。两扇黑漆山门上有隶书“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东西两边侧门分别题写着“顽廉”“懦立” 。</p> <p class="ql-block">从山门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立台湾香客赠送的铸鼎香炉,后立新加坡香客赠送的铜制香炉。五开间的包公祠正殿(又称享堂),正中端坐一座约八尺高的包公塑像,塑像中古铜色脸庞上有着浓眉长髯,一手执笏,一手握笔。</p> <p class="ql-block">包公一生,两袖清风,心系百姓。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官之道,什么是人间正道。在那个官场黑暗、权贵横行的时代,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百姓前行的道路。他的事迹,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走出包公祠,阳光洒在身上,我心中满是感慨。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像包公这样的人,坚守原则,秉持正义。我们也应从包公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让正义的光芒在新时代继续闪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