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驾游第三站: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p> <p class="ql-block"> 修建在垂直高度约250米、坡度倾角约60°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晴隆山山脉西南坡</span>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之咽喉,承担了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重任。无数运送军用物资的卡车经二十四道拐翻山越岭,将国际援华物资运往抗战前线,为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二十四道拐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因为景点和“抗战”有关,观光车都变成了迷彩车,司机也身着迷彩服,景区的护栏都是子弹的造型,战争空气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古迹”,如今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已经不许一般车辆通行了,所以能乘观光车在二十四道拐公路上一来一回走两趟,我感觉受了极大的恩赐。必须仔细体验。</p> <p class="ql-block"> 司机兼导游介绍说:“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长约4千米,平曲线占全线比例近53%,且多为小半径圆曲线组成的复曲线,最小半径为8.125米(位于第11拐);起止两点高度差约为265米,且坡度变化频繁,其中路线最大纵坡达14.7%(位于第6拐处);路面材料采用泥结碎石,且路基有效宽度为7.5米。全线共修建19处砌石挡土墙,墙身最高可达9.2米(位于第11拐)。</p><p class="ql-block"> 司机说,这几天湿润,还算好。赶上干燥的天气,砂石路面,车一开过,尘土飞扬。</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观光车走上30-50米,就拐一个弯,拐弯处有一个石碑,写明“第1拐”……“第n拐”。就这样,一会儿被甩向左边,一会儿被甩向右边,大约一刻钟,就走完了这段“S”形盘山而建、有24道急弯的“抗战公路”。</p> <p class="ql-block"> 路边还停有“烘托气氛”的“军车”。</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观光车载我们来到对面的山上,从这里,360º、无死角地观看“二十四道拐”。</p><p class="ql-block"> 遥望对面,山峦叠起,横直连绵,薄雾裳绕,云海茫茫。二十四道弯宛如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中,又好像“天公抖落的银练,从云端直坠谷底”。雄、奇、险、峻!</p> <p class="ql-block"> 山上的“二十四拐展览馆”为我们介绍了其道路的修建过程及其伟大之处:道路盘绕24个弯道,弯与弯之间距离甚短,弯急路陡,极为险峻,其设计独具匠心,施工绝妙,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是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和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道拐,每一道拐,都刻着一个民族的苦难与抗争;每一处转折,都印着一个国家的血泪与重生。它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上下来,老伴儿说:“当年要是有现在的科技水平,打通一个隧道,就不用费这么大劲了。”一句感慨,道尽时代局限。</p> <p class="ql-block"> 形态丰富的岩溶地貌,在带给贵州这片土地让人惊叹的美景——刺破蓝天的石林、深不见底的溶洞,凝视苍穹的天坑、深邃狭窄的地缝和一望无际的峰林峰丛的同时,也留下最难走的路。</p> <p class="ql-block"> 当今的贵州,虽然仍然是“地无三尺平”,但是在近126万个山头间,建设起桥梁<span style="font-size:18px;">3万座,</span>隧道2800座,总里程连起来超过8400公里(仅我们记得的,就走过一个13公里、一个8公里、一个7公里的隧道)。高速公路穿越峰际,跨过深谷,构成了立体的“空中平原”,将山地贵州“天堑变通途”。</p><p class="ql-block">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世界第一高桥”“山区第一跨”都在贵州。公路、桥梁和隧道,改写了贵州“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命运,在无边的苍翠峰峦间,托起一个全新的“高速平原”,令昔日的“黔地”“高地成平原,千里日还”!</p> <p class="ql-block"> (世界第一高桥,两图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 我为贵州骄傲,我为中国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