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白马寺

赵志良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3日,我们三位好友自驾春游了洛阳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  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被称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距今有1900多年历史。白马寺主要景点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寺院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现寺院还新建有国际佛殿苑,有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和缅甸佛殿苑,为游客提供了解各国文化窗口。</p><p class="ql-block"> 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83年,被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这牌坊式的拱券三门洞是白马寺的大门,正面上镶嵌着“白马寺”的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  在寺院大门两侧,分置两尊白马雕像。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得知西域有佛,遂派使臣前往求取佛法。使臣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见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并邀到中国传法。两位高僧携带佛经、佛像,以白马驮载,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抵洛阳,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汉明帝敕令建此寺,命名“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位好友,在白马寺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进入白马寺大门,东西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钟楼位于东侧,鼓楼位于西侧。它们均为灰色筒瓦,建在石砌台基之上。钟楼内悬挂钟,鼓楼内架鼓,分别称为“晨钟暮鼓”,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寺内中轴线上第一重大殿,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是单檐歇山顶风格,青瓦朱柱,正脊饰琉璃莲花宝珠,垂脊有仙人走兽装饰。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檐下悬挂“天王殿”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供奉着大肚弥勒佛笑像,呈打坐姿态,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象征未来成佛的菩萨形象。</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统御诸神恶鬼,令其不敢肆虐。四大天王造像,皆身躯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塑像。</p> <p class="ql-block">  韦驮天将,立于弥勒佛后,正对大佛殿内释迦牟尼佛,执行维护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系明代重建,殿内正中须弥座上供奉塑像七尊,正中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像高2.4米。其两侧分别是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和二菩萨(文珠菩萨和普贤菩萨)。这里是白马寺僧人做功课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佛殿正中主尊释迦牟尼像</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内的释迦牟尼佛与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尊”,为明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为元代重建。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殿内供奉有三尊主佛、二位护法天将。在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内三尊主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正中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其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者,是两位护法。左侧是韦驮天将,右侧是韦力天将。这两尊造像,通体匀称,气韵生动,一个温和,一个暴烈,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在国内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接引殿,是白马寺大殿中最小的一座。殿内供奉三尊主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左侧为其胁侍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右侧为其胁侍大势至菩萨,手托莲花。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像高约3.5米。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接引殿”沿着中轴线再往北走,就到了白马寺内最后一重大殿——毗卢阁。它建在一座高台之上,名为清凉台。</p> <p class="ql-block">  毗卢佛系明代重建,寺内供奉塑像三尊,正中主尊为毗卢遮那佛,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里的一佛二菩萨,皆为清代的泥塑像。在毗卢佛两侧,是木雕的千佛壁龛,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原料塑造而成的,共计五千零五十六尊。</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清凉台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第一译经道场,历代都有不少中外译师、高僧在寺内翻译佛经。中国现存最早的汉地第一部佛典《佛说四十二章经》即在白马寺清凉台上译出。</p> <p class="ql-block">  止语茶舍,位于清凉台西侧,曲径通幽之处。这里茶水免费,游客饮用自取,唯一的要求是只品茶不说话,享受片刻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奇妙的是,仅仅一碗茶的功夫,就能让人感觉放松。</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不仅有中国传统的佛教古建筑,还新建有秦国、缅甸和印度三国风格的佛殿,这些异国风情建筑为游客提供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的体验,也成了游客们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p> <p class="ql-block">  泰国风格佛殿苑,长宽各108米。1992年动工,后又改建、扩建,2014年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该佛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高7.2米,重8吨,为佛陀成道相。佛前立侍两弟子为舍利弗、目犍连,后边有3尊护法神。舍利塔,仿曼谷金山塔缩建而成,一层供奉泰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佛像和蓝琉璃妆金的“三季佛”,二层上安放有释迦牟尼佛舍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泰国佛殿苑拍照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缅甸风格佛塔苑,长108米,宽65米,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2024年6月竣工,并对外开放。该苑仿曼德勒皇宫样式。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碧辉煌的释迦牟尼成道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碧玉雕刻的释迦牟尼说法像</p> <p class="ql-block">  金光耀眼的释迦牟尼布施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禅定像</p> <p class="ql-block">  在缅甸佛塔苑蛇王护法像前,拍照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印度风格佛殿苑,是印度政府按1:1比例参照印度世界文化遗产桑奇大塔,进行仿建捐给中国的。佛殿于2006年动工,2010年5月29日举行印度殿苑落成暨佛像开光仪式。该苑建筑面积3450平方米,主体高30米,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主体建筑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顶,高约21米,跨度24米,用印度黄沙岩装饰。</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内供奉印度赠送的释迦牟尼坐像一尊,高4.5米,庄重威严。</p> <p class="ql-block">  佛殿外墙璧有印度工匠雕刻的佛教故事壁画,装饰精美。四周环廊围绕,辅以牌楼、连廊、水体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印度大佛殿苑留影</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古刹,现又增建了国际佛殿苑,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对于促进全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白马寺的存在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这座古老的寺庙不仅见证了佛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谢 谢 观 赏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赵志良制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5月1日</b></p>